赵方忠
7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加快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13〕17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促进石景山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培育壮大主导优势产业、推进服务业改革创新发展等三项任务和市财政转移支付、投融资等七项支持政策。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正式以市政府名义向社会传达出了推动石景山向服务经济深刻转型的强烈信号,藉此引导全社会聚焦石景山。
市政府用正式文件的形式,首次向全社会肯定了石景山从传统工业向绿色生态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首次肯定了石景山发展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五大主导服务业的产业定位;首次在现阶段提出了政企分工合作的新思路,明确了针对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石景山政府在规划政策制定、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环境优化中的主导作用,以及首钢的自主转型、合作开发、招商选资三种开发建设模式;首次给予了石景山发展服务业的投融资、财政转移支付、载体建设、人才引进等七条具体政策;首次肯定了试点区提出的国家保险产业园、铁矿石交易中心、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天泰山旅游休闲区、苹果园交通枢纽、地铁六号线西延等16个重大项目建设。
石景山发改委副主任房之炜认为,“五个首次”对石景山产业重新实心化、重新嵌合首都功能链、承担世界城市分工、提升区域地位、实现功能转换等,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
“正如市委书记郭金龙所言,石景山已经走出了转型低谷,正在步入深化转型的快车道。” 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研究室主任赵恩国向记者表示。
因何试点石景山?
石景山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相比全市服务业在经济总量近八成的占比, 2013年上半年石景山服务经济仅占地区经济63%的比重,不难看出,选其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更多的还是出于促进区域经济转型的考虑。
“对于服务经济占比较高的区县而言,成为试点的作用仅限于‘锦上添花,无非就是使服务业发展的更好,而对于转型攻坚阶段的石景山而言,则是‘雪中送炭,不仅可以促进服务业在首都实现均衡发展,而且有利于首都服务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房之炜说。
其实,之所以将试点看作是对石景山“雪中送炭”,是因为类似石景山这样的区域,从传统工业转型到服务经济,诸多发展的困局有待试点破题。
首先在政策方面,曾长期围绕首钢发展的石景山,此前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服务于工业发展,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严重缺失。自2005年之后,石景山才陆续出台了30多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一方面表明了石景山转型服务业的态度坚决,另一方面也说明石景山此前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极其“贫血”。
其次是城市环境方面,多年以首钢为核心的石景山,已经形成了工业化为特点的城市结构和面貌,基础设施配套极不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载体严重匮乏,与服务业发展要求的环境极不匹配。
再者是资金投入方面,石景山区域面积较小,财政实力有限,自身财力根本无法支撑大面积的开发建设,只有成为国家级试点,才有可能让国家、市、区等财政资金形成发展的合力。
最后是对外形象方面,一提到石景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首钢,潜台词便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而转型服务经济,亟待石景山重塑对外形象,引进具有重大带动辐射作用的服务性项目,形成发展服务业的吸引力。
四大亟待解决的服务业发展障碍,更加突显了石景山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性。
也正是因此,在争创国家试点之时,作为转型区域的石景山凭借其提出的成为试点后的三大战略意义而一举夺魁:一是试点区建设可为国家现阶段在中心城市调整搬迁大型企业提供“示范”效应;二是试点区建设将对提升首都城市功能和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助推”作用;三是试点区建设将对加快石景山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转型起到有效的“突破”意义。
试点三年“万事俱备”
实际上,此次《意见》的出台,距离2010年石景山成为国务院认定的首批37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之一,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市政府的相关支持细则在谨慎酝酿,石景山也在加快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服务业发展。赵恩国告诉记者,2006年石景山的服务业占石景山的经济比重还不足31%,2010年为57%,2013年上半年已经达到了63%,而且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今年7月份全市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石景山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速度排名全市第一,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城六区中排名第三。”
而对比近几年的发展数据后不难发现,服务经济其实已经弥补了首钢搬迁后的经济总量,目前首钢对石景山的财政贡献约为8%,搬迁调整之前长期占据半壁江山的历史正式划上了句号。
更为重要的是,石景山的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房之炜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石景山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147亿元,同比增长22.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收入372亿元,同比增长29%;现代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2%;旅游休闲产业实现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9.2%。而与之相对应的万元GDP能耗却同比下降约6.9%,提前超额完成北京市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指标。
“在成为试点的三年间,不仅社会舆论关注热切,石景山内部的积极推动也力度空前。” 房之炜向记者详数了七大“具体行动”。
第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全力推动试点区建设。试点区获批后,石景山区迅速成立了由书记、区长任组长,全区38家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试点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推进服务业发展和试点区建设的统筹协调工作。推动了市政府《關于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争取到各项支持资金近14亿;并研究制定了《石景山区“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石景山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办法》等近30项扶持政策,为区内企业安排了4.5亿扶持资金,全力构建促进试点区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撑体系。
第二是确定主导产业,明确试点区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其他地区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石景山区立足区域实际,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并确立了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现代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休闲等五大主导产业,加快试点区建设,服务区域转型升级。
