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而亮 郝涛
5·12汶川大地震后,他是最早倾尽所能投入灾后重建的民营企业家;4·20芦山大地震后,他又是最早将善举投向那里的企业老板。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苦难灾难紧密相连
2013年4月20日,是一个令全国人民无比揪心的日子,是四川人民惊魂再现的时刻。这一天早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大地震,震感波及方圆几百公里。此时,离汶川大地震五周年仅差22天。
这一天,我们为做一期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的专题来到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采访,重点采访对象是四川省青联委员、四川中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能与他投资的灾后重建项目。
4月20日早上8时02分,一阵强烈的震动将我们从沉睡中惊醒;又是一阵更明显的摇晃,把房屋里的器具震得哗哗作响。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地震!
当我们从短信、微信和央视插播的新闻中了解到震中发生在雅安芦山县,准备找杨英能商量如何进行下一步到北川县的采访时,他已经奔走在回成都的路上,只告诉我们“有急事需要马上回去处理。”让我们随其他人到北川去继续采访。
在北川老城参观,一边是满眼的断壁残垣、逝者陵墓,一边是微博中雅安不断刷新的伤亡数字。
在北川新城漫步,一边是平地崛起的现代都市,一边是中盈集团兴建即将投产的北川羽琨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崭新厂房。
此时,我们似乎明白了杨英能急匆匆赶回成都“急”的是什么。因为从与他深入的交谈中,他最急的事情,总是与百姓遭遇苦难、与家乡遭遇灾难、与国家面临难关相联。
就像他传奇般的创业人生,苦难灾难总与他如影随形,却又成为他扬鞭奋蹄的原动力、源源不竭的创造力。
“谁苦得过谁,就叫谁师父”
—— 一个“70后”的苦难家史
当今,在“70后”的中青年里,谁要是说自己小时候如何吃苦,多少有些“炫耀”的成分。
一次,楊英能和一名年逾六旬的合作伙伴吃饭,席间谈起小时候吃过的苦,便相互较起劲来:“只提三件事,谁苦得过谁,谁就是师父”。结果还没有等杨英能说完,这位合作伙伴便不得不硬着头皮喊他“师父”。
杨英能的三件事为:身体之苦、家庭之苦、童年之苦。
1970年8月,杨英能出生在四川省泸州纳溪大渡口的山沟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是家中的长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摆脱了最穷困的时期,可杨英能家里却是一贫如洗。自从记事起,他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因为营养不良,他从小就疾病缠身,先后患过肺结核、哮喘等疾病,“挺胸口”代表儿童营养不良最为鲜明的标志——畸胸。杨英能饱受病痛的折磨,羸弱的身体曾几次让他差点夭折。
为了活命,他还有过一年的逃荒经历。他有个姑姑在青海农场,口粮相对富余。他一辈子都记得他那次逃荒青海的场景:年仅6岁的他脚上只穿着一双别人送姐姐的绿色破凉鞋,身穿单薄衣裤,在11月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除了疾病的困扰,他要从5岁起承担起干农活的繁重劳动。上小学时,他从来没有在家写过一次作业。每天放学就到地里帮父母干农活,因为两个弟弟年幼,他一人要干三个人的农活。在他的记忆中,几乎没有玩耍的经历,有时候还需要一边做饭一边做功课。
有一次,夏天的雷阵雨即将来临,13岁的杨英能去抢收田里的桔杆,近百斤的桔杆压在他稚嫩的肩上。半道上风雨雷电交加,他挑着桔杆走上一个土坡时不慎滑倒被压趴下,顿时间汗水、泪水和血水全混在一起。
身体上、劳动上的痛苦还在其次,最大的痛苦来自心灵。杨英能的父母都是地主家庭出身,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就是“狗崽子”,精神上饱受屈辱。他小时候的记忆中,父母因为是地主的家庭成分,动不动就会遭受别人的辱骂,他和姐弟也经常因此遭受邻居的白眼。
家庭的苦难让杨英能从小变得非常懂事,更加刻苦发奋地学习。小学就读于泸州大渡口镇小学,中学就读于纳溪中学,学生时代他的功课门门优秀,高考时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华师范大学数学系。
1993年,杨英能大学毕业因为没有过硬背景失去了到党政机关工作的机会,当上了中学老师。
