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磊
2013年6月9日,当代著名作家许春樵作品研讨会在安徽省社科院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这是许春樵从事专业创作15年来首次在安徽举办的大规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安徽省文学院、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许春樵和来自安徽省文联、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安徽文艺出版社等单位及新闻界的代表60余人参会。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陆勤毅,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田,省文联主席兼省作协主席季宇,省社科院党组成员、纪检书记张东明等到会祝贺。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钱念孙主持研讨会。《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市场星报》《合肥晚报》及光明网、安徽网、安青网等十多家媒体也对研讨会的情况进行了相关报道。
被誉为国内“新生代实力派作家”的许春樵是我省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青年作家之一,已发表出版长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散文、随笔等400多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放下武器》《男人立正》《酒楼》《屋顶上空的爱情》,中短篇小说集《谜语》《一网无鱼》《城里的月光》等,《放下武器》《男人立正》两部作品的研讨会分别于2003年和2008年在北京举行。他的中篇小说《找人》曾入围“鲁迅文学奖”第二轮,长篇小说《男人立正》入围“茅盾文学奖”第三轮。近年来,他还获得了诸如“上海文学奖”“安徽文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等多种知名文学奖项,并有多部作品被央视、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影视剧制作机构改编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好评。
研讨会气氛热烈,与会的各界人士畅所欲言,围绕许春樵作品(小说)所涉及的主题建构、人物形象、叙述语言及其创作风格、创作成就等多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季宇在发言中指出,“许春樵是位反思意识很强、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并不断践行其审美理想的优秀皖籍作家”,他的创作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质,“一是根植现实土壤、笔锋直指当下;二是兼具平民视角与学者眼光,力图唤醒大众责任意识;三是善用比喻,语言冷峻并极富张力”。
一
许春樵继承了中国诗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延续了当代皖籍作家“为时代立言,为众生呐喊”的创作风貌,也汲取了巴尔扎克式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经验,他的创作是根植于现实的。《人民日报》(2004年2月3日版)曾刊文指出:“既关注现实、关心人们的生存状况,又重视叙事探索、艺术想象,成为2003年中国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走向。长篇小说《受活》、《放下武器》等都给关注当代现实的读者带来了惊喜”,文中认为许春樵的《放下武器》是具有关注现实、注重艺术探索特质的好作品。
与会人员多以《放下武器》、《男人立正》、《酒楼》、《屋顶上空的爱情》、《找人》、《一网无鱼》、《城里的月光》等作品为例来阐述许春樵是位具有悲悯情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苏中的发言题目是《走向成熟的作家》,他以《屋顶上空的爱情》等作品为例证,认为许春樵是位熟知民情、关注民生、洞察世事的成熟作家,作家非常了解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生存境遇,叙事中隐含着作者深沉的悲悯情怀。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许辉对《找人》、《男人立正》两部作品给予特别的好评,他从文学创作的专业角度肯定了许春樵作为作家所具有的强烈时代责任感和反思批判精神:“他的作品钟情于西式的理性批判而非中式的人情批判”,“许春樵的创作是西式的、理性批判的、反媚俗的”,用许春樵自己的话说,他努力践行小说家昆德拉对小说持有的认识:“小说进步的唯一可能是在反抗流行与时尚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进步。”
