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博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

2013-04-29 02:10:04杨淑君
中国经贸 2013年9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传统媒体用户

杨淑君

摘要:自2007年 Twitter的理念被引入中国,微博便以其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裂变式传播等特点迅速成为公众信息交流的新型平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微博的兴起,改写了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方式,它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事件的围观者,又与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紧密相关,成为事态发展的影响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突发事件的报道和舆论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试通过对微博的概念、信息传播特性的阐述,浅析微博时代突发事件报道呈现出的新特点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微博;突发事件报道

一、微博的概念、起源及发展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发布精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由于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在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微。”

2006年,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co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 (Evan Williams)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Twitter服务。这种结合了手机、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等个人媒体优势的服务,打破了博客对网络日志写作的垄断。2006年底,Obvious对服务进行升级,用户可以通过即时信息服务和个性化Twitter网站接受和发送信息。随后,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用户可以发送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

2009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让Twitter出尽风头,奥巴马的竞选团队利用Twitter进行网络宣传,在短时间内聚集了15万的“跟随者”,助推奥巴马当选。2011年9月,Twitter活跃用户数达到1亿。2012年12月,Twitter在官方账号上宣布,其月活跃用户数超过2亿。

2007年,Twitter的理念被引入到中国,校内网的创始人王兴在当年5月创办了最早的微博网站——饭否网。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新浪网利用此前新浪博客的名人效应,很快吸引了多位娱乐明星、业界精英的加入,在较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发展至今,国内的大型互联网综合门户网易、搜狐和腾讯都推出了自己的微博服务。

2013年6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卷)”蓝皮书指出,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达到155.56亿次,总页面浏览量达到739.85亿次,总访问时长达到15.18亿小时,微博成为活跃度极高的信息传播空间。

二、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工具,融合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呈现出独特的信息传播特点。

1.操作简单门槛低

只需要注册一个微博账号,用户即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网络进行信息发布。140字左右的字数限制,降低了知识门槛和技术门槛,使得用户不必像写博客一样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随着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可以像发普通手机短信一样随时随地“织围脖”,并通过“加关注”“转发”“评论”等功能,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流和互动。

2.裂变式传播范围广

“微博具有爆炸性的、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的现实”。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在迅速转换。微博用户在自己页面发布的信息,可以被多人阅读、评论、转发。每条微博信息既可以是本次传播的终点,又可以是下次传播的起点,实现了一对多、多对多的N级传播。信息发布者的“粉丝”越多、联系越频繁,那么发布的信息的传播面就可能越广,且这种信息的传播速度是呈几何数量级的。

3.即时迅速现场感强

微博以一种短小精悍的形式迎合了现代人在繁忙生活中表达自我、传播信息的需求。用户可以以口语化的方式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周围的新鲜事,或对新闻事件发表见解,或对所见所闻进行记录,或抒发工作学习中的心情……文字、图片、音视频都成为用户发出个体声音的手段。再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参与话题讨论等功能,让更多“围观”的人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体现出很强的现场感与参与感。

三、微博时代的突发事件报道

根据我国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定义,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微博,作为一种融合了多种媒介形态的新型信息传播工具,自诞生以来就积极参与到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在青海玉树地震、“7·23”甬温铁路特大事故、“7·21”北京特大暴雨、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等众多突发事件报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权威的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服务机构万瑞数据发布的一份“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的报告显示,在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调查中,通过微博进行自我表达和讨论社会事件的人数超过了60%,有96%的微博用户会通过微博了解和发布对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观点。微博正以其便捷性、即时性、原创性、集群性等优势,逐渐成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重要资讯平台。

1.即发即报“零时差”

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使传统媒体在报道时往往陷入“滞后”的为难境地。待媒体获知信息,安排记者赶往现场,再发回稿件,已经错过“第一时间”的现场情况。而微博信息发布的低门槛和传播介质的移动化使其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速度优势。在微博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每一个在突发事件现场的微博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上传至网络,“零时差”地呈现突发事件。2009年2月9日央视配楼失火,一位网友用手机微博记录了火灾实况,领先于传统媒体发出信息。微博对突发事件的参与,大大提升了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

2.新闻线索的有效提供者

微博时代“草根记者”“公民记者”的大量涌现,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对重要事件的优先接近权,尽管这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时效性上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但是微博的普及为传统媒体报道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新闻线索。

据2010年10月至11月对中国记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的记者经常使用微博,超过60%的记者曾经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在“7·23”甬温铁路特大事故发生13分钟后,就有网友在出事车厢发出了求助微博,该微博被转载突破10万次。新华社对外部值班编辑当日正是通过对微博的监控才获悉这一事故发生,得到有关部门证实后立刻抢发英文快讯。在“7·21”北京特大暴雨报道中,新华社记者也是首先从微博上获悉“上百名小学生被困房山区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的信息,之后冒雨驱车5小时赶赴现场,先于其他媒体发回了文字、图片、电视的独家报道。

