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振中 半世纪后的“落点”

2013-04-29 06:27:06章英
中华儿女 2013年9期
关键词:总编辑郑州大学落点

章英

期待入学新生一融入郑州大学的环境,就能从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启迪

2013年4月2日下午,郑州大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座无虚席,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从郑州大学校长郑永扣手中接过聘书,正式担任郑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胸前重新佩戴校徽,南振中面带笑容,难掩激动。71岁的他,196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是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获得者。走出校门将近半个世纪,母校在他心中始终处于至高位置。“祖国不会忘、母亲不会忘、故乡不会忘、母校不会忘”,从他常提的四个“不会忘”中,便可感受到他心中的真挚深情。

老校友,新院长

学子归来,南振中重返母校。从2013年3月中旬起,南振中陆续卸下身上的“担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提出不再担任中国人大新闻奖评委会主任等请求。以老校友身份担任新院长,只因心中对母校长久的情谊。长期以来,他心中一直记挂着母校,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回忆起当年母校对自己记者生涯的影响。

任职后的南振中院长,开口讲的第一句话是:“我看到很多人还站着没有座位,这周围有没有折叠椅,可以放在这周围,讲台前这些地方可以开放出来给同学们。”话音刚落,现场马上响起掌声和叫好声。而当他真正开始演讲时,拿出的居然不是纸质讲稿,而是时下流行的“ipad”时,更是引起现场同学一片惊呼:“不愧是新闻专业的前辈,新院长好‘潮呀。”

因为常驻北京,南振中坦言自己不可能像其他领导一样处理学院繁重的日常工作,所以在征得校领导同意后,学院的工作仍由原来的党政领导班子负责。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激励着我孜孜不倦地学习。未来岁月我会珍惜返校深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年轻校友学习,年逾古稀之人不敢奢望学有所成,但可以追求学有所得。”当天,南振中也向大家吐露了自己未来几年的工作规划:“做好三件事。”

“首先我要调查研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我们学院应该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凭借鲜明的比较优势在中西部地区新闻院校中独树一帜。”

南振中认为,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他将着手做的第二件事是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选择学习点亮人生、年轻记者的成才之路等带有共性的问题,与年轻校友交流沟通。“期待入学新生一融入郑州大学的环境,就能从道德情操、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受到启迪。”

学习点亮人生

从1964年作为实习记者进入新华社,到2007年8月以新华社总编辑身份离开,“学习”二字始终贯穿在他的工作与生活之中。他曾出书《学习点亮人生》,把近半个世纪里关于学习的思考与心得一一记录。他写道:“我的讀书爱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父亲只上过一年小学,识字不多;母亲没有念过书,连名字也不会写。两位老人深知不识字的难处,我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兄弟姊妹5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好好念书。不认字,将来就是个‘睁眼瞎!”后来,他考上郑州大学中文系,走出家乡灵宝,开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生涯,学习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下来。

而今,“学习”的精神被他带到郑州大学,与同学们分享。2012年6月,南振中以“学习点亮人生”为主题在郑州大学做讲座。他结合自己人生经历,着重与同学们谈了四个问题:一是学习要学会自我加压。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事例,论述了学习的乐趣可以从三个方面体验,即打破眼界、拓展认知空间和提升人生境界。二是学习是为了寻找启发。他结合自己的学习成果详细分析了影响“发现力”的各种要素,对增强“发现力”的途径做了初步探讨。三是学习计划应以人生规划为指导。他结合自己的60年人生目标向大家介绍了学习计划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舆论监督的功能规律、关于“两个舆论场”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学习、工作的经验。四是学到老不容易。他通过生动活泼的例子、充分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向大家讲述了不断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他提出人在一生中要摆脱不利因素积极终身学习,要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2004年,是他人生第三个20年的截止期。他写道:“到了那个时候,我只希望能有资格说一句:‘无愧于党的培养和人民的重托。”但他没想到,在副总编辑岗位上刚一开始值班发稿,就碰到一件尴尬事:一天夜里,国际部一位编辑收到一篇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需要向值班副总编辑请示。当时,总编辑室有两位副总编辑对国际问题比较熟悉,这位编辑想把稿件送审。他先打电话到总编辑室值班室,打听当晚哪位同志值班,当得知是南振中值班时,这位编辑说:“那就算了吧!”