许春樵的作品《男人立正》讲述了下岗工人陈道生以其生命为代价捍卫信誉与尊严的“故事”,通过陈道生的悲怆生活经历,反抗诚信失范的时代“潮流”,以期唤醒世人的道德良知,作者力图在一个小人物的生命悲剧中注就重建社会理想的信心与力量。许春樵曾说:“作家是要在丑陋和恶劣的现实废墟上重建社会的道义、秩序,拯救人们心灵深处日已丧失的善意和良知。尽管这很徒劳,但一个有担当的作家,是不会放弃这种西西弗斯神话般努力的。”换句话说,作家的任务不仅仅是暴露,要在暴露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理想,这是任何有担当的作家都不应回避的,许春樵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型作家,他的创作关注现实、贴近社会、融入生活。
合肥学院何峰教授在研讨中谈到,许春樵是当下少见的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文本创作中集中书写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世界体现出作家的批判与良知。作家将批判矛头直指都市,在都市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道德危机、情感危机与人性危机;喧嚣与宁静的对照,流露出作家对乡村世界美好人性的向往与怀念。可以说,这是何峰教授对许春樵创作的独特阅读体验,他的解读也得到来自合肥市文研所裴章传所长的认同。
二
好的小说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人物”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小说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是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许春樵作品描摹的人物画廊在读者脑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迹,如《放下武器》里的“郑天良”、《男人立正》中的“陈道生”、《酒楼》里的“齐立言”等。《屋顶上空的爱情》以“郑凡”形象为切入口,刻画了一群年轻知识分子的典型,展现了他们面对就业、爱情、购房等现世生活的无奈、无力,彷徨与挣扎,读者读来感同身受,于心有戚戚焉。
研讨人员关注许春樵创作的另一亮点是其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方维保教授说,“纵观许春樵的众多叙事作品创作,不论长篇还是短篇,主题都是切中热点;而在人物形象方面,作者关注的重点不外乎有三类人,即男人、知识分子和小人物,概括起来称,则是‘底层的男性知识分子”。许春樵用心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形象,如《一网无鱼》、《缴枪不杀》、《暗伤》里的青年知识分子“陈空”、“陈根林”、“张水”等,作者深切把握他们的生存境遇,对其遭遇的人生“困境”寄予深重的人道主义同情。安徽大学文学院的疏延祥老师认为许春樵的创作是偏重于“知识分子”叙事型的,或讲述知识分子的人格坚守与失守、或表达知识分子的忧伤和无奈,但都隐含着作者对知识分子所持的批判立场。社科院文学所王晴飞博士从自己对许春樵作品的读后感出发,强调许春樵作品重点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是城里的乡下人,一是带有传统理想的知识分子,这两类人身上所具有的诚信、羞耻之感及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当下人所缺乏的。
三
许春樵文学叙事的传达方式是独特的,在艺术上具有明显的个人化意志。许春樵要求小说的传达要“陌生化”,实现这一要求,“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家对所写的故事和人物要有独特的发现和判断”,即“个人化”的精神视角,而这也是小说的深度价值对创作者自身所提出的要求。裴章传认为许春樵的创作是充满其个性经验的独立表达,作品饱含作者的个性化思考,“无论从信念还是选材,从人物命运安排到谋篇布局,都有许春樵个人的影子在其中”,“眼界是自己的,语言是自己的,激情与愤怒也是自己的,写作的态度更是自己的”,体现出许春樵的鲜明个人特色。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社科院胡功胜副研究员说到的观点:“许春樵的创作实现了读者一般消费性阅读与评论家专业性批评鉴赏的兼顾,作品不仅好看还耐看,是文艺审美与市场效益的有效结合。”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何世华处长认为,许春樵具有非常圆熟的文学叙事能力,如善于“讲故事”,中篇《春天无事生非的旅行》就套用“故事嵌故事”的叙述结构,读来令人深思回味,“长篇《放下武器》、《男人立正》都是这样善于叙述故事的作品”。“读小说是为了读故事”,这是许春樵在其《小说的难度》一文中所说的,他把会“讲故事”与否作为衡量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标准。“长篇小说的好故事首先取决于整体上的戏剧性结构,除此之外,还得在人物关系的戏剧性、情节的戏剧性、细节的戏剧性,包括叙述语言张力的戏剧效果上”狠下功夫。
