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乡村亮丽的风景线

2013-04-29 00:44
农家书屋 2013年9期
关键词:全镇农家书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曾几何时,对于拿惯了锄头的农民来说,用一双沾满了黄土的手捧着书本来学习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千百年来一直以从事农耕业为主的中原人民眼中,“读书”曾是一件十分“高雅”的事情,和自己似乎毫不相干。而现在,在相关政策支持和村民的自身努力下,农家书屋不仅踏上了每个村的土地,如何把书读得好、用得好,让书屋成为村民的“终身学校”,更是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俺家杨树都七八年了,咋还细得像麻秆?”“李子树总落花落果,产量一直上不去有啥法子?”对于岳滩镇每个村的村民来说,这些问题的答案除了苦等从城里下来的农林业专家口中得知外,他们又多了一个解疑的好地方,那就是建在镇上各个村里的农家书屋。

洛阳偃师市岳滩镇位于伊河、洛河交汇处,紧临偃师市区,交通便利,全镇面积29.7平方公里,辖有18个行政村、3.9万人。自2008年农家书屋工程在全市开展以来,为了丰富全镇群众的业余生活,岳滩镇文化站在农家书屋的管理上摸索出一套“八统一”的模式,现在已经在整个洛阳市得到推广。

所谓的“八统一”,是指统一藏书目录、统一图书分类上架、统一藏书章、统一藏书签、统一制度上墙、统一免费办理借书证、统一书屋开放时间和统一全镇借阅。

从岳滩镇文化站站长张省伟处了解到,最早兴建农家书屋工程时,镇上每个村都非常支持,积极配合选址修房,有些村子考虑到书屋建成后的社会效益,特意把村中心区环境好、人流量大、离学校近的门市房改做书屋使用;每个书屋的管理员也要经过报名选拔,在众多的报名人员中选聘那些文化程度高、责任心强、热爱图书的人到管理员的岗位上来;为了方便村民看书借阅,每个村子免费给村民发放借书证,领证时每个人还会领到一份宣传单,单子上统一印制了全镇18个村农家书屋的详细地址和管理员信息。

“我们镇当时算是走在了全市的前面”,张省伟告诉记者,从书屋刚开始建设起镇上就十分重视管理工作,在上级“八统一”要求前,镇上就要求给村民统一办证、全镇流动借阅,现在每个村图书保有量在2000册左右,镇上图书馆有5000册图书,村民只要拿着借阅证就可以在全镇范围内借阅,“就像路边的加油站一样”,张站长打了个生动的比喻,现在岳滩镇又成为市内“图书一卡通借阅”试点,从原来的人工借阅登记变成了电子扫描登记,村民不仅可以快速借到图书,还可以在网络上查阅借阅记录。

不仅像路边的加油站一样方便,农家书屋更像加油站一样给村民的头脑中注入知识和智慧。岳滩镇依靠有利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已逐渐发展起三轮摩托车、制鞋、化工等支柱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村民也渐渐关注起自己的健康和维权问题,通过邻近的农家书屋服务点,他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相关书籍,而对于在家务农的村民来说,依托农家书屋开办的种植、养殖培训活动也广受欢迎。

“不打麻将不打牌,有空就到书屋来,读书看报取真经,富了脑袋富口袋。”农家书屋作为农民朋友的“良师益友”,已经成为农村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说起郭家咀村,邻近几个村村民的反映是村子“富得流油”,就今年才盖起的村委会与老年公寓一体楼,已经让不少人啧啧咂舌,而楼里的文化活动大厅和书屋电子设备,更让外村人艳羡不已。

郭家咀村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属于郑州周边的丘陵地区,二十年前还是“风起黄沙扬,乌雨路成沟”的贫困小山村,本世纪初通过修建道路、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家家户户都有了过万的年收入。看到村民们生活逐渐富裕,为了丰富全村的文化生活,村委会又在村子中心盖起了一座大楼,其中农家书屋面积5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4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1050平方米,此外还有舞蹈室、棋牌室、科技体验馆等等,先进的基础设施设备在远近几个村都极为罕见。

郭家咀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陈元凤是毕业后又回村工作的大学生,今年年初才被选派负责兼职书屋事宜。看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陈元凤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同时她也深切体会到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到底有多大。

“有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这个26岁、戴着黑框眼镜的姑娘擦了擦头上的汗说:“除了要管理图书外,我还得负责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光登记名单就一大串人。”

在陈元凤等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容纳千余人的文化活动大厅,前两个月表彰村里“好婆婆、好媳妇”的活动就在这里举行,近期这里正在进行中小学生暑期演讲比赛。最后记者来到图书阅览室,3000多册图书按生活类、科技类、文化类、儿童类等类别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干净的书柜内,这里窗明几净,地板擦得都能照出人影来,书柜旁边挂着一幅标语:“读书为人生加油,好书是智慧钥匙。”书屋斜对面房间里,10台黑色液晶电脑显示屏安静地站立在银白色的桌面上,黑白搭配煞是显眼,每个显示屏旁边还摆放着一盆绿色小盆景。

“你们来得不是时候”,陈元凤向我们解释道:“这个时间正是乡亲们午休的时候,等下午凉快会儿大家就都陆陆续续来了。” 陈元凤接着扭头示意了一下,“看见那边的老年公寓没?村里想得比较周到,给老人在村委会旁边盖了房,这样他们来村委会看书活动就方便多了。”

陈元凤给记者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晚上书屋开放时,摆放图书的房间里几乎都是年纪大的人,戴着老花镜翻阅报纸和历史、保健类书籍,而斜对面的电子阅览室则挤满了上网的小孩儿,站在他们背后的父母也忍不住一个劲地往显示屏前凑。

“其实我觉得电脑比书本好,”这位年轻的管理员谈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村的人生活条件都好,基本家家都有电脑,年轻人也都用智能手机,大家在网上查看东西比较快捷,比看书还方便。”现在陈元凤在书屋里更多的任务是给村民们讲解如何使用电脑,“学校的老师经常把课后作业发到邮箱里,为了监督孩子学习,家长们都争着来学电脑呢!”陈元凤说着忍不住笑出来声来,“不过这样他们自己也学会了上网,平时查点农业种植知识啥的也不耽搁事儿。”

问起对管理书屋的经验,这个说话麻利的姑娘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我刚来也没啥经验可讲,不过我觉得电脑对书屋是个好帮手,学会使用了一样能学习。”

猜你喜欢
全镇农家书屋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奇幻塔罗岛之七
全镇最小的人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山东阳谷:图书流转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