“一天当三天用,每天做好九件事”—— 一个创业者的起步“秘笈”
典型的四川小个子,白皙的皮肤衬着娃娃脸,鼻子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标准的教师形象。的确,杨英能的数学课教得很好,他以博学的知识、宽广的视野将枯燥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深受学校和学生的欢迎。
按这样的生活道路走下去,杨英能完全可以告别苦难,过上温饱安逸的日子。可是,在他斯文单薄的小个子外形里,却藏着一颗博大狂放的“野心”,时常以强大的撞击力,要冲出平静而安逸的生活环境。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创业大潮惊涛拍岸的裹挟下,不安现状的杨英能注定了开始人生的“自讨苦吃”。
1999年,杨英能离开了稳定的教师岗位,辞职理由是“30岁后不再教书”。他给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每十年改变一种角色:30岁前教书育人,40岁前做咨询策划师,50岁前做实业家,60岁前做专家,60岁后做慈善家。
野心归野心,没有资金、技术、资源,只能是做白日梦。一无所有的杨英能,却充分意识到自己最有价值的资源——智慧。
借债3万元起家,他创办了四川欧野营销策划公司,出售的产品就是“点子”。最初,他在成都盐市口的一个写字楼内租了一间房,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打拼。
“那时候搞策划,连做梦都在做创意!”杨英能说,每天面对大量的招标,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写策划案,经常晚上一两点还在写。他算是中国较早的一批专业策划人之一,合作过的行业有医药、化妆品、房地产等,这种经历培养了他对市场的敏感和预判经济形势的能力。
创业初期,杨英能非常勤奋,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靠智力和勤奋不断向前,这也养成了他走路快、思考快的习惯。他不停地拜访客户,始终坚持诚信和让利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他的努力逐渐得到客户的认可,在中国西部的策划界只要提到杨英能,大家都竖起大拇指。
“我从小养成了一天当三天用,用‘上午三件事,下午三件事,晚上三件事要求自己。”杨英能说,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2000年以后,中国的房地产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杨英能为房地产公司做专业策划服务的同时,开始转入房地产的营销代理,成立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
他率先提出知识产权的转化与房地产销售代理的业绩挂钩,这个思路使他在房地产销售中业绩遥遥领先。2006年,他通过策划将浙江购房团引进到成都,创造了房地产销售代理的业绩传奇。
从创办策划公司再到成立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短短数年杨英能也完成了最初的资金和经验积累。
2007年,杨英能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如果单纯的进行房地产投资,资金实力还有点欠缺。这时养生基地的整体开发刚刚兴起,他看好了位于彭州的一块地,可以进行养生基地的整体开发,于是杨英能的彭州中盈国际养生基地项目诞生了。
经过十年的打拼,杨英能终于成为了拥有殷实家业,吃喝不愁、日子无忧的“小老板”。
“为救灾刷爆了卡里的钱,但我还有热血”—— 一个小老板的“道德血液”
当杨英能正在谋划下一个“十年规划”,将现有的实业规模做大做强的时候,不料巨大的天灾横祸突然来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顿时间山崩地裂,楼倾屋垮,近十万四川同胞殒命罹难……
地震发生时,杨英能正在彭州发改委等待签署中盈国际养生基地的项目批复。彭州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正在建设中的中盈国际养生基地损失惨重,几乎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数千万元的前期投资付诸东流。
十年梦想惹人醉,一震回到“旧社会”。对杨英能来讲,这场巨大灾难虽然没有人亡,却意味着“家”破。这对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来讲,是何等重大的打击,是何等难以承受的灾难!
