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3-04-29 00:44:03高伟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韩老师孩子学生

高伟

她用一颗心,不离不弃杏坛33年;

她用一腔情,还了农村娃的上学梦;

她用一只手,把备课教案书写得隽秀整齐,

因为,她只有一只左手……

“我要当老师,这个世界没人能使我倒下!”

1980年入夏的一天,18岁的韩春玲骑着爸爸初中时给赊来的一台28式自行车,在村里来回地骑了好几圈,笑靥如花般灿烂,她心里这个乐呀,她真想大声地告诉世界上的每个人:“我考上民办教师了!”如果是一个四肢健全的正常人,或许不会异常兴奋,但对于一个失去右手的残疾人韩春玲来说,这是一个让她幸福一辈子的消息,韩春玲当晚兴奋得难以入眠。从此以后,自己有了一份工作,生活有了着落,想起那份工作的来之不易,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

那年夏天,乡里招民办教师,得知此消息自高中毕业闲置在家的韩春玲如沐春风般欢快激动。对于考试韩春玲不畏惧,从小到大韩春玲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只因残疾不能参加高考而被老师劝退回家,即使回家韩春玲也不心甘,除了日常帮父母干农活外,闲暇时间几乎被书本占据,但这次招考还是让韩春玲有了以往的顾虑——自己的残疾。果不其然,韩春玲被主考官拒之门外,原因是作为教师不能教学生正手写字而无资格参加考试。刚强而倔强的韩春玲听到消息后并未甘心,她连夜给主考领导写了一封信,并悄悄递与看门大爷。看门大爷望着韩春玲说:“小姑娘,信我肯定亲自教给领导,至于结果……哎,你不要报大希望了!快回吧!”第二天晌午,盼了一上午的韩春玲实在坐不住了,她一口气跑到政府门口,冲到主考官办公室门前,此时屋里传来了说话的声音“这字到底是左手写的,还是右手写的,还是找人写的?怎么看都不像右手写的字!”韩春玲一下子跑了进去,拿起桌上那封自己亲手写的信说:“领导,这字是我用左手写的。”“哦,来,你坐下,写写看。”一页隽秀工整的字跃入主考官的眼帘,就这样韩春玲得到了参加民办教师的考试资格。

韩春玲想,有了资格,眼下最重要的是证明自己的实力,决不能输!我要当老师,这个世界没人能使我倒下!全乡30人预选,6人复考,录取2人。1980年10 月8 日,是韩春玲终生都不能忘记的一天,韩春玲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成了富饶乡兴信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韩春玲的嘴角飞扬起一抹自信的笑容。

从此,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被深深地镂刻在韩春玲的脑海里。

初为人师,怎一个难字了得!

儿时的韩春玲,梦想着长大后做一名人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二年级时的一天清晨,韩春玲像往常一样走在上学的路上,与往常不同的是,她的怀里还抱着刚满两岁的弟弟。妈妈早上出门时叮嘱,作为家中老大的韩春玲上学时顺道把弟弟送到奶奶家,韩春玲一路小跑着,还不时低头照顾怀中不停啼哭的弟弟。不远处一台农用拖拉机正轰隆隆地驶来,本就泥土道,再加之狭窄,等韩春玲反应过来躲避已开至身边的拖拉机时,韩春玲抱着弟弟栽到了沟里,拖拉机刹车不及时,从韩春玲的右手臂上瞬间碾压过去。等韩春玲睁开眼睛,看到了令她不敢相信的事实:右手被拖拉机上的刨片机全部片掉。这一年,韩春玲仅8岁。

失去右手的韩春玲不会写字,不会吃饭,不会穿衣,韩春玲想:我怎么办?愁绪促满眉端,苦闷、绝望的韩春玲被班主任老师适时的一句话给点醒:“你比别人少一只健全的手,但你有与常人相同的智商和毅力,你能行!”韩春玲心底原本的那份坚强被重新激发出来,一丝不易察觉的坚定又挂在那个曾经自信、阳光、聪敏好学的韩春玲的嘴角。

韩春玲用左手拿起了笔,最初十分钟写不出几个完整的字,看着习字本上歪歪扭扭的字,韩春玲恨得直砸桌子;第一次左手拿筷子,手心全是汗,不一会筷子掉了一只,不一会饭粒撒了一桌子;第一次……那么多的第一次,那么多的不协调,但,当能书写出一手漂亮的左手楷书,能熟练地用左手吃饭,能麻利地穿衣干活时,韩春玲有了对自己的再认识。自己能做的事,绝不依靠别人,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说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小学毕业后韩春玲以全乡第一的好成绩考入乡重点初中。或许,正是儿时的这段特殊经历锻造出韩春玲乐观、坚韧、刚强的个性。

