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恒宇 黄海波
一、巧妙记图策略:建立认知模式,强化心理地图构建
地理位置通常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绝对位置,即经纬坐标网中某个地点;二是相对位置,即某个地域内的相对空间关系。在探究具体地理问题时,明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许多涉及区域地理的问题,往往是无图考图,对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要求较高。为提高区域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可采取让学生熟记区域基本地理事物的策略,以此带动其它相关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以世界地理为例分析说明。
(1)熟记核心考点所涉地理事物绝对位置。此方法关键在于其关键点的设置应“少而精”。选点基本原则:①精简原则。关键点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加重学生负担,导致事倍功半。②关联度原则。所选关键点应尽量注意多种地理事物联系,如悉尼这一关键点的确定,就是考虑到它可联系不少知识点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辐射效应。③界线性原则。所选关键点最好是区域界线,以便用于区分不同区域。根据以上原则,笔者选出世界地理中的22个关键点(图1所示)。通过分析并熟记图中22个关键点的地理坐标,有助于构建空间定位基本模型,形成心理地图框架,以此作为参照,就可准确定位相关区域的其它地理事物。
(2)识记典型区域大致轮廓,即“轮廓定位法”。记忆和训练内容包括各大洲、部分国家、重要海峡及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等。如2007年重庆卷考查考生对四大海峡轮廓的掌握情况(图2所示),熟知区域基本轮廓,在考场上就能做到游刃有余,快速进入解题状态。反之,如果对此辨识不清,就很难入题,结果可想而知。可见,熟记轮廓是入题的关键环节,对有些无图考图题的作用更是起到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记忆过程中,加入想象因素,把轮廓想象为熟悉的形象化事物,还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3)注意地理事物(气候、水文、地形区等)空间联系,即相对位置把握。需要构建的区域要素图,世界地理部分:世界地形分布图(重要地形区的位置与成因)、世界气候分布与自然带分布图、世界重要河流水系图、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重要海峡及航运线分布图、世界主要城市与港口分布图等;中国地理部分:中国行政区分布图、中国山脉与地形区分布图(含重要地理界线)、气候类型分布图、铁路干线分布图等。另外,一些特别重要的地理事物可运用微观图加以呈现,以便学生利用其地理事物对区域进行精确定位 二、手脑并用策略:绘图、想象与回忆
通过“记图”策略,可解决学生空间定位的难题,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为保证学生记忆效果,并能够在识记过程中正确分析区域环境的特征以及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可采取引导学生绘图的策略。通过指导学生绘制区域地图,不仅可增强记忆效果,还可充实完善空间定位模型内容。此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区域轮廓—区域定位—添加区域其它环境要素。
区域绝对定位一般可采取绘“田”字格的方式,如青藏地区(图6所示);若区域较小,也可采用绘“十”字定位,如琼州海峡(图7所示)。画好定位图,再绘出该区域主要山脉、河流、气候等要素,绘图示例如图8所示。
想象能力与空间能力密不可分。绘图之后闭上眼睛,尝试“放电影”:回忆刚才读过、画过的地图,对提高学习效率有非常奇特的效果,这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学习走向自主和深入的过程,心理地图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构建。
三、活用地图策略:归纳总结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提高知识调动及迁移能力
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查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地图对培养学生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读图方法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读图能力,还可引发学生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提高地理知识迁移能力。
(1)地图上寻找同一地理现象在相同或不同位置的空间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例如,寻找热带雨林气候在世界不同地区的分布,不难发现其主要分布在七个位置,按成因类型和位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如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一般常年受赤道气压控制,以上升气流为主,因而形成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另一类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20°附近(如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中美洲东部),一般位于低纬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以及受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常年高温多雨的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又如,读世界主要棉花产区分布图,不难发现长绒棉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中亚、埃及的河流两岸。三地气候不尽相同,或温带大陆性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因而主导因素不是单一的热量或水分,而是降水少、多晴天、光照强,而种植棉花又缺不了水源,自然就只能靠近河流,进而归纳出种植棉花的最佳区域是干旱地区的河流沿岸。反推可知,降水多是我国南方地区棉花质量相对较差、种植面积少的原因,从而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能力。
(2)地图上寻找相同或相似位置不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差异,提高学生对区域敏感性与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特殊地理现象的分析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纵观历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考查特殊地理现象的题目比比皆是,仅“热带雨林”这一知识点就很多。例如,2009年宁夏卷第6题“比较甲(荷兰)、乙(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两国降水特点及其原因”中,选项③“乙国受赤道低压带影响,全年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就是考查东非高原位于赤道地区却因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又如,2010年福建卷37题第(2)题“比较同是几内亚湾沿岸的甲、乙两地同样是赤道附近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同是几内亚湾沿岸,本应降水差异很小,由于洋流和地形原因,导致两地6~8月降水有较大差异。
(3)地图上寻找极端地理现象的分布特征进行说明和分析。按常理推断后提出新问题,挑战惯性思维,不仅激发学生好奇心,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学习俄罗斯的不冻港时,在地图上标注三个港口(图9所示),提出问题:三个港口中只有一个是不冻港,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若按正常思维分析,不冻港的形成应是水温常年高于0℃,特别是冬季不结冰。水温较高通常是因为气温高,而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高低、地势高低以及海陆位置。
三个港口相比较,巴库和海参崴纬度更低,但海参崴地势更低且靠近海洋,冬季气温应该稍高,如果三者中有不冻港,那非海参崴莫属。但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名义上说海参崴是不冻港,但11月到次年3月需要靠破冰船才能通航,真正的不冻港恰恰是纬度最高的摩尔曼斯克,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故常年不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