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伟 孙朝霞
2013年4月,在上海进行的一次针对中小学生的的心理调查问卷发现,心理水平基本正常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有16%的中小学生有轻度的心理问题,大约2.8%的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为了及时帮助部分有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调节不良情绪,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科学的疏导、干预,使其尽快摆脱困扰、克服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在掌握一定心理辅导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一、消除“心理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要求辅导者不应该对求助者带有任何偏见,这一点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但是,因为班主任跟学生交往的时间比较长,彼此间比较熟悉,在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有一些学生会在班主任的潜意识里形成一个固定的看法,而这种固定的看法又跟学生的成绩、纪律等紧密相连,班主任对学生通常情况下都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本身是不公平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某些学生本身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有不完成作业、打架等现象,班主任对这类学生早已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
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难度要比对成绩好的学生大得多,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克服心理上早期形成的定势,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这样的学生。有的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动作、眼神,语气的轻重,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一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把握好“助人自助”与“说教”的界限
心理辅导的宗旨是“助人自助”,一般情况下,心理辅导对求助者通过倾听、共情,与求助者共同分析事件,引领求助者找到自己困惑的根本原因,激发求助者本身就存在的自我调整意识,把求助者不愿意看到的真相、真实情感寻找出来,达到“自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求助者一般处在“破茧待飞”的状态,辅导者是不用做出是非判断的。
班主任在进行心理辅导时,非常容易陷入“说教”式辅导,不由自主就开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会改变心理辅导的初衷,心理辅导是缓解、宣泄、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借助各种方式走出误区,班主任一旦展开批评、说教,学生会产生抗阻,所以,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要把握好“助人自助”与“说教”的界限。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事情的看法还有不足和片面的地方,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时候,需要班主任的帮助才能找到解决的途径。
三、心理辅导要避免受情绪困扰
班主任实施的心理辅导不同于平时的批评教育,心理辅导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抗阻,经历反复,辅导效果有时候也不会立竿见影。
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学生问题一时半会还是会解决不了,或者是学生家庭亲子方面出现问题,没有家长的配合,凭班主任一己之力很难处理好学生的问题,因此就会产生困扰情绪,有深深的受挫感。这个时候,要明白有些问题不是一、两次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班主任一己之力就可以解决的,要正确看待自己,克服自己的情绪困扰。最好不要继续处理学生的问题,先放一放,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力求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四、不要借题发挥,态度要温和、真诚
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非常详细,有的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要牵三搭四,例如,跟学生正在讨论“早恋”的问题,但是说着说着,又想起上周的一次争吵,结果就把话题转移到了这件事上,开始对学生进行批评,这样就与初衷相去甚远,不仅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还会使之前已经解决掉的矛盾重新呈现。
班主任一定要学会转换角色,“亲其师,信其道”,同样也适用于心理辅导中,学生只有完全相信自己的老师,才能敞开心灵。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成功的保障。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份资源好,时刻注意自己的态度,要发自内心的做到温和、真诚、亲切,这样会使辅导效果事半功倍。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辅导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