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芹
【摘 要】在学生来源的多源化、基础的参差不齐、思维定式、认识的浅薄情况下,写作成了学生最头痛也是老师最头痛的事情。如何让学生把写作当做一件乐事呢?
【关键词】兴趣 创意 体验
过去的作文教学一直遵循着文本和写作技法相结合的模式。学生经过训练之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行文的基本原则,写出了比较规范的文章。但是由于过分强化和片面地将其理解为作文教学的根本和全部,则导致学生作文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八股式的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或者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只言片语就当作文交差了事,把写作当成任务,甚至文不对题的摘抄。这种片面强化只能导致机械的模仿、复制,无法让学生展现其丰富的个性和旺盛的创造力。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自然地记忆,自由地联想,敏捷地展开思路,流畅地表情达意。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对写作的恐惧感,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写作的成功率。
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系统的心理智能训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培养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
首先,是要为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他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主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仿促创求新
初一是小学与中学的转型期,这就需要一个过渡。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模仿—掌握—熟练—创造的过程。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夏感》一文中,“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对农民收割情景的描写,有动作,有形象,还有节奏感。写得生动形象,根据这一精彩片断,我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进行仿写。
二、命题方式求新
俗话说“好题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醒目的标题自然是一篇作文最引人注目的亮点。的确,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一个不落俗套的文题确能激起他心中强烈的阅读欲望,在心中升腾起许多疑问和好奇之后,迫不及待地阅读便也是情理之中了。从写作者——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所写的题目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激起胸中的千言万语,即文题要能与思维共鸣,这样就能成功了一半。
(一)用半命题和话题替代传统的“命题”方式,如“我战胜______”
“给______的一封信”都给学生留下补充的余地。或让学生自由命题,可能还要更加自由。
(二)以“系列作文”替代“单一作文”
可以一反传统每次写作孤立地写一个题、写一种体裁文章的做法,有目的地组织活动,进行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每年都有许多传统的或西方的节日,可以让学生在节日临近之时去了解感受每种节日所蕴涵的文化。为此,我结合作文教学举行了制作手抄报评比活动。
三、内容形式求新
作文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生的生活实践越丰富,体悟越深刻,作文内容就越充实。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四、同中求异出新
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
结语
初中学生均有比较强烈的表现自我的欲望,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采用相应的对策,给学生创建体验成功和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开展课前5分钟的急性讲演,讲演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提出的某种言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看到的某种现象,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促使学生从厌恶写作中走出来,渐渐把作文训练当作一件快事,一件可以用来交流情感传达感情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孙春成.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与学的融合策略.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文章来源:教育部.
[3](苏联)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一册). 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