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鉴
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德加·富尔先生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争取做到“授之以渔”,因为“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初中物理教师应当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呢?教学大纲给我们指了一条“终南捷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教材的中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可见,以“本”为本,充分利用物理课本是有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 树意识,转观念,创条件
题海战术“满堂灌”,学生埋头在苦干。教师课堂语飞扬,哪管那书他看没看。学生忙,忙着听、算、记;教师也忙,忙着备、讲、批。可随后你会发现,有些问题上课讲得滚瓜烂熟了,学生也练得“游刃有余”了,但真正考查,学生还是不懂!究其原因,并不是教师讲得不够精细,而是没有提供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机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全靠教师一张嘴滔滔不绝地讲和一支笔龙飞凤舞地写,他们没有机会走进课本和知识“亲密接触”,自然无法领会课本的思路和精髓,在这样被牵着鼻子走路的情况下,教学中出现学生课堂“滚瓜烂熟”,课后却“一塌糊涂”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改变这一状况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当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相信学生能行,在课堂上适当“让”出一定时间给学生阅读物理课本,使他们在阅读中汲取一点营养、得到一些收获,发现自身知识的闪光点和薄弱点,逐步学会独立思考,进而能根据个人阅读感受,提出质疑,以便教师在课堂上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探讨,从而使学生在探索问题中,真正掌握知识。例如教学《欧姆定律》,教师只需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便可,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可让学生自主看书,根据教材提示进行实验分析,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从而养成思考、探究问题的好习惯。
二、重指导,明要求,细分析
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不一定人人能从中掘到黄金。物理教材编排所涉及的知识信息面广,容量巨大,其中有优美抒情的文学语言,有直观形象的数学图像,有唯美绚丽的美术图片,还有中规中矩的实验步骤,学生能否在这些信息的海洋里找到突破点,突出“重围”,要靠教师指导。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使學生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看懂课本的重难点,明白哪处该深究细研,哪处该走马观花,哪些要点该“打破砂锅问到底”,哪些内容只需“一笑而过”。明确要求之后,指导学生对叙述较复杂的内容予以深究,并提醒他们关注课堂上教师的详细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本的作用。如学习音色,教师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声辨人?”之后指导学生阅读“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观察波形,由物及人,由此及彼,使学生明白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由此我们可以听声辨人。还有平面镜成像、温度计的使用等知识,我们都可以组织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我体会中得到能力的提高。
三、早预习,养习惯,促能力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怎样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果呢?一要多思多品。物理公式、定理,就像是一杯铭茶,需要我们静下心去细细品,慢慢尝,才能感受其中的甘醇。二要手脑并用。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预习是要不得的。预习时应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先找概念、公式、定理,再对例题或资料中的讲解进行仔细揣摩,并试着用新知识去解决课后问题,不懂之处做标记,上课时再留心听。三要有重点。带着问题去“执行”明确的任务,能发现、解决“拦路虎”最好,如若不能排除障碍,带着问题“回来”也好,听课时再把它解决掉,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效。
四、多展示,多鼓励,善评价
教师可以尝试“预习—展示”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课堂上一半时间是有指导性的预习,一半是教师指导下的展示。教材中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演示”等,学生先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去完成预习,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展示预习过程,教师教学时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和实验的探究。课堂教学按预习提示的问题顺序逐一讨论,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述,解答其疑惑的问题,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其间,教师要恰当运用评价激励机制,使学生在充满鼓励的评价中更有兴趣地去学习物理。“你的想法很有创意,遗憾的是还不够细心”“只要你放开胆量去做,同学们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的”……学生在兴趣中自学,在赞许中发展,就能获得更长久的动力。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