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锐
20多年的梦想,20多年的奋斗,20多年的不离不弃……临安市技工学校领导团队的三人组合用20多年的最美年华谱写了一曲技校改革发展的和谐乐章。
有梦想、勤奋、亲和,是记者与临安市技工学校领导团队初次接触后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因为有梦想,他们在坚持做“技校人”的路途中从不寂寞;因为勤奋,30亩的弹丸之地培养出了众多高技能人才;因为亲和,学校教师纵使工作压力再大也没有怨声载道。正是这“铿锵三人行”,才将曾濒临被合并的临安市技工学校发展成为浙江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技工学校。
临安市技工学校校长滕朝晖自称是“技校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从事技工教育事业已20多年,更是因为他是临安市技工学校的首届毕业生,19岁毕业时就留校任教。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临安市技工学校发展的见证人之一。一毕业就留校任教的还有副校长周雷,1992年毕业留校至今就再没挪过“窝”。而1990年调任到临安市技工学校任教的副校长吴维川,也是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们三人都生在临安、长在临安,同为“技校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为临安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从而为临安市的经济发展尽一份临安人的责任。
为梦想坚守
知根知底的人都说,临安市技工学校的领导团队是一个很有趣的组合。在年龄上,校长滕朝晖比副校长吴维川小三岁,却比副校长周雷大三岁,就像三兄弟。在阅历上,他们都在学校工作了20多年,共同亲历了临安市技工学校的发展,也见证了职业教育的变迁。在工作上,校长滕朝晖统领全局,高瞻远瞩;副校长吴维川头脑灵活、敏捷,在教学改革方面有新思路、新举措;周雷虽身为副校长,却仍然忙着指导师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三人虽职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在为同一个梦想而坚守,他们如三足鼎立,支撑着学校的改革发展。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招生难、学生就业难,到现在学校不愁生源、学生不愁就业;从学校创办之初只有两个专业,到如今拥有一个省级示范性专业、两个品牌专业;从上世纪90年代推荐就业需要跑到广东、深圳等地,到如今毕业生在当地就供不应求……20多年来,梦想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变成了现实。滕朝晖校长说:“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出现要去实习的学生早一年就被企业预订光的情况。”
近年来,临安市进一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这需要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做支撑。校长滕朝晖在与企业接触时了解到,很多参加过短期高技能培训的员工,上岗后技能水平远远达不到企业生产的需求,因此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迫切。临安市技工学校规模小,全校只有26个班级,学生总人数不足千人,每年的毕业生也只有300多人,这个数字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差甚远。面对现状,已过不惑之年的三位“技校人”都很清楚学校需要怎样的发展。临安市职业学校存在小、散、专业重复等诸多问题,资源的浪费也不可小觑,将临安市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筹建临安市技师学院,发挥技工教育的最大功效,为临安的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是三位“技校人”更远大的理想,也是这个领导团队共同奋斗的目标。
通过两个多月对临安市企业、学校等的多方调研,校长滕朝晖和他的团队对临安市的经济结构、企业布局,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用人需求、资源配置等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更清楚地认识到筹建技师学院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调研活动一结束,校长滕朝晖便着手准备材料,以寻求主管部门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没别的,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有了梦想,工作就有了动力。”从副校长吴维川朴素的言语中,记者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技工教育深厚的情感和对伙伴的充分信任,而20多年共处所形成的默契更是其他人很难达到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让彼此感受到对方的想法。
榜样力量无穷
新学期伊始,校长滕朝晖格外忙碌,特别是周二,一天7节课,几乎让他无暇顾及其他事情。一个校长为什么还要兼上这么多节课?
