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厨张钊:味之道

2013-04-29 11:36於常勇
当代党员 2013年9期
关键词:熊掌厨艺菜品

於常勇

2013年7月26日,夜已深。

张钊端坐电脑前,点开纪录片《寿司之神》。

屏上,光影变幻。屏前,他一脸痴醉。

“一旦你决定好职业,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千万不要有怨言,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

此话一出,张钊眼里已是一片晶亮。

小时候,张钊不懂“味道”之意,只知吃饱就好。学厨后,他方懂“味”乃“百味之味”。

“直到遇到《寿司之神》,我才知道支撑‘百味的是一个‘道字。”张钊眼波如水。

厨艺

入行时,张钊已19岁。

1995年,高中毕业后,做厨师的父亲对他说:“人总要吃饭,学会烧饭,能跟着有饭吃。”

父亲托关系,将他送到重庆一家名店当学徒。

“这个店掌勺的,都是大厨。”父亲说。

张钊屁颠屁颠跑去报到,却兜头遭遇一瓢冰水。

“你每天,负责洗大肠。”师傅们安排。

一周过去,一月过去。

“天天洗大肠,我不干了。”张钊跟父亲抱怨。

父亲沉默一会,说:“跟我去买菜。”

菜摊旁,父亲抓起黄瓜,低声说:“催熟的。”

张钊嘴一撇:“你怎么知道?”

父亲说:“自然成熟的黄瓜,顶花早枯萎了,刺粗而短,催熟的黄瓜才这样,颜色鲜嫩,顶花鲜艳,刺细又长。”

一摊贩吆喝:“买野生荠菜哟!”

父亲拉着张钊:“走,买一把。”

走近,瞄一眼,父亲掉头就走。

张钊不解:“不买了啊?”

父亲说:“野生荠菜大小不均,茎叶厚实,颜色暗绿,人工养的才这样,大小均匀,茎叶纤细,颜色嫩绿。”

张钊直咋舌:“爸,你好厉害!”

“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会成为专家,哪怕是洗大肠。”父亲说。

从此,张钊开始专注于洗大肠。

半年后,一位师傅感叹:“顾客老反映,红烧肥肠有的 有的绵。”

第二天,张钊将肥肠分成三堆:“先炖这堆,半小时后放那堆,一小时后放第三堆。”

师傅照着一做,惊呆了:“ 度一样了。”

“猪吃的食料不同,大肠的厚薄、韧度、油脂就不同,熟透所需時间就不同,这是我洗大肠琢磨出来的。”张钊说。

师傅们见张钊如此用心,纷纷想传他手艺。

“我全身心投入到磨刀、切菜、配料、烹调、造型之中。”张钊说。

“他半年磨的刀,超过我大半辈子。”一位师傅说。

张钊的投入,来自父亲的敲打。

父亲说:“传统手艺人一生只事一职,就是所谓的一生悬命。唯有尽全力做到极致,才能托付一生之命!”

为追求一生悬命,张钊像把刀子,狠狠扎进各项厨艺精进中。

“你太有天赋了。”师傅们说。

“我只是专注。”张钊回答。

世上无天才,唯专注成就天才。

厨理

十年专注,张钊自认小有所成。

“我做了一道泡椒黄辣丁,请师爷来品味。”张钊说。

张钊父亲的师傅,乃国际烹饪艺术大师张正雄。

“师爷,点评下。”张钊一脸自得。

“做得好,连鱼味都没有了。”张正雄说。

张钊的脸,腾一下红了。

“最好的烹饪是呈现食材自身之味,而不是改变。”张正雄说。

红色,漫向张钊耳根。

“很多人烹大闸蟹,用羹、炸、炒等,你知道清代美食家李渔怎么做吗?”

张钊摇摇头。

“清蒸。真正好蟹,别说什么调味,连醋都可以废,要呈现蟹之本味,清蒸外的任何烹饪,都是自取其辱。真正的烹饪,是呈现,而不是掩盖。”

张钊如醍醐灌顶。

第二天,师爷邀张钊到家做客,放了一段《大长今》。

情节是一场比赛:熬牛骨汤。

今英,买来杂骨,早早开始熬煮,熬了四天。

长今,用两天去找最好的牛骨,熬了两天。

结果,长今输了。

“她为何会输?”张正雄问。

“熬的时间太短,骨髓之味不能尽出。”张钊说。

“这只是表象,她之所以输,是输在对待食物的诚意上。真正的美食必然饱含诚意,用食物来表达关怀,这才是烹饪的真谛。”

从此,张钊开始琢磨如何表达关怀。

新鲜皮蛋,碱重味涩,不易消化。“做皮蛋菜肴前,我会把皮蛋放在太阳下晒一天,以消除碱味,促进消化。”张钊说。

在广东求艺时,张钊喜欢一家小店。

店不大,女人招客,男人炒菜,幸福荡漾。

“在那菜里,我吃出了幸福的味道。”张钊说。

一年后,张钊再去时,那店已只剩男人。

“离婚了。”男人苦脸挥着勺子。

“一样的做法,可菜里幸福之味消失了。”张钊说。

怎会这样?张钊不明白。

直到一天,张钊看到一个实验:手里端的水,人高兴时,水分子排列美而有序,人苦闷时,水分子排列丑而纷乱。

张钊豁然开悟:“原来是坏心情影响了做菜的节奏感和物质场。”

好的食物总是藏着好的心情——悟得此理后,张钊再也不把坏心情带到厨房:“做菜时,我会想象顾客脸上浮现的微笑。”

以理带技,张钊厨艺突飞猛进。

厨德

2013年7月26日上午,清华大饭店后厨。

一位厨师将几叠抹布洗净后,置于盘中,放入微波炉。

“这是干什么?”