可这时候的杨英能,脑子里装的不是“家难”,而是国难。
当大地还在颤抖的时候,杨英能顾不上抢救大地震给自己的中盈国际养生社区项目带来的巨大财产损失,顾不上频频袭来的余震,第一时间组织公司员工投身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从2008年13日到17日,杨英能带领公司员工7次深入灾区,将400余万急需的救灾物资和现金送往彭州灾区,成为四川全民救灾的典范。
“那几天我们几乎买空了成都市区的几个大型超市。”杨英能回忆,他带领员工采购了矿泉水和方便面,然后又冒着余震的危险,亲自开车将物资送到彭州灾区。当他们把急救物品发送到彭州当地民众手上时,灾区群众那种急切而感激的热烈眼神,让他永生难忘!
一次在开车满载物资返回彭州的路上,因为余震来袭,眼看两侧高山上的巨石往下滚落,很快就要砸到行驶的汽车。杨英能稳住方向盘,急踩油门,汽车以最快的速度穿过山体滑坡路段。“确实很危险,事后我也倒吸了一口凉气。”杨英能回忆。
然而,这次遇险并没有阻挡杨英能投身抗震救灾的脚步。当得知灾区急需帐篷和手电筒后,他再次带领员工采购空成都超市内的帐篷和手电筒,连夜将500多顶帐篷和1000多只手电筒送到彭州灾区。
汶川地震中,时任总理温家宝曾说:“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会管理,身上还要有‘道德的血液。”杨英能的心中,总是把社会责任看得很重。
杨英能曾经做出一语惊人的举动。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各地的援助源源不断被送到四川。一天,一位已经和杨英能打交道多年的企业家提出要向灾区捐献30万元物资,但是条件是当地媒体要公开报道。晚上,杨英能在宴请客人的时间,谈到地震给灾区带来的伤害,不禁动容,大骂这位企业老板:“那么多灾民在经历生死的痛苦,我们这些小老板把卡里的钱都取光了,买了物资往灾区送。而你们做一点事情还要名声,你们不是东西!”一席话骂醒了客人,对方当时直接上报总部,把捐款直接从30万加到100万元。
“刷爆了卡里的钱不要紧,只要我们还有热血,就一定能够重新挺立起来!”这是杨英能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给记者说出的一句“豪言壮语”。
“从苦难中积累财富,在灾难中战胜灾难”—— 一个成功者收获的“灾难财”
在灾难中几乎走投无路的杨英能,没有沉沦在伤痛和失败的阴影中。在他看来,一个民族会在最危难的时候奋起,一个家园会在完全毁灭后重建,一个企业也没有理由在重创后一蹶不振。
苦难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种财富,灾难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次重生,失败对企业来讲就是新的机遇。“从苦难中积累财富,在灾难中战胜灾难”。杨英能正是从国家对灾区大规模的恢复重建中看到了企业的生机。
早年策划专家的身份让杨英能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后的经济形势有超前的预判。在往返灾区运送物资、考察灾情期间,他看到地震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城乡房屋造成的严重破坏,一种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在心中萦绕:如何帮助灾区的人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怎样保障他们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收入、让生产生活步入正轨?杨英能意识到,灾区重建必须要走长期、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走“产业化恢复重建”的道路。
杨英能敏锐地率先提出“灾后产业化恢复重建”的思路,这种超前谋略被媒体披露后很快得到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肯定,并成为“5·12”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思想。
2008年9月17日,四川中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全面制定并实施“灾后产业重建,地震灾区全覆盖”的企业战略。
短短几个月时间,中盈集团分别在成都市的都江堰、彭州、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广元市青川县、全国首家飞地工业园“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地布局并实施近10亿元人民币的灾后产业重建项目,涉及农业、工业、旅游文化、灾后住房建设和生态恢复。
不少企业认为,灾后重建是政府的分内事,企业不用掺和进去;也有的企业则是意识到灾后重建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或者说是商机。但大多数企业只知道基础设施和公共設施招投标项目,而忽略了产业化恢复重建项目。杨英能的中盈集团在灾后重建中预计总投资10多亿元。这些项目没有依靠政府灾后重建的财政预算资金,而是完全运用市场行为和灾后重建政策的结合,有效解决了灾后重建资金不足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4月19日上午,本刊记者实地探访距离成都40公里的成都-阿坝工业集中发展区,如今园内知名企业比邻而立。杨英能负责运营开发的“成阿新城”项目是一个占地200余亩、面积50余万平方米的城市缩合体,囊括商业、餐饮、娱乐、休闲等功能。目前一期工程已经接近封顶,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形成5000余个小微企业,有效解决15000个就业岗位,形成3亿元以上的税收规模。”杨英能不无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中盈模式的运作成功和巨大貢献,使年仅39岁的杨英能成为建国60周年“60位中华儿女商界英杰”,同时兼任四川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促进会副会长和灾后重建专家委员会专家。