关于许春樵创作的语言方面,与会人员提到的一个频率极高的词是“张力”。许春樵具有作家的超凡语言感受能力,对叙述语言的张力性有着自觉的追求,他曾自叙自己在语言张力要求上的“殚精竭虑”。他还时常警醒自己“是不是因为过于迷恋和陶醉于故事本身而忽视了小说作为语言艺术的叙事品质和文学感觉”。(《小说的难度》)
许春樵擅用比喻,有时甚至是用夸张、幽默的比喻(笔调)把人物苦难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来,使读者获得惊奇的阅读感受与苦中有乐的阅读体验,从而也使文本相应获得了丰腴的传达智慧与丰富的表现力。省社科院前副院长唐先田指出《屋顶上空的爱情》文中大量运用了调侃、讽喻、批判式的语言,令读者产生特别的阅读注意。安徽大学的王达敏教授是从“语言作为文本的一部分”角度来审视许春樵作品的语言创造的,要求作者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张力”性,丰富文本语言的意蕴。安徽大学的赵凯教授在谈到许春樵作品的语言特色时,希望他能保持文本语言张力上的均衡,做到张弛有度、处理好“饱满”与“隐忍”的关系。社科院文学所缪丽芳博士现场诵读《屋顶上空的爱情》里的一段文字,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指出许春樵小说语言具有的较强节奏性、音乐性,蕴含丰富的张力。参与研讨的《少年博览》副总编辑莫幼群谈到许春樵作品的诸多标题也是富有“张力”的,“反映生活化的有‘找人,体现后现代色彩的有‘生活不可告人,有小资情调的如‘酒楼、‘城里的月光、‘屋顶上空的爱情,西方经典标题化用的如‘放下武器等”。
四
与会者还就许春樵的文学成就(地位)及其文学坚守精神等方面给予积极评价,并关注到其创作上的不足。代表们一致认同许春樵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实力派作家,对他坚守文学创作的品位及其美学追求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安徽文学院院长、作家潘小平女士在研讨会上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我近来最关注许春樵的新作《屋顶上空的爱情》,这是一部对社会现实高度关注的严肃题材作品,相较而言,我更注重作家作品文本层面上展现出来的叙事意义的转变”,“我认同许辉作家刚才的评述,许春樵的创作是西式的、批判的、反主流的,也认可方维保教授的观点,许春樵的作品持有知识分子的底色,我也注意到许春樵文本叙述呈现出的‘愤怒性及其内在的‘紧张度”,“许春樵的文学创作能力是全面的,不仅长、中、短篇小说兼善,而且散文、小说等各体俱佳,这样的作家不多见。”胡功胜认为许春樵坚守纯文学的创作精神,将写作当成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作品是在不期然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许春樵在研讨现场回应说:“现在不是文学的时代,小说创作已经被边缘化了,我对文学的坚守,是出于自我的选择,我对它没有太多的名利期待,我只想多读一点书、多思考一点问题、多写一点小说”,“读书是件快乐的事,也是我的人生乐趣”。他还曾在不同场合说过这样类似的话,“文学需要一批安贫乐道、灵魂纯净并能矢志不渝、坚贞忠诚、对文学满怀敬畏的人去捍卫和坚守,就像一个教徒对神的膜拜与牺牲”。这种捍卫与坚守的精神也是当下众多文学从业者所应有而缺少的,值得珍视。
文学批评是见仁见智的。研讨会上,有代表谈到许春樵创作上存在的有待更进一步的诸如主题先行、如何避免重复、降低作者的文本立场等问题。许辉、赵凯、方维保等都注意到了许春樵创作上的主题先行(概念化)倾向;苏中老先生指出许春樵文本中“猪圈”、“牙齿”等意象的重复运用;疏延祥认为“许春樵的有些小说似可归入到‘问题小说名下”,但认为写得还欠深入等。针对代表们提出的诸如主题先行等问题,作家许春樵做了诚挚的感谢,他回应说作家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的他的新作《屋顶上空的爱情》,就是做出了一些改变,将笔墨从主题先行转入到人物自身命运的更多关注上。
本次研讨会在主办单位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精心策划、筹备下,取得圆满成功。钱念孙最后强调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具有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评论客观公正,“对于把握许春樵的创作特点、汲取其成功经验、分析研判其不足都是相当有益的,对推动树立良好评论风气及繁荣安徽文学创作也会有积极的影响”。与会者对许春樵的未来创作充满期待,相信他会有更多的精品之作问世。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