3.全方位多角度现场直播

由于微博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文字、图片、音视频,这就使得微博相较于其他信息发布方式更能体现出现场直播的优势。移动终端上微博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一个突发事件现场的微博用户都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对事件进行播报。而这众多在现场的个体用户所呈现出的不同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即直播了现场的概况,让不在现场的其他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网民通过‘跟从链接形成的微博客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可在微博客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微博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直播,这一点目前也正在被传统媒体积极利用。“4·20”芦山地震后第4分钟,新华社“新华视点”播发首条微博。2小时后,新华社首批赴灾区的记者在雅安市区的见闻及用手机拍摄的雅安市区照片通过微博播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微博组织策划了大量情感性、服务性、互动性信息,平均转发评论量基本维持在1000以上,许多微博达到上万转发评论量。传统媒体的专业和深度将网民提供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了整合与升级,媒体对突发事件跟进式的滚动报道,提升了受众对事件宏观上的认知,使受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4.信息迅速形成规模效应

微博拥有使信息迅速形成规模效应的传播机制,在微博的用户关系中,每个人都兼具发布者、分享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消息一经微博传出,在短时间内就经过连续转发、互动评论、关注搜索等方式在人际间传播开来。信息不再是点对点的,点对面的单方面传播,而是形成了一个互动圈。

微博中的关注与被关注是一种独特的信息分享模式,突发事件的信息被微博用户发布后,第一时间会被微博发布者的“粉丝”看到。信息凭借“群传播”以分子裂变式的方式进入微博广场的“场效应”系统,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期间,信息通过有庞大粉丝的用户转发,助推信息快速传播,提升了规模效应的质量,并会迅速形成社会效应。一条信息通过信息源的即时传播,大规模关注者的信息再传播,就实现了信息的即时扩散。

5.“微力量”搭建互助平台

微博融合了多种媒介元素,信息传播比其他媒体更便捷、迅速,信息高度整合,成为突发事件中聚合网民力量的救援平台。在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在救助方、传播用户和救助机构三方间,微博以其快速的信息传播和自组织能力,使得信息得到迅速响应,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各种信息支援。

“4·20”芦山地震报道中,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地震当天与腾讯公司合作共同搭建“网络寻人”平台,为抗震救灾提供服务。腾讯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4月24日16时40分,就有548人通过包括“新华社发布”“中国网事”微博等“寻人平台”找到了一度失去联系的亲友。

此外,相较于传统媒体以往对突发事件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的报道,微博以其短小、灵活、多样的发布模式给大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官体验。在突发事件的互动参与中,无论是充满关爱的“提醒”、发自肺腑的“呼吁”,还是清醒严谨的“反思”、积极踊跃的“呐喊”,微博的易接近性让网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大众的力量迅速凝聚起来,使得突发事件报道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四、微博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1.加強把关,核校信息的真实性

微博的蓬勃发展将突发事件的报道及传播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微博的使用门槛低、用户身份多元化等特点也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失真。尤其是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由于其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备受网民关注,不实信息一旦发布,经过多次转发、评论,谣言会像滚雪球一样,在人与人之间迅速蔓延传播,真相被谣言所蒙蔽,大众难以分清消息的真假,这将给事态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其次,鉴于微博“公民报道”存在信息采集随机、临时,个人主观意见较强等特性,短短百余字的微博难以反映事件的全貌。这种不完整不充分的内容,再被千万个不同身份不同水平的网民再加工后予以转发,必然使得信息传播产生进一步失真。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媒体人成为微博的参与者和把关人。在从微博上获取报道线索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加强甄别,做出冷静的思考和谨慎的抉择。真实、完整信息的传播对突发事件的走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碎片化的信息造成对受众的误导,媒体人必须秉承对受众负责的态度,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尽量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出消息,并且对突发事件进行追踪和连续报道,努力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虽然传统媒体在时效性上不及微博,但可以在挖掘深度上下功夫,在借助微博平台发布消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发布相关的评论、背景资料等,以便受众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判断。

2.设置议程,有效引导舆论

微博的出现大大拓宽了信息渠道,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随着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把微博当作获取信息、发表个人意见的途径,传统的议程设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有调查显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 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的知情权意识逐步增强,突发事件由于涉及到公众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而受到极大关注,如果突发事件处理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公众不满情绪的蔓延,而微博很可能成为这种不满情绪的宣泄工具。微博上一些谩骂的声音、不满的情绪充斥,在经过网民大量转发、评论之后很可能激起众怒,造成更大的悲剧。

因此,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方面,传统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应该强化责任意识,发挥其权威性强、可信度高的优势,尽可能快地通过实地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与当事人或有关部门取得直接联系,并与其他媒体的信息相互映证,通过及时、真实的深度报道,把人们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带有情绪性的网络舆论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转化为更加理性的网络舆论。

参考文献:

[1]荣 婷:简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青年作家.2010(11).

[2]张 沛: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中国政法大学.2010(3).

[3]韩 月:浅谈微博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新闻传播.2011(4).

[4]孟令俊: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华中师范大学.2011(4).

[5]白晓晴:微博应用于新闻传播的优势与意义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6]陈艳霞: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功能和角色浅析.重庆大学.2011(5).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传统媒体用户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 07:53:25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