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三明之行持续一周,若仅用我的舌尖判断,永安是此行最惊喜的收获。沙县小吃和客家小吃,一个有名头,一个有说头,原本就带着华丽丽的样貌。永安小吃,相较似乎低调些。而以一个湖南人对福建口味的初级判断,闽地食物,整体应该还是清淡,结果,永安又荤又辣的活肉、黄椒,燕江楼宴席上近二十道红黄绿黑白紫的小吃,还有一百多年老宅里,陈阿婆的叉叉粿,把这趟三明美食之旅结束得出乎意料的完美。而且,我们在这里遇到的食物,似乎讲究品质胜于商业,注重当地需求胜于外向营销——永安美食,大概就美在这种养在深闺还坚持的“自我修养”。
陈阿婆叉叉粿
我们在永安结识的永安人,几乎都知道陈阿婆叉粿店。我一个离开永安多年的朋友,说起永安小吃,最念念不忘的也是陈阿婆手作的叉叉粿,说是从小吃到大的美味。到了永安才知,陈阿婆不做叉叉粿已有七八年,不过她把手艺传给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路边摆摊,二儿子一家则维持着位于大小街的店铺。
陈阿婆叉粿店位于永安市区大小街,大小街也算永安的小吃街,很好找。燕江中路是市区主干道,该路段南门区域有一条牺和路,通往南门小学。牺和路左侧的支路便是大街,沿大街走到底,左拐,又有一条短短的支路,一边是陈阿婆叉粿店等小吃店铺,一边是一个小小的花卉市场。这条支路所连通的与大街平行的小道,便是小街。
大小街早晨、晚间都有很多小吃,不过,大街、小街上多是“福鼎肉片”、“福州锅边贴”之类的外地食物,真正做永安本地小吃的,基本就是大小街间那条短短支路上的三四家主营粿条类美食的店铺、摊位,陈阿婆叉粿店在最显眼处。
店铺不算小,但叉粿店主营叉叉粿和煎米冻,以保证有时间有精力保持好口感。粿条的制作不在店中,而是在离店铺步行十几分钟远的老房子里,那是陈阿婆家旧宅。我们从牺和路与大街斜对的另一个岔路口寻过去,很幸运地,在如今当作作坊的宅子里见到了久不出山的陈阿婆,她的儿子、孙子也在作坊里忙碌。
叉叉粿的制作方法不复杂,大米泡一两个小时,磨成浆水,再将浆水调匀倒入铁圆盘内,浮于大锅开水上蒸熟,然后卷成筒状,这便是粿条,制作叉叉粿时,则要将粿条切成小段,用竹叉叉着蘸酱吃。
陈阿婆说,她从1986年开始摆摊卖叉叉粿,但卖小吃并非从她开始,她的爷爷、公公已挑着担子在大街上卖粿条了,只不过那时他们卖的是煮着吃的粿条。陈阿婆接过家中小营生后,想要与其他摊点区别,便卖起了叉叉粿。叉叉粿的制作比粿条更费时,10斤大米做粿条,只需一个半小时,做叉叉粿,则要四小时。而且,叉叉粿的粿条,要做得更薄更细嫩。
这二三十年,陈阿婆和她的后辈做叉叉粿,一直讲究品质和经验。比如,一定要使用早稻米,尽量使用柴火灶,倒米浆时要“平”。我们到作坊时,阿婆和儿子在灶台前忙活。虽已有七八年时间不亲手做粿条,但陈阿婆有时还是会帮着照看柴火。她说,蒸粿条,关键火要大要均匀,水才可持续开,出锅的粿条就“更热更爽”,柴火的火候对,粿条就好。
米浆蒸熟时,会起泡,要迅速将其从圆盘上扒下,成一块粿条皮,再将其分成多块,卷成条状,切段,砌垒在器皿中。作坊里,在灶台前忙碌的阿婆的二儿子,没一刻停歇,蒸粿条时,他要把上一锅的粿条皮扒下,切好,卷好,放好,那边手刚完工,这边又一锅米浆熟了要出锅。如此一锅一锅,要从早上六点做到下午两三点。
叉叉粿的蘸酱也很重要。首先,得把水烧开,放白糖,再放酱油、味精,用小火慢慢熬半小时,制成蘸酱。陈阿婆建议吃的时候,加点蒜,更香。白糖、酱油、味精及水的比例要把握准,太甜太咸都不行,但比例如何,阿婆和她的孩子们心中才有谱。
陈阿婆说,很多永安人,在孩童时就开始吃她的叉叉粿,现在成家立业了还爱吃。她自己似乎也吃不腻,早晨还会从住的地方走到老房子,提袋叉叉粿回去当早餐。她评价,她家的叉叉粿之所以受好评,是因粿条更嫩,酱油更香,而且,他们不像别的店铺,早晨把粿条全做好,“下午还在卖,当然就不好吃了”,他们家是做一盘卖一盘,卖一盘做一盘,粿条的鲜嫩,一直在口中。
就好比现在,明明在街上开着店铺,但很多老顾客会每日早晨寻到作坊来,买几袋新鲜出炉的叉叉粿带回家。
粿条活肉黄椒
