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艳
【摘要】在我国灿若星河的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无数优美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都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经过历史的千锤百炼之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文化。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但可以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充分的了解,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人格。本文主要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选取的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为例,并运用比较教学的方法,将两首诗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感为学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爱国情感;比较教学;难点释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选取的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
这两首古诗明白如话,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国家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在教学完这两首诗后,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在比较中巧破难点。
[情景再现]
师:比较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首诗都是爱国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对,在表达情感上是相同的。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欲狂”表达爱国之情;而《示儿》是通过“悲之切”表达爱国情感的。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哪些词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感受到诗人是喜极而涕。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说他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读书了,一心只想着高兴的事。
生:我从“放歌”和“纵洒”中看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
生:因为河南河北收复了,国家又统一了。
生:因为作者可以回家了,那些流落在外的人也可以回家了,人民不用再受战乱之苦。
师:杜甫这样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师:杜甫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之所以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国家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全诗通过“喜”来表达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师:那么读了《示儿》一诗,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因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生:我体会到诗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一情感的呢?
生:《示儿》是诗人的临终绝笔,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之情的。
师:同是表达爱国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
[教学反思]
1.比较要基于学生的需要
学习文本贵在学生能大胆质疑,学生的疑问就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是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必然要将两首诗联系比较,为学生解疑提供支撑。
2.比较要基于文本感悟的需要
古诗是精华的浓缩,留下了许多的空白。这些空白既给学生学习带来难点,又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拓展的空间。我们要巧妙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实现真正地理解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比较要注意课内课外的巧妙结合
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能够将“比较”深入一层,显得有点为“比较”而“比较”。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杜甫的《春望》和《月夜》,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都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总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体味,在对比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意见与感悟说出来,不仅体现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阅读规律,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两首古诗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思,更好地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1]楊玉春.古诗文教学中爱国情感的教育[J].江西教育,2008(36):20.
[2]叶海英.古诗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J].语文学刊,2010(04):36.
(编辑:蒋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