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西门豹》是一篇老课文,我们少年时代都学过这篇经典的课文,现在想起还会为西门豹睿智的举动会心一笑。可以说,这篇课文伴随着我们这一代成长起来,也好像从那时起我对封建迷信的事情就彻底否定了。我想这就是教育的力量。
今天,再次找来西门豹的故事读的时候,仍然为西门豹的智慧、淡定、果断而暗自折服。他在这个事件中没有说一句反对的话,并且大力支持,还不断地派人与河伯沟通,唯恐得罪河伯。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最能激发我们阅读的兴趣。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语文价值性在这篇课文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我对文章的改编还是有点不同的见解:
这篇课文与本组的其他几篇文章都不一样。它出于《史记》,据了解应属于正史,是有可能发生在生活中的真实事情。这也就意味着它与其他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有所差异。出自《史记》的它虽然不见得出自司马迁的手笔,但这并不影响作者赋予这个人物更为精彩的演绎。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教材版”和“史记版”中两个西门豹的形象,看看哪个更真实、更自然、更可信、更丰满。
第一,谁的谣言:
【教材】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
【史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翻译为: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这个问题出入很大,一个说是巫婆说的,一个说是百姓流传的。哪个真实呢?后者。巫婆自己说的,大家是不会相信的,但巫婆组织她的宣传队伍让谣言在百姓中流传起来,这个效果就不一样了。这是迷信活动的又一个技法,影响会更大。
第二,送亲的过程:
【教材】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条苇席,把女孩儿打扮好了,让她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漂去。
【史记】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翻译为: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绸帐,让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像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
这里区别更大了,一个草草了事,一个铺张烦琐。为什么那样隆重?并且十几天?心中满是疑问,但我想目的只有一个:造势!让假的变成真的,这和所有的迷信活动同出一辙。听到这些,西门豹知道处理此事的难度之大。可是,此事存在如此长的时间,西门豹深知没有百姓的支持和默认是做不到的。
第三,巫婆的帮凶:
【教材】地方官绅和徒弟们
【史记】三老、官属、豪长
这两者看似区别不大,但一个重要的人物需要我们注意——三老!《汉书·高帝纪上》云:“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从这个解释上可以看出,三老应该是主持一方风化的道德领袖。让人害怕的是,这种身份的人物竟然成了巫婆的帮凶,这里再次暗写西门豹面对这种势力的强大。
第四,扔人下去以后的反应:
【教材】老百姓都明白了,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史记】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在教材中大伙一下子明白了,他们是骗钱害人的,暗写百姓的高兴;但《史记》中的官吏和百姓都很害怕。这就有点奇怪了。官吏害怕,是怕西门豹问罪或者让他们再让去河伯处报信,他们的害怕有道理。但百姓害怕什么呢?女儿不须要送给河伯了,官吏也不敢欺负自己了,按理说他们不应害怕,但书中就是写他们害怕。想想非常有道理,百姓害怕河伯真的发火,如果发火怎么办?因为,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得罪过河伯啊!仅凭这一点,百姓的害怕是有道理的。如果忽略了这一个转变过程,不符合真实情况,故事容易虚假。
第五,修渠不见得顺利,不是谁都想去干活的:
【教材】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得到了好收成。
【史记】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一个修渠容易,年年丰收;一个修渠曲折,最终受益。教材把事情处理得非常顺利,好像进入了共产主义,一呼百应,对于修渠的事一蹴而就。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反观《史记》中的叙写比较真实客观,百姓既怕河伯的阴魂不散,更是想不劳而获,针对这种百姓心理,西门豹说出了这样的话:“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这位秉直、严厉、果断的地方官吏,对待巫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待贪官污吏严加惩戒;对待百姓恩威并施。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
司马迁提出了“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的疑问。这不仅让文章的容量一下扩充了三倍,而且还引发了读者的深层次思考。这就是写作的最高境界。
比较两种版本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在学生目前智力的基础之上,还能提供给他们什么样的信息?可以这样说,我是在本次解读的时候才知道西门豹这个完整故事的,并且还同时知道了《子产治郑》《子贱治单父》《西门豹治邺》这3个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的执政故事,并且从“民不能欺;民不忍欺;民不敢欺”中比较了他们每个人的人格魅力。对于这种中华文化的基因我们应不应该了解?如何去继承?何时去了解?谁来告诉孩子们?作为教师,我们须要静心考虑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再像我一样,直到现在还不知道甚至永远也不清楚很多故事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