“消毒。”厨师答。

“你有几块抹布?”

“三块。”

“都干什么用?”

“擦手,擦锅,擦桌子。”

三块抹布分开用,是行政总厨张钊制订的“11条军规”之一。

做木工的,叫木匠;打铁的,叫铁匠……中国很多手艺,都只是匠,不是师。

“中国人以前供奉‘天地君亲师,这个‘师就是孔夫子,从事烹饪的,能与圣人同号,多神圣啊!”张钊说。

在求艺中,名厨指点张钊:“厨师的‘师,就是‘德。一名优秀厨师,不仅要掌握厨艺、通晓厨理,还要具备厨德。”

什么是厨德呢?“大家都说不清。”张钊说。

一次,在家吃饭。

“妈,你说厨师应具备什么德?”张钊随口问。

“不管什么情况,都不能做害人的食物。”妈妈说。

张钊咀嚼这句话,兀自醉了。

从此,张钊将此话作为厨德之本。

“把这句话细化,我干了三件事。”张钊说。

第一件:针对食品衛生,制订“11条军规”。

大小便后必须洗手,三块抹布分开用,刀具不能生熟不分……

“干嘛这么较真啊?”厨师说。

“清洁是厨房之魂。”张钊说。

第二件:严把原辅料进货关。

再漂亮的血旺,放了甲醛,不买。

再漂亮的蔬菜,农药超标,不买。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一个好厨师要懂得换位思考。”张钊说。

“他是最挑剔的买主,我特别烦他,哈哈!”菜贩张兵大笑。

第三件:绝不用非天然调味品。

一次,张钊带徒弟去一家餐馆品菜,点了道鸡汁木耳。

“特别鲜,特别香,不知怎么做的。”

通过熟人一打听,原来汁里放了鸡肉粉。

“师傅,我们也去弄点。”

“这种事决不能做。食物提供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健康。”

宁可不及,也不能滥——这是张钊的标准。

以德辅理,张钊技艺又上一阶。

创新

稍有空,张钊就会四寻美味。

寻觅中,他发现一个现象。

歌乐山辣子鸡,火了20年,衰了。

南山泉水鸡,火了20年,也衰了。

“一道名菜,竟然只能旺盛20年。”张钊说。

怎会这样?

一调查,张钊得出结论:“在物质大丰富的今天,再好的菜品,如果长期不变,必然让人厌倦。”

如何突破厌倦?唯有创新。

从此,张钊便专注于创新——致力于西式菜品中式化、外地菜品本地化、宴席菜品大众化、传统菜品时尚化。

为了增加香味,用黑椒汁炒牛肉。

为了芹菜不塞牙,热水焯冷水浸。

“有人认为创新就如此容易,但这些掩盖本味、破坏营养的创新,并非好创新。”张钊说。

“那你觉得怎样才算好创新?”

“适客。”

“适客?”

“就是适合顾客之需:呈现食材本味,烹制方法健康,力保营养不失,适合大众消费。”

传统高档宴席有熊掌,可如今几人吃过?

“绝少。黑熊是保护动物,且价格昂贵。”张钊说。

“熊掌究竟何味?”很多人想知道。

于是,在宴席菜品大众化创新中,张钊将熊掌换成牛掌,将多配料改成少配料,烹做方法几乎一样,只是将高压炖煮改成砂锅慢煨。

“换成牛掌,价格便宜了。放少量配料,不抢牛掌本味。砂锅慢煨,保证营养不失。”张钊说。

最后成菜,糯烂鲜香,跟熊掌相差无几。

“顾客花费百元,就可知‘熊掌之味。”张钊说。

专注创新,张钊技艺再上一阶。

这份专注,回报张钊的,是重庆十大金牌工人、全国青年岗位十大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五一,他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张钊这样总结学艺18年:前6年,模仿,菜只能算“产品”;中6年,渐懂厨理,菜勉强可叫“作品”;后6年,知适客了,菜才有了“滋味”。

“越深入,越觉无止境。”张钊说。

电脑前,《寿司之神》还在放映。

“我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小野二郎说。

张钊眼里,又现泪光。

猜你喜欢
熊掌厨艺菜品
成年人:鱼和熊掌我都要
冒死护友
团膳菜品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2020年的意外收获——厨艺
迷惑菜品又来了
不长厨艺只长肉
既要环保,还要产量,鱼和熊掌如何兼得——谈新形式下如何肥水
黄雅珍:“鱼”与“熊掌”可兼得
假蒟叶系列菜品的开发利用现状
小小厨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