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绪磊 王文江
对立统一规律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关键是培养健全的思维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学习这一原理最重要的意义。
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心理素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必修课,其中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内容都是些难以理解艰涩的词语和语句,其中的原理并不是我们教给学生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最核心的应交给学生运用其中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核心的是他的唯物辩证法部分,其中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一规律包含了:同一性、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矛盾分析法。我们在讲授这一原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包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一、要一分为二看问题
一分为二看问题是由矛盾的特性决定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要孤立的看问题而是要全面看问题。
1.对于“生”“死”
我们不仅要看到“生”,也要看到“死”。有弟子问孔子:“何为死。”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其实孔子在回避死,这不应是辩证的思维方式,我们往往以“生”来推活,叫生活,我们很少以“死”来推活,为什么有些人会“谈死变色”,我们惧怕死因而往往回避死,平时很少谈论有关“死”的问题,因而一些病人为什么一旦确诊癌症后往往很快就生命就终止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病本身把人击倒了,恰恰是自己的惧怕把自己打到了,因而我们就迫切需要一种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辩证的思维方式。
2.对于“义”“利”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在回避“利”,在他看来君子只看到“义”,显然不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现在我们国与国交往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我们不再回避“利”的问题,其实,我们把二者的关系可以转化为“利他”和“利己”的关系,或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我们在“利他”的同时也是在“利己”,而不仅仅是单一的一面,我们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就实现了“个人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说的:“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3.对于“个体主义”和“群体主义”
两个方面我们都要看到,有人说西方的文化是“个人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群体主义”,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两种单一的文化都是有缺陷的,而应该在“个体”中看到“群体”,在“群体”中也要重视个体。
二、要在同一中看到对立,在对立中看到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相互分离。同一和斗争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1.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从形式上看,竞争和合作是对立的,而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提倡相互关心、相互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2.国共统一战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为标志,从而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是在合作中(同一性),没有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没有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也就是只看到同一性,没看到斗争性)结果,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以及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最后导致第一次统一战线破裂。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内的阶级矛盾让位民族矛盾,那么这次合作我们汲取经验,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
针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从意识形态上他们是对立的,但我们不只是要看到对立(斗争性),也要看到他们的合作(同一性),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使得他们有很多合作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好好反思中国那句古老的谚语了:井水不犯河水,到底是否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三、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
矛盾分析法还要求我们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很多谚语揭示这一道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们既要全面看问题也要把握重点。例如,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诸多的矛盾,我们都要清晰的认识到,如东西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需要和生产之间等诸多矛盾,但是这些矛盾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找到主要矛盾才能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同时,这一主要矛盾的双方即“需要”和“生产”之间的地位也不是平等的,我们要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即落后的社会生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把握事物的性质,因而这一原理也成为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哲学依据。
学生学习这一原理,关键是运用这一原理全面的看待社会、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的的矛盾并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运此原理来科学的对待人生环境,主要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基于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矛盾性质不同、矛盾地位不同、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那么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活中的很多成语揭示这一道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我们犯过“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都是未能很好的运用这一原理,我们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所以要求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一定不要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有人说中国为什么缺少独立特行的人生态度,我想也就是没有很好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因而也就很难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总之,矛盾分析法关键是培养我们一种健全的思维方式,培养我们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学习这一原理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