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俐 顾彤彤 张霞
高校学生奖助社团蓬勃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高校奖励资助工作的新动向。在积极发挥育人作用的同时,奖助社团在管理和建设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从学校和捐助方层面、社团层面在完善制度建设、重视骨干培养、开发品牌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奖助社团的管理和建设。
高校奖助社团管理建设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学生奖助社团在高校中逐渐兴起,它将获得某一项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同学组织起来开展相关活动。学生奖助社团注重以奖育人、以助励学的教育理念,发挥着激励先进、励学助困的重要作用,成为丰富校园文化和学生成才发展的新舞台。如何加强奖助社团的管理和建设也成为高校学生事务工作的新课题。
一、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的定义及特点
学生奖助社团是高等学校中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指导,在校方和捐助方共同理念的指导下,由获得某项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学生共同组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学生团体组织。
作为高校众多学生社团之一,奖助社团有着学生社团的共性,成为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第二课堂。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成立背景,而在人员组成、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上别具特色。一是人员组成身份的同一性。社团成员都是获得某一项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学生,而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定具有非常强的指向性,使社团成员在学习科研或者家庭背景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二是奖助社团运转的多重管理。奖助社团接受捐助方和校方的双重管理。社团活动主要以捐助方的育人理念为指导,活动的策划及组织则由学校奖助学金管理部门具体执行。三是奖助社团跨学校跨地域交流发展。捐助方往往在许多高校捐资设立同一名称的奖项,奖助社团同时在多所高校开展相关活动。通过捐助方搭建的平台实现了各高校之间的交流。
二、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
奖助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奖励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融合了一般社团自由活跃的氛围,而且体现了学校和捐助方共同的育人理念,达到了在奖励资助中育人、在社团组织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目的。奖助社团作为高校奖励资助工作的新事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但同时在管理和建设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管理不够规范健全,沟通机制不够畅通
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团的良性发展。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是社团实现学校和捐助方育人理念、达到育人目标的必要条件。管理方与学生之间和谐、有序地沟通融合,形成良性互动也是社团正常运转的基础。但目前奖助社团并没有形成健全的管理及沟通机制。捐助方和校方的双重管理既可使奖助社团得到双重保障,但同时又容易导致各方责任义务不清晰,分工不明确。捐助方很难直接监管到社团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日常细节管理主要是由各高校的指导老师直接负责。若是监管不力,社团很容易处于僵硬被动状态,没有持续的动力发展。
2.社团组织建设薄弱
(1)骨干选拔难度大。一个优秀的核心成员在整个社团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社团的良性发展。一般社团的骨干都是由社团成员民主投票产生,但奖助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彼此之间没有更多的沟通,很难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社团骨干。奖助社团在成立后,一般都是由学生自愿申请,或是由学校和捐助方直接指定。在这种方式下,骨干成员很难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也缺乏号召力,不利于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
(2)成员参与意识淡薄。奖助社团是由学校和捐助方组织成立,社团宗旨也是由学校和捐助方共同确定,社团成员并未参与其中,因此部分成员对社团的总体价值观认同存在着一些障碍。当社团组织活动时,很难调动这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社团的建设和发展。
(3)品牌活动开发难度大。奖助社团依据社团宗旨设计组织相关的社团活动,但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创意,对社团成员没有吸引力;且活动可持续性不强,无法让成员受到长期的深入教育。
三、高校学生奖助社团管理和建设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要高度重视新兴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奖助社团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社团,在高校奖励资助工作中还是一个新事物,其管理和建设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又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奖助社团的调研,借鉴高校中其他优秀社团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高校学生奖助社团建设和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学校和捐助方层面
1.坚持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在社团的发展方向上,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首先,当捐助方向学校提出成立奖助社团的需求时,学校要审核奖助社团设立的宗旨。只有与国家的政策方针保持一致,与学校的育人理念相吻合,才能批准其成立。其次,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学生的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因此高校要一直加强对社团的指导,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2.加大指导教师的合理配备和精力投入。指导老师可以给予社团发展方向性指导和建设性意见,对社团健康成长和提升活动层次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奖助社团指导教师由负责奖助学金事务工作的教师担任。从社团成立、架构建设到后备力量的不断支持,都需要校方指导教师定期的监督和积极的引导。所以应当将奖助社团管理纳入到教师的正轨工作考核中,而不是成为其工作附加的一项义务,这样才能发挥高校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一些捐助方也会通过自己的基金会对高校奖助社团进行指导,个别捐助方还在地区选派社团负责人,深入各高校奖助社团的建设和活动中去。
3.匹配资源。资源的匮乏已成为阻碍众多社团发展的外部条件。高校要整合学校的各项资源,为社团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捐助方也要尽力为奖助社团的运作提供固定的活动经费以及培训、社会实践、海外实习等各项资源。此外,奖助社团自身也要与其他社团一样自主独立,积极地向校内外争取资源寻求支持,在借助外力帮扶下最终实现自身的长期良好运转。这样不仅保证奖助社团能够按照特定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实现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实践资源良好的互动与对接。