临安市技工学校规模不大,目前全校共26个班级,950多名学生,但只有86位教职工,其中还包括食堂和超市的员工。在教学任务上,将领导团队三人的课时算在一起,平均每位教师每周至少要上14节课,而一周上20节课对教师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这样大的工作量下,三位领导选择了以身作则,不仅兼职上课,而且课时量还不少。校长滕朝晖和副校长周雷教机械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训指导课,副校长吴维川教数学课,每人每周至少上7节课。除了上课和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校长滕朝晖还进行一体化课改的课题研究。副校长周雷自己参加或者带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获得成绩更是不在话下。去年由他指导的方柏强同学获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普车项目高级工组二等奖,他最近参加临安市中等职业学校第三届专业教师技能竞赛,还获得了机械类普车项目的第二名。
“技工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技工学校老师的工作更是非常有价值的。技校的学生很多是被放弃的孩子,如果能把这群孩子教好,让他们学得一手好技术,将来有份好工作,就是技校教师最大的心愿。”校长滕朝晖常常这样鼓励教师,让他们从工作中找到快乐、价值和满足感。
校长滕朝晖始终坚持“以身作则,用非权力因素来感召教师”。在临安市技工学校,每天7点10分,校长滕朝晖都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有人夸校长非常敬业,而他却说,每天来学校“报到”是他这么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两天不进学校心里就像缺了什么,即便是寒暑假也是如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导们的以身示范给全体教师树立了一个无形的“标杆”,也使教师队伍形成了任劳任怨、勤奋踏实的优良作风。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心骨”,工作繁琐且责任大,一般当班主任的都是年富力强、教学经验较丰富的老师,而且不愿意當班主任的大有人在。而在临安市技工学校的教师队伍中,却有一位55岁和一位58岁的老教师主动要求当班主任,这让校长滕朝晖既惊讶又感动。
校长滕朝晖说,目前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8.2岁,已经进入中年化阶段,教师的激情慢慢消退也在情理之中。为照顾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校领导特意安排他们工作量减半。然而,58岁的金淼根老师主动要求带五年制的高级工班,等到学生毕业时他也刚好到退休年龄。他希望在退休之前为学校再尽一份责任,也为自己在临安市技工学校的教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55岁的骆敏老师同样是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希望自己能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告别教书生涯。
正能量引导学生
校长的热情能带动教师的热情,教师的热情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在校长滕朝晖看来,临安市技工学校的毕业生与临安市其他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相比,理论基础稍弱,但动手能力却更胜一筹。这主要是因为学校理论课教材是根据“够用、能用、活用”的原则进行调整的。如在数学教学上,身为数学教师的副校长吴维川,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等,删去了教材上难度较大且不实用的知识点,增加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内容,以便学生学习和灵活运用。临安市技工学校70%以上的专业均为机电类,校长滕朝晖和副校长周雷均为学校机械专业的一体化教师和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无论是出于办学方向还是个人感情,都非常重视技能教学。
教师们的教学热情还体现在技能竞赛上。除了校长会亲自参加或指导师生参加比赛外,学校还建立了“技能兴趣小组”,长期有规律地运行着,由专业教师指导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为技能竞赛选拔和培养“好苗子”,也为有梦想的学生提供更多提升技能和展现技能的机会。临安市技工学校几乎每次参赛都名列前茅,更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杭州地区唯一一位参赛选手就是来自临安市技工学校。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应该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学校很早就引进了企业3Q7S管理理念,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每节课前花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7S职业化素养教育,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理念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实训等各个方面。校长滕朝晖坚信,经过在校2~4年时间的不间断训练,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所散发出来的内涵和个人素养必将突出,也更容易获得老板的青睐。
目前,临安市出现的很多有名气的高技能人才都是从临安市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如集“杭州市首席技師”“浙江省十大杰出职工——金锤奖”“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邱云,就是临安市技工学校2001届毕业生。刚到杭州华旺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实习时,他还只是一名设备维护人员,抱着把技术学好、学精的想法,他对工作精益求精,在岗位上不断钻研创新,带领工友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线机修工、设备管理员,成长为机械设备主管、高级蓝领。
杜海清如今已是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分院年轻的副院长。1997年的一天,身为临安市技工学校学生的他正在企业实习时,学校打来电话,鼓励他参加高考。杜海清经过不懈地努力,考上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临安市技工学校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
学校领导团队除了积极为毕业生争取就业机会外,还与国家大型企业杭州杭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叉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以企业的技术、设备优势和学校的有效组织管理,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预科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有升学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学校经常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来学校演讲,以他们个人的成长经历、业绩和职场感悟等激励在校生,给在校生送去正能量。
三位年龄相仿的“技校人”,20多年在临安市技工学校的奋斗史,都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他们用梦想激励团队,用真诚感召教师,用正能量引领学生。在临安技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征程上,这个三人的领导团队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前途光明,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