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近年来,思品课程教学改革正日新月异地进行着,思品课标以知识与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使枯燥的理论在课堂中生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因此,力求向打造受学生欢迎的思品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兴趣化课堂是推手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是课堂,课堂即是生活,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化”生活,“兴趣化”生活,是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育的本真要求。例如,在讲“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绑腿二人跑”游戏,在游戏中,力图让学生以知导行,体会合作团结的力量和重要意义。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件启发学生,讲解思品中蕴含的思想。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王伟事件”“美伊战争”等事件,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告诉学生“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之一。兴趣化课堂既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又满足了学生好动和表现自我的心理要求,加强和提升了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
二、生活化课堂是抓手
“三贴近”原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之路,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使课堂成为真实“生活”的课堂。例如,我在教授“创建美好文化环境”活动课时,针对学生“上网热”的现状,让他们讨论这种“时髦现象”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学生非常活跃,积极主动参与。在适当的时候,我又巧妙点拨一下,引导学生朝有利身心健康和利于获取知识的正确方向发展。在生活化的思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活课堂”不断丰富、发展、提高,课堂变成了学生孜孜追求知识的窗口世界,世界也变成了学生“生活化”课堂知识的有益助手。
三、情感化课堂是平台
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独特的鲜明个性,情感丰富而又“复杂”,多情而又脆弱,他们需要理解、发泄、沟通。把课堂作为一个情感交流的地方,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触发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正是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索利特尔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学》中说到:无论何时何地,对学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认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励,他们同样会给我们多一分的惊喜!我想这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往,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朴素的情谊。在这种平等、民主、朴实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才真正能“亲其师”,才真正能“信其道”,才真正能“利其行”。反之,如果把握不好,两者则相克排斥,师生间无形中造成了“隔膜”,产生了不自觉的对抗心理,唱起“对台戏”,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四、有效化课堂是重点
学生的主要作用是在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并在教师指导下,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性,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上好思想品德课,这样才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于课堂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正使课堂有效化。例如,我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经阶段”时,第一个问题:“衡量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学生会回答:“看这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与生产力相匹配”;然后问:“如果匹配或者不匹配将会有什么结果?”由此引导学生回答:“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然后再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的发展成就,由此引导,学生将会迅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要的阶段。这样由浅入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层层质疑、层层紧扣、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总结知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的思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否能有成效,完全取决于教者能否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视一定的深度,眺望一定的广度,去创造“教学”、去打造课堂、去锻造生活,以此新的做法,使我们的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