十多年的商海磨砺,杨英能率领的四川中盈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长为集农业、林业、旅游业、矿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土地整理、园区开发、投资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投资实业集团。
在我们离开成都的时候,雅安的救灾抢险工作正进入到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候。当年汶川地震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骨肉情深、血浓于水的气壮山河的情景,再一次在四川大地上演。
“多难兴邦”!温家宝五年前书写在汶川映秀小学黑板上的大字,又浮现在我们眼前。是啊,每一次灾难,对国家来讲是心智的成熟;对民族来讲,是精神的洗礼;而对每个人来讲,则是又一次考验和机遇。
我们看到,杨英能心中的兴业报国蓝图,已经在向雅安灾区延伸铺展……
对话杨英能:发扬“蚂蟥精神”
《中华儿女》:您原来定的目标是:30岁前教书育人,40岁前咨询策划,50岁前做实业,60岁前做专家,60岁后做慈善家。目前来看似乎都提前了五年?
杨英能:是的。从小我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决定要干什么事情,就一定想办法去完成。欣慰的是这些目标都在提前实现,这也算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和鼓励吧。
《中华儿女》:为什么要等到60岁以后开始做慈善家?
杨英能:企业家的首要任务是把自己的企业发展好,在做好企业的同时做好慈善。目前,我做慈善和公益只是刚刚开始,离慈善家还差距较远。60岁以后,我唯一的事业那就是慈善和公益了。
《中华儿女》:我觉得您身上有股精神也有股韧劲,很能感染人,您能说说吗?
杨英能:很多朋友都这么说。通俗一点说就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我自己总结为“蚂蝗精神”,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被蚂蝗的生命力折服,回头一想我何尝又不是一只“蚂蝗”呢。
《中华儿女》:蚂蝗的精神,怎么理解?
杨英能:首先是有超强的生命力,即便被斩成千百段仍坚强地活着,除非用火烧成灰烬才能结束它的生命;其次,蚂蝗有叮住不放的精神,一但被蚂蝗叮上,就很难松口。即便暂时松口了,一有机会它也会再回来叮,锲而不舍。
《中华儿女》:你是怎样坚持和发扬“蚂蝗精神”的?
杨英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用“蚂蝗精神”来鞭策自己。如果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叮住不放,即便遇到再大的困难、再惨的失败,我也不会放弃,直到成功为止。
《中华儿女》:古人云,“四十不惑”,已过不惑之年的您有什么感悟?
杨英能:原来受的苦太多,现在突然感觉有所顿悟。四川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源。中国人的思维是二元思维。道家的哲学是二元哲学,黑白相生,否极泰来,阴阳辩证。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中华儿女》:似乎您总是喜欢把苦挂在嘴边,这是一种习惯吗?
杨英能:可能是吧,我现在的生活虽然富裕了,日子好过了,还是坚持吃苦,没事找事干,没苦找苦吃。我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能吃苦,吃苦是财富,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能忘记过去的苦。
《中华儿女》:您创业这么辛苦,现在有这么好的业绩,为何还要这么辛苦?
杨英能:现在的辛苦努力,目的不是为挣钱而挣钱,挣钱是为了更好的组织经济流通和社会活动。我挣钱的目的不是成为富翁,而是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中华儿女》:今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再次发生7.0级地震,接下来也会面临灾后重建的工作,对此您有什么打算?
杨英能:我们在灾后产业重建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四川雅安的地震,我们正在积极关注。当雅安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时,我们将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奔赴那里,为雅安早日重建美丽家园贡献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