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香港电视剧自80年代初期首次引入内地以来,一直是向内地传播香港文化的媒介与载体;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港剧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大陆观众的“视听盛宴”;90年代中期后,“港剧热”逐步降温;随着香港回归的到来,内地与香港在电视剧制作上的联袂与分离使港剧在回归后再度出现沉浮不定,香港电视剧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香港电视剧 沉浮
一
香港电视剧的制作发轫于香港佳艺电视(CTV)1975年摄制的长篇剧集《隋唐风云》,而真正引入内地的首部港剧是1983年的《霍元甲》。伴随而来的《上海滩》、《射雕英雄传》、《义不容情》、《我本善良》等一批包装精良,情节曲折的香港电视剧在内地逐渐蔓延开来,开启了中国内地电视剧市场的“港剧时代”。当时中国内地电视剧由精英意识和高雅艺术占据文艺主流,而此时香港电视剧以商业性、娱乐性、本土化特质登堂入室,一时间成为大众追捧的宠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时的港剧无外乎依据江湖恩怨、情感纠葛、家族纷争等“母题”进行类型化的剧集创作,题材和主题并没有高深和玄妙之处。究其在内地兴盛的原因,与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商业运作是分不开的。
香港电视剧在编剧方面借鉴了好莱坞式的编剧公式:“情节=安宁→扰乱→斗争→平定扰乱”[1],这充分符合中国观众心中向往圆满结局的欣赏心理。港剧使用的叙事套路常常是:男女主人公相爱,中间出现种种波折,甚至于家庭几辈人的恩怨都浮出水面,爱恨情仇交错变迁。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家族之间一笑泯恩仇。《天地男儿》、《创世纪》、《流金岁月》等都采用类似的叙事手法。相对于当时内地电视剧重视说教、宏大叙事等崇高情感的抒发,香港电视剧补偿了观众在现实人生中的不尽人意,安抚了人性中的美好与温暖。
除了叙事上的策略,香港电视剧在人物设置与塑造上也别具一格。剧中经常会有一些叱咤风云的男性主人公。这些英雄式的人物注重多侧面的展示。豪情满怀的英雄也有怯懦与软弱;义气的大侠也是亦正亦邪。20世纪90年代中期轰动一时的《刑事侦缉档案》系列中的张大勇有胆有识;因与女同事的情感牵连导致与高洁的爱情一波三折,作为英雄的同时又还原了他身为普通人的人性弱点。与男性相比,香港女性在各个行业更自如洒脱,《一号皇庭》中的众多女律师集体亮相;《廉正公署》、《刑事侦缉》档案中女警司雷厉风行。剧中女性踏着时代的脚步,配合外在的光鲜与靓丽,与大陆偏爱展现女性温顺柔美的基调截然不同。
香港电视剧剧集的制作起步并不早,但是自身却有一整套严密的商业运作机制。明星制是成功的关键。香港无线电视台(TVB)从1971年开办艺员培训班,为香港影视界培养了大批演艺人才。周润发、郑少秋、赵雅芝都是当时港剧中的一线大牌。同时,香港电视剧有一套完整的制、编、导、演制作程序,保证了港剧高效率的生产,为其在内地的持续播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香港电视剧在内地市场逐步走向衰落。首先是香港剧集本身制作的衰颓与萎缩。擅长武侠题材的香港亚洲电视(ATV)由于此类题材的衰退被迫减产电视剧产量;TVB制作的题材雷同的剧集,已经让内地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与此同时,内地电视剧在市场经济的助推下快速发展,大批制作精良的本土剧集纷纷亮相:《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公安+爱情的“海岩言情系列”,香港电视剧在回归前夕的内地市场上已风光不在。
1997年香港回归激起了港剧收复失地的热情。1998年摄制了《天地豪情》,1999年创收视新高的《天龙八部》、以及TVB1999年引起轰动的《创世纪》,然而,港剧还是难掩尴尬。2000年国家广电总局将引进剧请出了晚间7点至9点的黄金时段。除去制度等外在因素,从深层文化角度来看,港剧在内地出现沉浮,是两地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差异的表现。
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在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一种无“国”的状态,所以“家”的概念普遍大于“国”的概念,这也是香港家族剧繁荣的原因。回归后,香港政治身份的变异促使其要重新思考家国观念,“中国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折射出香港同胞的国家归属感依然薄弱;而内地同胞在中央集权制的多年领导下对国家民族的高度拥护必然会与香港的意识形态产生捍格。香港人特有的“香港精神”使他们在奋斗打拼的同时,更注重享受生活。而内地民众的个人价值常常要通过为国家奉献的多少来表现,私人生活时常会被隐去。“一国两制”下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差异在影视文化交流上出现了疏离。
为了与内地文化融为一体,香港电视剧制作开始与内地联手。1997年内地与香港合拍了一部《京港爱情线》,俗套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两地文化的差异。在回归后的几年中,香港与内地频频联手制作剧集,但不久又传出不和谐的声音。2004年,内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从制度上给予港剧发展机遇。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回归剧”的拍摄成为这一时期两地合作的契机。最有代表性的是《香港姊妹》、《岁月风云》、《荣归》三部回归大戏。《香港姊妹》作为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唯一一部港剧,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但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最主要的批评是剧情俗套,与回归并无实质关联。《岁月风云》延续了传统港剧的模式,但是两地导演与演员配合不够默契,生硬的港式主旋律多让人诟病。《荣归》相较前两部回归戏取得了较好口碑,剧中哥哥李国荣拒绝弟弟的财产赠与,并教诲弟弟李国凯个人的寄托在于对国家的贡献,李国凯最终也决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此剧最为出众的一点是香港独有的勤奋进取、永不言败的香港精神与先国后家,舍己为人的理想主义的对接。不难看出,“香港制造”的独特风格在港剧中已渐行渐远,港剧正在寻找自己的中国根。
三
历览香港电视剧在大陆走过的20几年的不寻常路,可以窥见香港迥异的文化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并启迪了内地观众的心灵;多元文化及内地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港剧在内地的生存状态;回归成为两地文化联手融合的契机,尽管还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不过,香港电视剧中传统文化的基因从未改变,两地电视剧在将来逐步的深度合作中,必将会消解差异与疏离。
注释:
[1]转引自D·波得莱尔:《古典好莱坞电影:叙事原则与常规》世界电影1998
作者简介:李冰,河北传媒学院中文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