这让南振中深受刺激。回顾此事,他感慨道:“我是一个山沟里出来的记者,知识储备不够,能不能对敏感的国际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呢?这位编辑的做法包含着对我的了解、理解和鞭策。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绝不会因为职务的提升和岗位的变动而自动提高……如果不下工夫刻苦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造诣,就难以取得审发稿件和组织指挥报道的发言权,就会成为徒有虚名的业务领导干部。”于是,他开始弥补知识缺陷。

南振中请新华社军分社社长帮他找来一个大地球仪,放在写字台一角,经常转动、查看,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发生重大事件,他都让值班秘书把相关资料借来仔细阅读。每次外事局安排他会见外宾,会见前几小时,他从国际部资料室借来几大本资料,尽量熟悉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如今的南振中,时不时会有一些单位邀请他作国际形势报告,总会受到热烈好评。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经总结南振中“三最”:“他是我所见到的手最勤的一个记者。从事新闻事业到现在,一共记了3000多本采访笔记。在‘两会的电视镜头上,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认真地记会议笔记,那一定是南振中。”

“他是我见过的工作作风最严肃的一个。任编辑后,每次修改完记者的稿子,哪怕是一个标题、一句话,都要亲自找记者商定,确认‘我有没有把你认为最得意的地方删掉,你有没有感到心疼,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后依然如此。”

“他是我见过的采访作风最扎实的记者,正如他在《与青年记者谈成才》中所说‘要立志当一辈子记者,就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记者的发现力

“一个人之所以可以成为记者,不是因为头衔使然,而是因为他比其他人,看到的更多,思考的更深。一个好记者穷其一生都在去追求发现。”南振中时常引用穆青在《用毕生去发现》一文中的话,“记者的生命力其实就是发现力。”

2000年,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一篇文章中评价道:新闻界认识振中的同志都知道,他忠厚、谦逊,原则性强,且不善张扬。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10多年来,他一直以老黄牛的精神,任劳任怨,默默耕耘。遇有重大战役性报道,更是夜以继日地工作。

前些年的一个盛夏,他去农村采访一个感兴趣的“三农”题目。在某县展示的蔬菜大棚里,有40多摄氏度,闷热异常,很多随同采访的当地媒体记者都撤了出来,唯独他拿着笔记本,在大棚里和农民聊了半个多小时,直到把他关心的问题问完。当时陪同南振中的县委书记感叹道:“人家可是部级领导啊!这么热的天,问的问题这么专业、细致,真是让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感到汗颜。”

在南振中看来,记者的发现力来源于生活的根基。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有发现新闻、捕捉新闻的能力。曾经有一件小事,使他深有体会。“2003年12月,我参加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活动时,在河南省濮阳市农村参观了一个“无土栽培”大棚。所谓“无土栽培”,就是不用天然土壤,而用營养液进行灌溉的科学栽培方法,它的优点是省地、省水、省肥、省时、省力,缺点是作物的根离开了肥沃的土壤,一旦营养液供应不上,叶子就会枯黄。”

站在“无土栽培”大棚里,听着技术人员的介绍,南振中忽然联想到新闻记者的作风。“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有没有‘根,我们的‘根应该扎在哪里?我觉得我们的‘根应该扎在基层,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扎在人民群众中,扎在肥沃的泥土里。‘无土栽培虽然先进,只可惜新闻记者无法采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瓶装的‘新闻营养液。如果我们偏离实际、远离生活、脱离群众,离开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沃土,我们就会营养不良,采写的新闻自然会枯黄。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预防‘发现滞后和‘忽视发现这两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下决心养成深入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注意培养自己的发现能力,谨防自己的‘根离开生活的沃土。”

2007年8月30日,南振中从新华社总编辑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他向同事们话别时动情地说:“多年来,白天晚上忙于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上不能尽孝,下没有尽养育之责,愧对父母、愧对妻子、愧对孩子。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痛楚。1990年,我曾对家人作过许诺:在总编辑岗位上,我只能把全部精力献给新华社;卸任以后我将抽出更多时间孝敬母亲、照顾老伴、教育儿孙。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对待家人也会像对待事业一样,做到一片赤诚、尽心尽力。”

今日再出发,面对充满渴望的莘莘学子,南振中深切谈起自己的想法:“我将根据这一原则把自己40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进行梳理,将选择若干个与现实需求相连接的新闻学专题,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力求把相对新鲜较为有用的知识呈现给学生。”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猜你喜欢
总编辑郑州大学落点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新闻传播(2020年18期)2020-11-06 04:13:10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专访《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2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1
一面来自郑州大学的锦旗
中国民政(2016年9期)2016-05-17 04:51:34
探访江苏地方立法:百姓关切成立法落点
我刊总编辑杜振民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