跟着我们走了一圈三明的本地师傅,总结性陈词是“还是永安小吃好吃”。让沙县人搞出大名堂的拌面,他都喜欢永安版的,因为往往不加花生酱或者只加很少的花生酱,更加讲究面的原味。
还有这里的粿条和活肉。
永安有极丰富的粿文化。逢节日、婚丧嫁娶之事,当地人都会吃米粿,在许多农村,家家户户会做米粿。对永安人而言,“粿”的作用类似于饭,结婚酒席上,配菜配酒的,可能没有米饭,却有一桶一桶的鲜热米粿。
永安人的早餐,则喜吃“粿条”。粿条吃法多样,叉叉粿是一种,到端午前后,当地人会将艾草磨成粉掺入米浆里蒸成粿条,把它做皮包上酸菜、笋丝等馅料来吃,叫“艾粿”。沿燕江中路往大小街方向走,进入“南门”范围内,途中会经过几家连排粿条店,打着“正宗”、“老永安”、“南门”等旗号,从店铺广宣上看到,有的起始于1979年,有的创建于1989年,时年都不算短。我们在那里吃过粿条和拌面,味道也不错,加上燕江中路是永安市区内最重要的交通道路,对游客而言,这几家店很好找。带我们逛永安的姜导说,在解放北路也有几家不错的粿条店。
不过粿条只是永安人早餐的一部分。
当地人分析,永安小吃之所以较难往外推广,原因之一是“太贵”。一碗粿条还好,3块钱一碗,足够我吃,但永安人不那样,他们一般要配点活肉,蘸点黄椒,随随便便,一顿早餐能吃到十多元。活肉+鸭血+肠头+粿条,是永安人的经典搭配。
活肉,用的是猪脸上靠近上唇的部位,因为猪成天吃,这个部位运动量大,所以其肉质瘦中带肥,不柴不腻。活肉的做法是简单的生烫,然后将肉片好蘸着蘸酱吃。永安大酒店楼下老永安粿条店里的活肉不错,是本地吃货常去的地方。另外,当地人喜欢去贮木场附近的小吃店吃早餐,因当地猪肉特别新鲜,小吃店的活肉更为美味。
吃活肉配的蘸酱,用黄椒和生抽制成,作用是提出肉的鲜味。黄椒可去市场买,据说过年时,其价格会涨至一斤六七十元。永安黄椒的特点,是生闻,都能闻出香辣气。市场上黄椒的摊位不算多,可去巴溪市场等地方淘货,如今其价位,大约一斤六七块。买回的黄椒要低温保存,吃时将其洗干净,用剪刀剪碎,加入酱油、醋即可。市区里也有几家卖黄椒酱的,五四路区域有个阿清醋爪店,据说她家的黄椒酱是永安人很喜欢的,25块钱一罐。
在永安,燕江楼是游客不能错过的美食之地。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为迎合各地人士的饮食习惯,袁财俤、袁文俤、林连光、陈庆通四人合股创下燕江楼。1950年永安解放,燕江楼经过公私合营,于1956年过渡为地方国营饮食店,并最终迁至燕中路,1968年改为人民饭店,1977年恢复燕江楼原名。上世纪80年代,永安旧城改造,燕江楼所在大楼被拆除,店名也停止使用。之后,永安市含笑餐饮,在原址上沿用燕江楼名号,聘请原燕江楼名厨为顾问,以永安特色小吃为主经营如今的这家名店。
我们在燕江楼吃的那顿小吃大餐,色香味俱全。近20道小吃摆满圆桌,包括黑米球、煎米冻、银丝包、翡翠条、叉叉粿、糍粑、艾粿、红豆糕、紫薯饼、海苔球、三角包、麻辣鸡肉包、磨浆粿、绿得煎饼、煨豆腐、烧卖等,颜色有黑、黄、绿、紫、白各种,模样也多样。其中的翡翠条,由青豆、玉米等五谷杂粮制成;麻辣鸡肉包,有个劲爆的名字,却分明是温婉的绿色;绿得煎饼是燕江楼自创的小吃,其在米浆中加了韭菜进去,口感特别。至于煨豆腐,也叫烫嘴豆腐,更是永安经典美味,其做法是将豆腐块放在大铁锅里,用炭火煨,将豆腐煮成蜂窝样,使其入味。燕江楼的煨豆腐是用当地小陶镇豆腐做成,据说只有小陶镇的豆腐,才能做出真正好吃的煨豆腐来。
可以带回家的美食
笋干
永安笋干又被称为“闽笋干”、“贡笋干”、“白笋干”,口感脆嫩。永安市区五四路上的小罗土特产店等,是当地人比较推荐的特产店铺,可买笋干、红菇等。
黄椒、黄椒酱
市场里的黄椒六七块钱一斤,新鲜黄椒需低温保鲜,若酒店保存不方便,你可提前找店家预订,离开时再取货。也可买黄椒酱带回家,五四路区域的阿清醋爪店,一罐黄椒酱25元。要提醒的是,黄椒真的不是一般辣。
老酒
永安在“燕城”之外,还有“酒城”之称,当地的老酒也是不错的伴手礼。永安的老酒酒色艳红,据说还有健胃补气效果,当地女子坐月子常喝,平常也可用来煮鱼、煨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