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唐·德里罗(Don DeLillo)《白噪音》描述的整个人类社会经受无孔不入的“白噪音”的精神生态的破坏后所呈现的乱象的分析,着重从精神物化、媒体爆炸与死亡恐惧三个角度来分析美国人所面对的精神问题。
关键词:《白噪音》 德里罗 精神生态
一.引言
1985年德里罗出版的《白噪音》被誉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经典性的代表作。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光与辐射”;第二部分“空中毒气事件”;第三部分“戴乐儿闹剧”。《白噪音》这部德里罗的后现代经典之作,不仅引起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关注,更引起人们对精神生态这一曾经被忽视概念的重视。
二.《白噪音》揭示的精神生态的破坏
20世纪末的美国科技高度发达,为典型的后现代社会。随着西方工业文明三百多年的发展,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越来越多地品尝到便利背后的副产品——生态破坏的苦果,尤其是长期受到人们忽视的精神生态破坏。对于生态,鲁枢元先生认为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次,三者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精神问题使然。精神作为人类行为的内在推动力,不断驱使着人们做出与自然对立,和社会对立,更是与人类自己对立的举动。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如果不把人的精神因素这一重要的一环考虑进去,就永远不能解决,精神生态的提出就为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要解决人类精神生态面临的问题就要找到破坏精神生态的根由,作者在《白噪音》中给了我们答案。“白噪音”作为一种我们身边的污染,无时不在地影响人们的身心。在书里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精神物化、媒体爆炸、死亡畏惧。
白噪音是一种隐喻:各种来自于科技产品辐射的嘈杂的声音,媒体宣传的声音,人内心深处的对死亡的恐惧的声音,汇成一种污染精神生态的噪音。声音作为一种无形无色的物质,无处不在,以波的形式传播,暗指这种污染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影响人的精神。白色是对死亡颜色的描述,来自于科技污染衍生物——恐惧,这种恐惧把人笼罩在让人窒息的死亡阴影下。这就是白噪音的隐喻。它存在于超市人们的喧闹声中;来自于媒体的广告宣传;来自警报凄厉地宣示了死亡临近的声音;来自于修女所说的德语祷文。所有这一切都是充斥在后现代社会的白噪音,破坏精神生态的元凶。
1.精神物化下的空虚无所依。
在后现代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下,人们渐渐产生了一种所有一切需求包括精神需求都可以用物质来满足的错觉,于是便逐渐出现了精神的物化——用物质来衡量精神,通过购物来弥补精神的空虚,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物质来了解试探彼此。精神不再支配物质,而渐渐变成物质的衍生物。买东西不再是因为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人们用商品包裹自己干涸的心灵,用商品了解试探彼此思想,例如杰克在遇到马辛盖尔时他们聊天的话题除了商品外没有什么有意义的话;杰克给孩子们买东西以实现自己的内心的满足,而孩子们也从中得到了快乐,为他的慷慨所感动。但是书中“我是施主”一语道破这并不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和谐场景的缩影,仅仅是人们从购物的给予和获得中得到的精神满足,是种扭曲的精神表达方式。精神生态变得物化,让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人际交往、亲情诉诸都依靠物质来衡量,它是破坏精神生态的“白噪音”。
2.媒体引发的信息爆炸。
后现代带给人类的还有淹没精神世界的媒体信息,一方面纷沓而至的信息让人类似乎对世界无所不知,另一方面人类本身接触了解世界的感觉逐渐退化,人类经过信息的爆炸陷入了一种信息真空的无知状态。媒体渐渐异化代替了人类的感觉判断,扭曲了人的价值导向,更将人推入更加无助、疑惑的状态。媒体让人分不清真实和虚幻,经常在面对现实时自欺欺人。当刺耳的毒废物危险警报响起时,杰克一家妄想只要自己小心翼翼不发出声音现实就会变成虚幻,然而现实的动与静对比讽刺如此强烈,最终残酷的现实让他们如梦初醒,赶紧采取行动。这一切其实都是媒体、电脑信息数据把人与现实情况剥离造成的后果。媒体无处不在地宣传物质享受,却忽略最基本的道德宣传。这造成一方面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另一方面人类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体已经沦为只会传播无意义的“白噪音”的媒介。杰克、格拉铂漫和默里在谈论时,居然对于自己在一些不寻常的场合随地大小便自鸣得意,让人觉得如此可悲可笑。
媒体爆炸带来的结果就是如此,让人丧失了自己对于世界的判断和感觉,同时又传输错误的价值导向——物欲横流、漠视生命和道德沦丧,媒体爆炸就是颠覆了人类的精神世界的“白噪音”。
3.对死亡的恐惧。
人从出生就面对着死亡,这是人们从古至今都不能回避的话题。在生死的问题上在书中杰克提到了“生死为一条,不可为一贯”,在这点上类似海德格尔的观点。他提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者说是“向死而生”,意思就是说死亡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过程。人类并不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最终的死亡,而是我们现在活着的每时每刻都在死亡着,贯穿了人的一生。死亡的本质其实就是人始终是在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既然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生的过程,那要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与死亡的关系。而《白噪音》一书中无处不在的白噪音其实就是当代人对于死亡恐惧最为深切的表述。如杰克一家为了抗拒对死亡的恐惧,经常看电视上的灾难场景来抑制这种恐惧。他们拒绝接受积极的东西,想通过欣赏别人的灾难使自己对死亡麻木,同时从这种距离美和自我麻醉找到精神苦闷的乐趣。而这的确达到让人对于灾难及死亡麻木的目的,以至于海因利希在毒废物事件逃亡的过程中,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口吻向其他人介绍毒废物危害,灾难仿佛与他无关。正是因为众人像海因利希一样的麻木造成了当灾难真实发生在他们的身边时,他们依然认为灾难只会发生在电视上那些落后的城市,与自己无关。
为了寻找到抵御死亡的方法,杰克开始听信同事默里的蛊惑:杀死了别人就是得到了他生命的分值,杀人是给一个人的生命得分加分的方法。这种暴力暗示促使杰克去杀格雷特先生。 而被芭比特和雷特给予厚望的药剂——“戴乐儿”,这一用来抑制对死亡恐惧的药物并没有带走恐惧,有的是让人变得分不清现实与幻觉。当格雷先生听到“飞机坠毁、子弹射击”便立即做出规避反应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人类在死亡阴影下可悲可笑的挣扎。后现代社会的死亡恐惧是造成人类精神病态最重要的白噪音,是对精神生态最大的破坏。
三.结语
在德里罗描绘的后现代世界里,人类面对媒体信息的冲击逐渐丧失了对于事物的直接感觉从而被隔离于世界之外;在物欲的幻境中迷失了自己,丢弃了基本的道德规范,走向了血腥暴力的歧途;人类曾经的宗教信仰即使连上帝的仆人修女也不再相信,人类在死亡的恐惧中渐行渐远。这一切都是后现代的精神生态遭到破坏的写实,是在所处的现实的基础上夸张与异化,进而对现实进行了讽刺。这一切表面看起来荒诞不经,但从现实又有迹可循,发人深省!小说结尾作者“美丽和恐怖的日落”给了的预示——“怀尔德的三轮在洲际公路上左冲右突,十分惊险地逃离了死亡,铁匠镇德老居民在重新排列了货架的超市里茫然无措”一样。未来人类的也许会幸运地驾驭死亡,但是也许仍然时时处处笼罩在死亡阴影之下。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816 350.htm
[2]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4]唐·德里罗.白噪音[M].朱叶,编译. 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 基金项目:2013年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创新项目SPCP(编号ZZ-2013-049)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