4.重视社团骨干的选拔和培养。骨干的选拔首先要结合学生的自愿报名,并由指导老师在活动中有意发现并逐渐培养,把那些品学兼优、作风正派、有热情、愿意为学生服务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其次,要利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系统,加强对奖助社团骨干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和捐助方提供的大量资源,给予他们更多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努力建立一支政治觉悟高、素质全面、肯吃苦、能奉献的奖助社团骨干队伍。
5.选拔社团成员。一个有未来、有活力的社团,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群众基础之上。奖助社团由获得某项奖助学金的同学共同组成。为了增强同学对奖助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参与社团建设和各项活动中去,学校要从奖助学金评定的源头上把好关。在奖助学金评定时,学校要详细介绍各项奖助学金设立的背景、后续的要求、奖助社团的宗旨和特色活动等相关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各有侧重,自愿申请不同类型的奖助学金,自愿加入后续的奖助社团建设和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奖助社团的良性发展。
(二)学生奖助社团层面
1.完善社团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社团建设的根本,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规范的管理办法,才能使社团进一步走上有序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之路。首先,要明确和落实社团宗旨。奖助社团不同于校内其它学生社团,它的定位主要由捐助方和校方共同确定:回馈社会的理念促进了志愿公益类奖助社团的兴起,育国栋梁的理念则促进了领导力奖助社团的发展。其次,要健全社团组织机构。根据社团的职能需求和社团特色,建立自身的组织架构,设立需要的部门,实现工作分工具体化,工作效率最大化。最后各部门要规范职能和工作要求,并进一步制定保证学生社团得以正常开展活动所必须的其它配套制度,如社团骨干选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活动申报制度等。
2.加强社团感情建设。感情建设是社团形成长久凝聚力的关键。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特质,更需加强联络。首先,要长期开展感情建设活动,如通过聚会娱乐、集体自习、运动等方式,从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渗透,把每一个社团成员都纳入到社团组织活动中来。同时要充分挖掘奖助社团自身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社团协作力和凝聚力。其次,要重视社团文化的传承。指导老师要充分发挥保障新老成员衔接的作用。通过定期开展新老骨干座谈交流会。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团经验的学习和社团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推进新成员对社团定位上的认同,使其快速融入新的集体。
3.加强社团品牌活动项目开发。社团活动是社团建设的载体,奖助社团可结合各自的定位和特色,进行品牌项目的开发。社团活动要贯彻精品化的原则,在策划上力求宗旨明确、特色鲜明、富有品味、可参与性强、活动效果好,并且要具有可持续性,保障不会因人员更换而影响公益和教育理念的传递。以唐仲英爱心社为例,其活动宗旨是“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在唐仲英基金会和各高校的指导支持下,唐仲英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获奖同学走进贫困地区,开展“大手拉小手”与贫困中小学生结对的公益活动。该活动已持续多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唐仲英爱心社的品牌活动。
4.建立奖励表彰机制。一个良好的社团一定要拥有激发同学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良性机制。奖励表彰机制一方面激励社团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社团内部成员积极性,增强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对社团的积极管理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针对奖助社团建立的表彰机制,可以有奖助社团之间的评优,也可以有对积极参与学生的奖励,还有对优秀品牌活动项目的肯定。比如,可以由学校建立“十佳社团”“十佳社团活动”“优秀社团干部”评比表彰机制,也可以尝试采用捐助方出资表彰,学校肯定荣誉的表彰模式。
5.建立奖助社团交流和宣传平台。许多捐助方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站指导高校奖助社团开展各项活动,并在网站上动态显示各高校奖助社团的建设和活动情况。捐助方还定期举办年会、论坛、座谈会,加强学校、捐助方和社团成员三方的交流和和沟通。各高校奖助社团也开通了人人网和微博,将社团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章制度、最新动态等公布于网络之上,方便社团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社团成员感情联络。创办奖助社团内部刊物,是一种社团文化保存、凝结和展现的良好方式,也是社团成员间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独立刊物的发行对于社团发出自己的声音,持续产生内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刊物的制作、发行对同学文字、美工以及整体筹划能力都有一定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同学学习并提高自身组织能力和审美品位。例如,清华大学好读书协会创办的《好读书》期刊,致力于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在学校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和读书氛围,内容包括推荐好书资源、刊登学生读书心得、发表学生原创文学作品、系统介绍前辈的研究和著述等等;清华大学凯风公益协会创办的《凯风》期刊,为师生提供学术思辨、艺术赏析、校园观察的平台。这两种期刊都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成为校内很有影响力的社团刊物。
总体来讲,奖助社团以其先进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活动、贴近生活的实践与青年思想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逐渐成为高校育人的新载体。社团建设不仅加强了获得同一项奖学金或助学金成员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增进了学校、捐助方和社团的交流。通过奖助社团活动的组织,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个人能力,而且增强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育人的目的。高校要不断借鉴已有优秀社团的先进管理模式和建设经验,通过各项措施来共同建设完善奖助社团,发挥其在学生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功能。
参考文献:
[1]王俐,周景萍.初探高校奖助社团及其育人作用——以清华大学学生奖助社团为例[J].科教导刊,2012,(7).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3]李安英,樊习英.关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3).
[4]朱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9).
[5]陈莉.加强改进社团建设拓展素质教育空间[J].中国成人教育,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