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阳
看一看近几年的考题,文言翻译已从前几年的客观题的考查形式改为主观的翻译题,难度无形中增加了许多,而且分值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高考加大了对翻译的考查力度,说明了语文教育界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视。
那么,高考对此题型的评改要求又是什么呢?
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的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保持同原文一致。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的特点固然要查学生对古代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知识。因此,历年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酎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卷古文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固然可以得满分,如果译成“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也可以得满分,但其中的“其”字要译为“大概”。不难看出,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对所给的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译出全句,当然也就不能得高分了。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样去把握文言语句翻译时的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呢?
(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和归纳。我们高中三年学习了大量的文言文,我们占有了许多的文言材料,而且大纲又给我们列出了120个要求掌握的实词,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及时的进行归纳。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时有这样一句“烟涛微茫信难求”,我要求学生拿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信”这一个字的意义查出来并尽量将其记住。学生查出来后告诉我有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信物、⑤送信的人、⑥相信、⑦副词随意等意项。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项中哪些是常见的哪些是不常见的特殊的用法,并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给的例句,并联系以后的知识“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信”为“随手”的意思进行讲解,这样就掌握大纲规定的一个词。又比如讲到“谢”的时候,也要求同学以同样的方式来学习这个词。这样学生不但能够自己动手去查字典,而且日积月累,三年以后学生的脑中便会积累大量的文言词义,积累多了,我们再在做这一题的时候便可以得心应手了,相信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了。
(二)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平时没有碰到或是一时难以确定其意义的词语时,我们不妨采用一些较为机智的办法来推断他们的意义。有这样的几种方法可以用一用:
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上下文来推知其含义是一种最常用的办法。例如2002年上海卷古文中有这样一句“或不能必其主名”中的“必”的翻译,只要我们再看一看上下文“余于他画,或不能必其主名,至于道子,望而知其真伪也”,我们不难确定这个字应解释为“确定”。
2.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语言现象特别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分析,就可以得出未知词语的意义来。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中“以”的用法,根据相对称的原理这个字应该和“用”的意义大体相同,据此我们不难推断出“以”可译为“重用、任用”;又比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中的“族”我们可以推断其和“灭”的意义相同。
3.可以通过联想来推断词义。有时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有关词句来确定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的意义。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中的“见”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据此可以推断出“见”在本句中是“我”的意思,因此这一句可译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有时我们也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含义,成语中保存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城之不拔者”中的“拔”字理解,我们可以联系到“拔苗助长”“出类拔萃”,也可以联想古代攻城时必要拔下敌方军旗,拔下军旗便意味着“攻取”,再联系语境可以推断出是“攻取”之意。
从目前的考试统计来看,同学们在这一块的得分远远低于以前的客观题的得分,因此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尽可能自己多积累。而教师也不要一味就文学常识、背景知识、人物形象、内容分析、艺术特色讲个不休,而要抓住“文言教学即古代汉语的教学”这个观念不放,落实重点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