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营养丰富,社会活动多样。但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方面反而呈下降趋势。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现状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体育锻炼及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营养丰富,社会活动多样。但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得到相应的提高,有的方面反而呈下降趋势。
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时间,其身体素质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很少吃苦受累,身体综合素质下降,自我中心严重。挫折教育缺失,没有恒心,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因此,在体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获得充分发展、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二、小学生在体育课中可以满足以下需求
1.求知的需求。在体育课中学生能学会各种竞技的技能技巧。
2.兴趣的需求。通过对垒、比赛、游戏等环节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强身健体的需求。在体育课中的跑、跳等运动促进学生的形态、机能、运动素质与能力、心理、适应自然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增强。
4.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在竞技中或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从中获得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多人合作、分组比赛的胜利,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5.品质锻炼的需求
(1)集体荣誉感的教育
一个班、一个小组都是一个集体。体育课上,有的学生在完成训练项目时胆怯、害怕遇到这种情况,可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最好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在集体荣誉面前,在组员间的相互鼓励和影响下,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达到增强学生意志的目的。
(2)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但就是不喜欢上体育课。有部分人认为只要学好文化课,体育差点问题不大。还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危险,怕高怕险,表现出明显的意志薄弱。通过竞技性体育项目训练,可以让这部分孩子知道体育锻炼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作用,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动机。
(3)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锻炼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的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在体育课中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获得锻炼的信心和成功体验,通过自身努力完成训练目标可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和自制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体育教学实施挫折教育,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因为体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学生在体育课中,体育活动中,直接面对是竞争与游戏,在活动过程中尝试的就是失败与成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克服困难。
作为一个在社会上独立的个体,学生们需要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独立性和接受挫折的能力。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训练,还是在竞技场上的比赛,它都要求学生挑战自己的体能,要求学生咬紧牙关,抗衡对手,坚持到最后一刻。“两强相遇勇者胜”,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往往是意志力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品质
1.社会环境
我国现有教育机制的弊端在于重文轻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天之骄子进象牙塔,均要求文化课成绩过硬,分数的高低仍旧决定一个人前程和命运,浏览网络新闻,每年因为高考失利自杀的学生逐年增加,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杀父弑母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追根溯源,皆是因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抗击打能力微弱。所以说改善社会大环境,崇尚“文体俱佳”告别“书呆子”才是我们首要任务。首先加大体育宣传舆论的力度和频率,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教育,建立繁盛的人人参与的大众体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民体育意识,转变家长对体育的认识态度。
2.教育环境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学校体育教学也正面临全方位的完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以运动实践为主学习教材的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体育教学,还应主动积极的去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育及体育部门自身要重视起来,加强体育意识,并要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完善自我的同时,提高家长的体育意识,不仅完成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还要加强与家长得沟通联系,指导其家庭体育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体育环境。真正树立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材的思想观念,不仅仅以升学为目标,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身体素质放在首位,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3.个体环境
目前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金字塔形的家庭模式,娇生惯养,进而慢慢养成一遇到困难就退却的惰性。学生要意识到在体育锻炼中才能让自己心智成熟,才能独立面对的“失败”“挫折”,体验“成功”,这样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个体环境的形成,要仰仗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其三者必须是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现在的很大一部分小学生在家时,过度沉溺于游戏机、电脑和电视。除了在完成大量的学业作业之外,剩余的时间都在面对着屏幕,不用说运动,到户外的时间都十分有限。首先,学生要树立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就是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走出“温室效应”的误区,走出“书山题海”,走出“虚拟世界”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并参与其中,获取快乐;其次,师者要真正把素质教育当作当前教育的主旋律,杜绝为了追求高成绩,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降到最低点,认为学生只要不生病就是健康,“成绩第一”替代了“健康第一”。再次,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不能过多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期望和压力,要明白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要有长远的眼光,千方百计地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否则,一切美好的愿望无非是镜中花、水中月,都将无从谈起,无论是期望孩子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出人头地,还是期望孩子能够获得一技之长能安身立命,最为基础的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家长大胆放手,减少对孩子的制约、束缚。纠正“玩”会影响学习、“太危险,受伤怎么办”“学习好比什么都重要”的谬误思想。给孩子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庭,教室,走出网络、电视,鼓励孩子参加竞技比赛,从中体验失败与快乐。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坚韧的意志,无论是对其将来走向社会,还是投身国家建设,都至关重要。虽然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但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仍需要从思想上、行动上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