第三是加强招商引资,支撑试点区加快建设。以“招大引强”的招商思路,石景山建立了以经济贡献配置经济资源的机制,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向高端化、优质化发展。2011年-2012年新引进企业3512家,累计注册资金177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引进企业643家,其中注册资本金亿元以上企业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64家,总注册资金达75亿元。拓展招商引资平台,成立招商办专职工作机构,进一步完善招商网络,与15个省市驻京商会建立合作招商机制,推进连锁招商、政企合作招商。通过京港洽谈会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中国农业发展基金公司、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等企业入驻石景山,扩大了区域发展影响力。
第四是强化服务意识,全力打造“石景山服务”品牌。通过制定出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系列政策,创新推出了石景山服务“118”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的政策体系。近年来,石景山连续召开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共制定了30余项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全区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商业项目的合作开发。组织31家“绿色通道”服务体系成员单位为驻区重点企业提供“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站式”的服务,出台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为驻区企业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石景山服务”品牌。
第五是推进载体建设,拓宽试点区发展空间。石景山始终强化项目的带动作用,成功举办了第一届“首钢光影文化季”活动,推进了西山汇新媒体产业基地、京西会展商务区、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产业集聚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关村石景山园已成为区域转型发展的龙头引擎,金融产业集聚度和“长安金轴”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银河综合商务区、台湾文化创意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建设正有序推进。
第六是加快区域建设,逐步优化试点区环境。近年来,石景山不断加强城市主次干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内部交通网络。顺利推进了西北热电中心建设,有序实施了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服务业发展。通过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深入推进“智慧石景山”建设和应用,实现3G全覆盖,大幅提高城市信息化、标准化水平。
第七是加强宣传推介,提升试点区品牌影响力。石景山专门召开了服务业试点区推进大会,并在第十六届京港洽谈会上对试点区进行了推介,强化试点区品牌影响力。通过举办京西消费节、台湾美食文化街等重大活动,依托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不断加强宣传推介力度。国家发改委也面向全国宣传介绍了石景山区的工作经验。
三年的积极准备,让石景山正直奔高品质、高速度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而去,随着市政府《意见》的正式出台,石景山距这一目标已越来越近。
年注资3亿“切中要害”
其实,在《意见》出台的同时,市政府也释放了另一个重要信号,地域狭小的石景山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即将开启。
为配合这一时机的到来,《意见》在具体的政策支持中也颇具针对性,最为抢眼的是,《意见》提出,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优先安排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每年3亿元,连续5年支持试点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加快试点区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产业园区及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而作为石景山唯一的政府对外投融资平台,石景山国资公司自身的整改工作其实在更早前已经开始,也为市政府资本金的注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9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后,国资公司便一直致力于规范发展。
2012年,通过股权划转、资产整合、将政府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授权平台管理等措施,石景山国资公司正式建立了股东会、董事會、监事会的三会议事规则,实行了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负债率从整改前的71%下降到42%,持续经营能力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北京银行贷款抵押担保整改工作已经完成,并寻找到了实力较强的担保公司替换原政府信用担保为开行贷款提供担保,国资公司的资产总量已达78.64亿元,净资产达43.18亿元,三年平均净利润为2.15亿元,具有了稳定的现金流和有效回报,也就是说平台的整改工作基本完成,具备了再融资的能力,可以为石景山接下来的大发展、大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其实,在成为国家试点之后,石景山的融资需求已日趋迫切。据石景山国资公司副总经理罗智慧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石景山的重点建设项目有20个,项目全部由国资公司进行立项、建设和管理,投资总额为116.25亿元,2013年当年的投资额就达36.46亿元,相比石景山年20亿左右的财政收入,融资需求巨大。
而对于此次《意见》中提到将向国资公司注入3亿元资本金,罗智慧坦言作用重大,“国资公司现在的注册资本金仅为2.08亿,注入3亿元之后,将极大地增强公司实力,有效发挥资金杠杆作用,彻底改变此前最高年度融资17亿元的历史,大大提升平台融资能力。”
最重要的还是融资手段的创新,罗智慧告诉记者,为改变公司此前仅向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整改完成之后,国资公司已于2013年申请发行额度为10亿元的企业债券,用于固定资产项目建设。而根据2012年末国资公司的净资产规模,公司可发行中票的上限为10亿元,该项工作也正在申请之中。
此外,公司还可发行短期融资券10亿元。还可用出租的房地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根据抵押房地产的评估值最终确定贷款额度,保守估计可获得银行贷款5-6亿元。
而这些都是依据国资公司当前43亿的净资产而做出的估算,若根据石景山区政府进一步做强国资公司的推进力度,年底前国资公司净资产规模将增至60亿元,再加上市政府3亿元资本金注入后的杠杆撬动作用,罗智慧表示,国资公司的融资能力还将在此基础上提升一倍以上,大致可获得总额80亿元以上的资金。
同时,为满足接下来石景山持续的大量资金需求,罗智慧透露,石景山国资公司已经与银行、大型国企、机构投资者取得了共识,各方将共同出资组建一支总规模在100亿以上的私募产业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石景山区的地方经济建设,投向区内重点建设项目、产业园区建设及有发展前景的的优质企业。“国资公司计划出资20亿元,将撬动100亿以上的资金杠杆。”
“总体来看,石景山国资公司通过自身整改已取得实效,初步建立了‘借、用、还、转‘的一体化融资经营体系,市政府未来连续五年的资本金注入可谓切中要害,将使石景山国资公司具备更强的自身造身功能,融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有能力为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罗智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