刚当老师那会,通往兴信小学的是一条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遇上降雨下雪,道路泥泞不堪。走路都费劲,更别说骑自行车,而韩春玲每天却用一只手骑自行车来回10多里地,在别人似乎无法做到的事,韩春玲依旧乐在其中。教室没黑板,韩春玲在土墙上板书;没有教具,韩春玲自己做,学校里有多少教具是韩老师亲手制作的,谁也说不清。夏天,韩春玲第一个到教室开窗通风,打扫卫生,拖布不好拧,便把拖布头搭在窗台,一只手把着杆的前部,杆的尾部夹在那只断臂的腋下拧水;冬天,不管风雪多大,孩子一进教室肯定热浪扑鼻,韩春玲早已把炉火烧得旺旺。恶劣的环境下,韩春玲没有退缩。白天把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上好每一节课;下午放学,她把孩子们挨个送回家;晚上在灯下学习适合学情的教法。为了让村里每个适龄儿童都来上学,她逐个学生家访,乡路难行,再加之失去一只手的韩春玲走急路时平衡掌握不好,有时总往一边偏,但韩春玲还是一个学生都没拉下,让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

八九十年代的富饶乡并不富裕,为了给乡里节约教育经费的支出,又不耽误学生学习,韩春玲借来新出的教材,用左手一笔一画地将一页页教材刻写在蜡纸上,用另一只残余的断臂压着,然后用左手蘸着油墨一页页地印出来,装订成册发给学生。同样做教师,同样一件事,别人做可能几分钟,而韩春玲却要用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时间与努力去做。

富饶乡的孩子每一天都真诚感受着韩春玲周遭平凡而琐碎的日子,韩春玲一扬手,一投足,都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以至走出校门的学生,一想起她,便会肃然起敬。不用专门 “攒材料”,韩春玲早已在孩子心中塑造出一个完满的自己,因为韩春玲说“做人永远比学习来的重要”。

执著坚守,风雨过后见彩虹!

工作33年,韩春玲大大小小的手术做过三四个。至今,韩春玲的颈椎病迫使她不能低头弯腰,就连批作业要举着本批,讲课时的一个转身都要小心翼翼。可是谈到这些,眼前的韩春玲反倒笑了起来:“说这些干啥,这都没事,最难的时候是函授学习那会……”

孩子两个月时,韩春玲参加县里的函授学习。老二因为要喂奶韩春玲就抱着孩子去县里学习。一次下暴雨,去往乡里的道路被雨水淹了,可韩春玲愣是走了半个小时赶到了县里。一坚持就是4年的寒来暑往,自己有了收获,学生必然受益。韩春玲说:“那个时候,真是觉得难了。毕竟自己也是人,而且不同于常人。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你看我现在多好,我可知足了!”韩春玲爽朗的笑声又在我的耳边回荡开来,无论谈到哪,无论谈什么,韩春玲总能话锋一转,化愁怨为力量,虽采访时间不长,但她身上的那种力量、那种精神总在温暖着我,影响着我,更何况是,朝夕相处的孩子们。

33年,韩春玲赢得了百姓的口碑。兴信小学的学苗越来越多,其他村的孩子舍近求远而到韩老师的班读书,这所最偏远的村小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大大提升。今年韩春玲的毕业生又有十多个考上了县重点中学。看到记者采访,现在班级的孩子们毫不怯场,一个个举着小手要求发言,而让我吃惊的是,在这个被群山环绕、简陋得有些寒酸的乡村教学点里,一个9岁的孩子一张口居然背出了好多唐诗宋词。

给韩老师拿点自家鸡下的鸡蛋,被韩春玲送了回来;说句“韩老师,谢谢你啦!”,韩春玲也会摆摆手;“我们有力气,帮你干点农活吧!”韩春玲也会贪黑和爱人把活抢干出来。韩春玲说,“当老师,累是肯定累,但我舍不得离开学生,我看到他们就高兴。遇到再烦心的事,他们拉着我的手到处跑,一下子我也开心了。”从豆蔻青春,到如今的天命之年,韩春玲最灿烂的时光都打磨在这个宁静村庄的一角。不得不承认,生活带给她的创伤是难以消弭的,不得不面对,生活给她的压力,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这恰如山野间的青草,含在嘴里,青涩而略带点甜味的草汁弥漫在齿间,韩春玲独享着这份教育生活滋味。

乐观、坚毅、执著——这是韩春玲,如果不留意韩春玲走起路来随风摆动的空空袖口,很难相信她是一个失去右手的残疾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根在这里的韩春玲秉承了父母纯朴善良的性格和旷野般豁达的胸怀,她是农民的女儿,正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割舍不断的乡村情结,韩春玲坚守着自己热爱的这块麦田。

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方法,惊涛骇浪的,不温不火的……韩春玲改变命运,从改变每一个孩子开始。走出校园,远处一片金色麦浪,颗颗果粒饱满,飘香满园,一抹夕阳静谧而温馨,那是韩春玲与学生们一生一世的眷恋之画……

采访后记:生活中,韩春玲是个很“抠”的人,但对学生,却很大方。书包、文具、衣服,午饭钱都给过学生。在采访当天,韩老师特意穿了一件花150元在乡里买的新衣服,也是韩老师最贵的一身行头。韩春玲说爱这份工作,是讲台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要用有限的生命奉献给她热爱一生的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韩老师孩子学生
生意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我喜欢的老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