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浪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一考生
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因蜡烛些许的光芒和温度,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而使他们移居更深的洞壁,不禁让大家感慨: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即使自己不经意间的小小举动,可能也会造成对别人的很大影响。一句勉励的话语,也许,会成为别人一生为之奋斗的动力;一个不屑的眼神,也许,会成为浇灭别人希望之火的滂沱大雨。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博、淘宝、腾讯、博客已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之,各种流言蜚语也传播得更加迅速。很多人不假思索传发一句话或是一个视频很有可能几分钟内被转发几万次,这就需要我们谨慎自己的言行,以好的行为感化别人,杜断恶劣影响而造成他人的困扰。
所以我们需要以细心的态度来观察对待身边每一件事物。正如西格里夫·萨松所言:心如猛虎,细嗅蔷薇。若我们以猛虎嗅蔷薇之态来看待生命,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呢?若那些探险者在点燃蜡烛前便能考察是否影响那样美丽精灵的生活,那么那些蝴蝶也就不必为此全部移居了吧!
不要以为我很小,世界很大,那我就不会影响别人。身边的蝴蝶效应总是有的,我们不能再因一己私利放纵自己的同时成为别人提防的对象,成为万恶之源,而应该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让世界看见我的光彩而以我为豪。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身边总有着一衣带水的伙伴,我们的一个举动或神态都是他们生命中所体验的一部分,也许很小,但也许终其一生也会影响他们。三毛曾言:“心之如河,入万丈深渊,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除了自渡,别人爱莫能助。”但时过境迁,我却不以为然。生命如汪洋,每个人都可以流入他人的生命,岂是只有自渡?
也许,一句关怀问候的话语,让我感受到难忘的师恩;也许,一句“麻烦”的唠叨,让我感受到父母的辛酸;也许,一句“高考加油”的邻居祝福,让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每个人,总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别人。但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以最美的姿态来影响别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总以大大小小的形式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
[点评]内容:此文切合江苏卷高考作文材料主旨,立意深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本文能透过材料表面去挖掘在社会生态中,每一个个体都与周围万物万象有着错综复杂的牵连。文章的见解颇具深度。本文重点从人文的角度透视了个体内外关系:小我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小小的举动也会产生大的撼动。如此人文思考,显得准确、睿智而深刻。表达:文章从提供材料的结句出发,从影响的角度引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形象而富有哲理的思考。接下来主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先从反面的社会现象入手论述网上跟风式流言蜚语流传的恶劣影响,再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善言善行论证“每个人都能以最美的姿态来影响别人”。全文论证思路清晰,语言亲和富有感染力。发展:从人文的角度,透视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使得文章的立意由表及里,独具高格。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一考生
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豆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美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类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所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慕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叹息声。终于,考古专家放弃了挖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点评]内容:考生根据罗丹的名言“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名言,生发出“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这样的见解既贴近材料,更闪烁着个性的理性光彩。文章关于人类对自然无限制的探寻进行理性反思,从而提出了面对被惊扰的美,人应该有悔过的勇气与决心。这样的思考睿智深刻。此外,对课内名句的引用,既省力,又增强了作文的文化内涵。表达:文章论述从“蝴蝶”素材出发,但不是机械地重复材料,而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写出自己的忧怀与沉思。然后联系实际,将现实的苍凉与古典的优雅进行对比。古今反差的对照极具感染力与震撼力。在此基础上生发的感慨自然水到渠成,熠熠生辉。行文主体素材引用是关于兵马俑的过度开发与开放而带来的损害。两则素材前后呼应,一虚一实,充满艺术魅力,文末再回到“蝴蝶”素材,这样行文就画好了一个自然清晰的“圆”。纵观全文,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过渡自然。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考生颠覆了罗丹的经典论述,抓住相对真理的破绽,自然巧妙地生发独特而智慧的启发与见解,理性的辉光令人啧啧惊叹。
不深不浅种荷花
一考生
犹记以前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梦中都回荡着那和服女子的温润笑靥,便痴痴地到花市上买了株樱花来,也盼着一日如霞烟云可映着我家屋檐。
谁想不几日,那花竟死了。老农听着我的叙述,微微地笑:“樱花怎么能那么养呢?它有自己的种法。”
那一刻,我猛然间开悟,原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惟有适合自己才可开出一片繁华,否则生且不易,又何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想来又有多少人沉迷于仿效他人的热潮,丢了自我?塞辛格《麦田上的守望者》风靡一时,大街上戴鸭舌帽穿风衣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歌德为慰藉自己的书出版,一时自杀又成为一种时尚。当时尚的潮流席卷于世,当喧哗与骚动潮水般涌来,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坚持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这群精灵懂得避开烛光,不做那扑火的飞蛾,而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幽暗。我们为人处世亦该如此。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便深谙为人之道。何处种菱何处种稻与如何摆放我们的心灵原本是一个道理。大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原本与你无干,你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自得其所,岂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前者心思明亮,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后者则有污浊有沼气。人活于世,不求随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举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生不用封万户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一仆一驴,一笔一绢,任他世事烦扰,我自有天枕地床;更无需黄袍加身,便如蒲松龄“老于世情乃得巧,昧于世情则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准则,在野狐鬼妖间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给无数士子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象。
