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生
对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采访报道即将告一段落,纷繁的思绪也渐渐明晰起来,立新校园中那片芳菲的杏林定格于我记忆的深处。
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在我省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界是有特殊声望的。它不唯有近百年的历史,几十年来曾接受过前国务委员李铁映、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等多位国家教育部领导的视察;《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主流权威媒体先后报道过它的“劳动教育”特色办学经验;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特色学校、全国优秀少先大队等12项国家级奖励、54项国家级荣誉、81项省级荣誉如璀璨的星光闪烁在北国,都彰显出它独特的办学魅力。
“全国教育战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面旗帜。”“立新小学就是素质教育。”“永不褪色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旗帜。”这是对立新办学的最大肯定。
1921年,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的前身产生于民族危亡关头,其出资创办者即是心怀教育救国志愿、“九·一八”后投身抵御外侮洪流、与著名抗倭将领吉鸿昌并肩战斗的先烈郑桂林。学校自初创之日起,即与国家民族共命运。使其名传华夏的是自1958年开始走上的“劳动教育”之路。校园里那片根深叶茂、果实缀满枝头的杏树,已从50多年前栽植时的棵棵弱枝成长为连荫蔽日的杏林。如果说立新实验小学始于1958年的劳动教育,与当时国家还远未走上城市化进程紧紧关联,培养的还只是学生的生存技能,那么现今的劳动教育已紧随社会发展,成为学校育人的独特有效手段。从先辈郑桂林创业至今,立新实验小学已历36任校长,从1958年开展劳动教育伊始,校长的接力棒已传递了14次。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教育从无师资到师资齐备,从无教材到教材门类齐全,从“红领巾饲养场”等两园一场到六园六室完善,从单一的下场劳动到校内外三级九类课程开齐开足,再到《劳动育人课程标准》的推出,无言的杏林默默见证记录了立新人创业的荜路蓝缕与前行的每一行脚印。时代在变迁,师生在更迭,但贯注于立新人血管中的“立学焕新”精神一直在涌动。这是立新实验小学劳动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光明的原动力。立学焕新,劳动育人,这是立新人近百年来,特别是50余年来办学理念沉淀、提纯、升华的结果,也是立新人为基础教育提供的宝贵经验,更是几代立新人为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
采访间隙,我默坐于立新校园,思绪纷至沓来。夕阳下,热闹一天的操场静静的。巨大的花岗岩石碣上朱红色的“立学焕新”几个大字夺人眼目,蔬菜园、百花园、农作物园叶绿花发,杏林蓊蓊郁郁……瞬间,操场、林间、花丛中似有队队师生走过;各班教室窗台、角落不见花朵,只育庄稼、蔬菜苗透露劳动教育传统的情境频频闪现;红领巾饲养场锈迹斑斑的文字与火炬图案,校史馆中那一张张泛着久远年代气息的老旧照片上的人物、场景;还有,从上世纪50年代始《黑龙江教育》报道立新实验小学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篇篇文章似乎都活动了起来……向我娓娓讲述着一桩桩一件件难忘的往事。
我的思绪也不由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二十几年前。风华正茂的我,正听着一位前辈退休前的嘱咐。老人家只提到了一所学校,那就是立新。当时,我正对原省教育委员会下发文件,涉及小学以“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开始,而未从省会城市哈尔滨小学开始而疑惑。
就在对立新的采访报道中间,我接到了现已80开外高龄的那位前辈的电话。我情不自禁地说着我的立新之行,前辈则脱口而出“张宪武”——这位从1958年即与立新劳动教育相始终直至退休的老校长的名字。是的,我依然记得在这位前辈的集子里,有她于1991年采访立新、采访张宪武老校长的文章,有葡萄架下,张宪武老校长向她讲述的旧照。
今天,已华发满头的我,沿着前辈走过的路,又来到了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见证、记录新一代立新人“立学焕新”“劳动育人”的新创造新成就,倾听并记下郁郁葱葱的杏林告诉我的那些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