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昊
本文基于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抽考,研究数控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中具备创新意识,并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数控专业技能抽考改革2010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试点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0]428号)等文件,标志着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工作的正式启动。这是湖南职教战线在深入实施“教育强省”战略和“从规模扩张型向内涵提升等‘两个转变”的背景下,为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必将对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带来新的要求。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工作是一种全新尝试和全面挑战,具有根本性、时代性和相互性等特点,它涉及到各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诸多层面和环节,这将是多层次系统构建的综合创新,也将是多环节有序进行的实践过程。近两年来,全省已开发并审核通过了39类专业技能抽考标准与题库,进行了两批次的技能抽考,这对于各高职院校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强化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湖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课程质量是学校和专业的生命线。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内核,是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知识和态度形成的关键环节。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工作的深入推进及其目标达成,归根到底要依赖于课程质量的不断提升,而作为与专业技能联系特别紧密、与工作实际特别贴近的专业核心课程,决定了它们在专业技能抽考这一重大改革进程中,必须有所作为。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技能抽考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全新的视角,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专业核心课程技能抽考评价机制,这样将有利于强化师生围绕“专业技能和素养”开展教学的能动性和责任感,有利于促进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训练效果的及时监控与评价,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巩固和提升,从而为全省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课程评价被作为一个重要领域进行探索,人们选取不同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具有不同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课程评价模式。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做了大量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首先是对西方主要课程评价模式的研究,由最初的只了解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了解和使用多种评价模式;由只重视定量分析,发展到现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有的学者集中研究其中一个模式,对其他的模式也做简单介绍。例如,寥哲勋在《课程学》中主要分析了目标评价模式,并简单的介绍了其他几种评价模式(决策模式、布鲁姆的评价模式等)。从目的来说,有的学者是从我国课程评价改革的角度,对“目标模式”“决策模式”“表象模式”“质的评价模式”等模式作了详细介绍,以期借鉴国外的经验来指导我国的课程评价。
除了分析介绍西方有代表性的课程评价模式以外,我国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发展性课程评价模式和多元智力课程评价模式,也有学者主张建立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模式,强调课程评价的研究化倾向。
西方的课程评价模式各有千秋,比较有代表性,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中西方国情也是有差异的,简单的描述和介绍是不能真正指导实践的。我们研究国外的课程评价模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解释和描述,应该坚持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剖析。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外无论是在课程评价的有关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比较先进,其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对象的范围,评价模式等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多经验值得国内借鉴。国内,在课程评价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关全面系统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的著作尚属罕见。从理论角度一般地探讨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认识的研究较多,但从整体上系统地对课程评价进行的研究还显得不足。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大多倾向于简单的解释和描述,很少有深入的挖掘和剖析,这种简单的移植与我国的课程评价的现状不相吻合,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另外,国内在课程评价的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对课程评价相关的研究较多,完全以课程评价机制为研究对象的则很少,且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抽考工作属我省首创,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内从技能抽考的视角来探讨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机制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几乎还是空白。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创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