天籁自鸣,不择好音。为人处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荆棘满生,亦可步步生莲,脚下生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也痴了,且让那花睡去,明朝醒来,又可开得一片春天。
[点评]内容:本文以诗句为题,立意形象而富有诗意,情理兼具。行文论证素材极为丰富,更为难得的是该考生的素材避开了人云亦云的古典素材与热点素材,而是源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有课外名言诗句的呈现,有名家名作专项阅读的个性认识。本文素材的引用并不是简单牵强的堆砌,而是显得贴切、自然、深刻、意蕴浓郁。表达:文章主要采用引用的论证方法。丰富的阅读素材的自然串引反映了考生厚实的文学积淀与人文修养。充满文学味的小品文风格自然立意高雅,超凡脱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层层剥析、层层推进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生发“寻找适合自己的路”的主旨,如此论述,显得自然而老到。行文既注重文采又注重衔接的流畅自然。在溢着墨香的经典与映着现实光芒的人生感悟间穿梭,结构平中见奇,舒缓有致。发展:阅读素材的呈现极为丰富,引用贴切自然,富有韵味,蕴含哲理,是一篇洋溢才气与睿智的文化散文。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
一考生
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
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
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也不必说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放生鸟》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
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
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
川端康成说:“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
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
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
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诚不欺我。
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
[点评]内容:文章从与美保持距离的角度立意,准确而深刻。从材料提供的“蝴蝶”素材出发自然联想起林清玄《放生鸟》中的悲剧片段。在正面论述的过程中还引用了川端康成和朱成玉的名言警句,文章前后对比鲜明,内容丰富。现实素材与阅读引用交相辉映,论述形象而富有诗意,使得亲近而又保持适当距离的环保理念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表达:文题“行礼,为了远方的美”自然地表现了人应当与自然之美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同时,倒装句式使得语言表达富于变化,极富情韵。行文的句式也很有特点,如“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也不必说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则是借用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经典表达,形象而深刻地突出了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有意无意的伤害。行文中,“然而”、“为什么”、“即便如此”等过渡语使得文章衔接自然,过渡流畅。发展:文章句式灵活流畅,表达自然贴切,在唯美的感性与诗意的字里行间透射着作者深邃的思考。
蝶 失
一考生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呵,蝶失不是偶然。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
[点评]内容:文章从索尔仁尼琴的名言引入,显得准确而深刻。再小的生命它也有生命的权利与生活的自由,而人就应当始终秉持敬畏之心。如此立意显得高远睿智。行文中,作者还巧妙地引用缪尔名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此举将文章的立意进一步推进升华。突出与外界的关系是否和谐,关键是自己内心是否和谐。这样巧借名人的哲思来引发自我深入的反思,使得文章理性思辨的厚度与力度明显增强。表达:文章语言的亮点便是修辞手法的丰富与灵活:“‘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运用了设问;“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运用了反问;“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则运用了比喻;“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运用了拟人和夸张;“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则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发展:文章修辞手法使用丰富而灵活,并与行文论证有机结合,显得自然而富于变化。
拒绝“平庸之恶”
一考生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地,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货物,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点评]内容:乍看题目,有与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雷同之嫌,但该考生没有直用,而是借用其意又富于变化。拒绝“平庸之恶”意在拒绝平庸的盲从,这种平庸有时甚至是罪孽。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这样的现象更令人难以漠视。如此见解新颖而深刻。“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鞭辟入里的思考更是极具现实针对性,而且也将认识推向纵深。表达:文章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个体小我的举止及影响切入,思考拒绝“平庸之恶”的深刻主题。文章古今中外名言经典信手拈来,驱遣自如,极具表现力和说服力。行文按照背景、原因、影响、做法的基本思路进行论述,脉络清晰,流转自然。发展:从社会底层现象生发忧思,现实针对性强,具有思维的深度和理性的高度。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考生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点评]内容:此文切合江苏卷高考作文材料主旨,立意深刻。文章从供料中的“蝴蝶”角度出发,由蝴蝶的退隐山洞和遭受袭扰时往更深处躲藏这一现象切入,由此透视出“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文思考。文章境界高雅,一下子就站到了立意的制高点。特别是行文引用了当下守望宁静与追求喧嚣两大方面的多个名人素材,使得文章内容丰富,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表达:文章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时事热点人物新科诺奖得主莫言、红学痴儒周汝昌、“国学大师”季羡林以及杨绛先生坚守内心宁静,与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的文化超女于丹及郭敬明、韩寒、当时明月、马诺、芙蓉姐姐进行鲜明对比,从而深刻地揭示宁静致远的主题。与此同时,文章还将这些素材与材料中的“蝴蝶”素材有机链接,融合自然。行文论述,步步为营,丝丝入扣,一气呵成。发展:“拨开云雾见明月”,对时鲜材料的审读显得深刻而别具匠心,显得新鲜而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