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映康
编者按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计算机的广泛普及,教育技术也得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那种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传授数学的手段,学生早已经厌倦了。要想足够地吸引学生,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求新意、求效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把特殊教育纳入了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已逐步形成。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省、市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各级政府按比例逐年增加了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各项补助,社会各界也在不断伸出援手,为特校学生捐款捐物,可以说,特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实现了全免费教育。
在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不断关怀和关注的今天,而在不少地方的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特别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尤为突出。他们把党和国家、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和老师们对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呵护示为应该的,这种意识伴随着关心与支持程度越高反应越突出。最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残联、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让特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各种竞赛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然而笔者在多次组织特校学生参加一些公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艺、体育竞赛时,学生中竟然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参加,有的学生特别是聋生甚至提出要求质问:“给不给钱,如果不给钱就不参加”。平时,学校老师安排班级打扫卫生,做点适当的建校劳动等等都很不情愿参加;对学校的公物、劳动成果、他人的物品都普遍存在着不懂得爱护和珍惜等等不良思想行为。据我所知,绝大多数特校都实行全寄宿、封闭式的管理,致使学生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加之,特校的聋生与社会正常人思想语言难以交流,其次,特校学生由于身体的缺陷和自卑心理等多种因素,造成特校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以致出现上述不良行为。这种不良现象长期下去,就会影响我们特殊教育的形象,严重影响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国家和社会对我们要求就会越来越远。学生中出现的这种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的悲哀。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经过思考,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归纳起来一是家庭的溺爱;二是学校的教育薄弱;三是社会风气淡薄;四是_教师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育形式单一。
因此,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特校的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育方法,高度重视对特校学生的感恩教育。怎样才能有效的在特校学生中开展好感恩教育,实现残疾人自强、自信、自立,做一个残而不废,对社会有用的人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特校生感恩教育。
第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对感恩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来抓。让感恩教育进课堂,要充分利用国旗、班队会、学生园地开展好宣传教育。
第二,要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对特校及学生关心支持的机会,学校的发展变化,自身的感受,开展感恩演讲,写感恩书信、感恩征文等系列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感恩教育。
第三,要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广大教职员工的学习培训,提高对感恩教育的认识,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改进教育方法。研究新时期特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第四,要把感恩教育与当前开展的“三生”教育、养成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形式多样、多手段,因地制宜将感恩教育长期不间断的开展下去。组织学生开展公益的社会实践活动,适当安排一些建校劳动,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农业生产现场,敬老院等场所。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国家,回馈社会。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但又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
第五,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从小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文明进步。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然而很多地方学校重教学轻德育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学生中反应出来的感恩意识缺失,不仅出现在特校学生身上,而其他普通学校学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全社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