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兰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家园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幼儿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这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和内容主要有哪些?我国幼教工作者对此持何态度?有没有必要加以学习?有没有可能加以借鉴?本研究试图借用“他山之石”,来“攻克”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中的一些“堡垒”,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研究材料
研究者对自己在美国幼儿园所拍摄的有关家园合作共育的照片加以选择,共选出照片30张(其中《家长手册》、“接送交流”、“家长信箱”、《班级简讯》、“家长志愿者”、“家长-教师会谈”各5张),制成幻灯片1-30。
(二)设计评价表格
研究者针对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各种形式,设计4个问题:(1)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这种形式的喜好程度;(2)我国幼教工作者对这种形式的认可程度;(3)我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借鉴这种形式的必要程度;(4)我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借鉴这种形式的可能程度。在每个问题的后面,都有5个备选答案(从A到E,肯定的程度逐渐减弱),被试从中选择1个适合自己想法的那个答案。评价表格共由24个单项选择题所组成,把评价表格制成幻灯片31~36。
(三)发收评价表格
研究者随机向10个省市(A省、F省、G省、H1省、H2省、J省、S1市、S2省、S3省、Z省)的100名幼教工作者发放评价表格;边向他们播放幻灯片1-36边进行讲解,提醒他们依次完成评价表上的各个问题;当场回收评价表格,共收到92份评价表格,回收率为92%,其中有效评价表格87份(其中园长39份,教师48份),有效回收率为87%。组织各地6名幼教工作者进行座谈(共48名),交流各自的观感并录音。
(四)处理研究数据
研究者上机统计处理有效评价表格,从6个方面进行结果分析;把访谈的声音资料转换成文字资料,并整理归类。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对《家长手册》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我国61%的幼教工作者喜欢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手册》;76%的幼教工作者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手册》;47%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手册》;32%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手册》。
根据访谈,我国大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和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手册》,主要是因为能使家长及时详细地了解、获取幼儿园的基本信息,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应该如何去做。我国半数以上的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和可能去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手册》,主要是因为制作成本比较高。
(二)对“接送交流”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我国69%的幼教工作者喜欢美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70%的幼教工作者认可美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49%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18%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
根据访谈,我国大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和认可美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主要是因为“签名簿”把教师和家长的职责分得很清楚,还能减轻教师的压力;家长如果接孩子来迟了,就会被“罚款”,真正地保护了教师的权利。我国半数以上的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和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主要是因为我国幼儿园的任务之一就是方便家长,并且签名制在操作上存在一定难度,收费更是违反相关政策。
(三)对“家长信箱”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我国72%的幼教工作者喜欢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信箱”;92%的幼教工作者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信箱”;53%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信箱”;34%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信箱”。
根据访谈,我国绝大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和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信箱”,主要是因为这些信箱外形漂亮、多样化、并且实用;我国大约一半的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没有必要和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信箱”,主要是因为缺乏放置信箱的空间,另外由于班额大,工作量也大。
(四)对《班级简讯》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我国80%的幼教工作者喜欢美国幼儿园的《班级简讯》;我国78%的幼教工作者认可美国幼儿园的《班级简讯》;60%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幼儿园的《班级简讯》;50%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班级简讯》。
根据访谈,我国绝大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和认可美国幼儿园的《班级简讯》,主要是因为图文并茂,利于交流;我国半数以上的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班级简讯》,主要是因为实用、工作量适中。
(五)对“家长志愿者”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我国95%的幼教工作者喜欢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我国97%的幼教工作者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68%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29%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
根据访谈,我国几乎所有的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和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主要是因为可以帮助幼儿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我国大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没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主要是因为安全问题及政策问题。
(六)对“家长-教师会谈”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我国81%的幼教工作者喜欢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会谈”;81%的幼教工作者认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会谈”;66%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会谈”;53%的幼教工作者认为有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会谈”。
根据访谈,我国绝大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喜欢和认可美国幼儿园地“家长-教师会谈”,主要是因为能进行深入的、面对面的交流,能保护幼儿和家庭的隐私;我国多数幼教工作者之所以认为有必要和可能借鉴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会谈”,主要是因为频率适当,时间适宜,针对性强。
四、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对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喜好程度。
我国幼教工作者最喜欢的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其次是“家长-教师会谈”,再次是《班级通讯》,最后是“家长信箱”、“接送交流”、《家长手册》。
2.对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认可程度。
我国幼教工作者最认可的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其次是“家长信箱”,再次是“家长-教师会谈”,最后是《班级通讯》、《家长手册》、“接送交流”。
3.借鉴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必要程度。
我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最有必要借鉴的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其次是“家长-教师会谈”,再次是《班级通讯》,最后是“家长信箱”、“接送交流”、《家长手册》。
4.借鉴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可能程度。
我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最有可能借鉴的是美国幼儿园的“家长-教师会谈”,其次是《班级通讯》,再次是“家长信箱”,最后是《家长手册》、“家长志愿者”、“接送交流”。
(二)讨论
1.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形式:要创新。
(1)幼儿园《家长手册》的创编。《家长手册》是美国幼儿园向全园家长传递基本信息的普遍形式,而我国则还没有加以编制和使用。在美国,许多幼儿园都能及时把它发送给每位家长,鼓励家长把它当作行动指南,认真阅读,以了解和熟悉幼儿园的保教工作;期望家长把它当作参考资料,妥善保存,以支持和促进幼儿的不断成长。我们在创编中国化的、园本化的《家长手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封面上,要做到妙趣横生;在形式上,要做到生动活泼;在内容上,要做到全面简明。
(2)幼儿园《班级简讯》的研制。《班级简讯》是美国幼儿园班级向全班家长传送阶段信息的常用形式,而我国也还没有普及。在美国,许多幼儿园各班都有自己的《班级简讯》,教师定期按月发送给家长,使家长能及时地了解孩子所在班级的活动、计划和目标,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园关系、人际关系、亲子关系),扩大积极的社交网络,形成良好的社区意识。我们在研制中国化的、班本化的《班级简讯》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有吸引性,能够激起家长阅读的愿望;要有个体性,能够满足家长阅读的需要;要有教育性,能够提高家长阅读的能力;要有互动性,能够强化家长阅读的恒心。
(3)幼儿园“家长-教师会谈”的创建。“家长-教师会谈”是美国幼儿园班级向个别家长传送独特信息的隐秘形式,而我国也还没有完全开发和运用。在美国,许多幼儿园教师都认为“家长-教师会谈”给双方提供了自由交流儿童各个方面发展信息的机会,加强了双边关系,使家长能成为教师的工作伙伴。我们在创建中国化的、个体化的“家长-教师会谈”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向家长解释会谈的目的、内容、形式,打消家长的担心和顾虑;要为家长安排会谈的专门时间、私人空间,使家长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要为家长打开会谈的话题,不要使用专业术语,不要以专家自居,不要谈论其他幼儿及其家长;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会谈,使家长敢想敢说;要适时把会谈引向结局,使家长不感到“虎头蛇尾”。
(4)幼儿园“家长信箱”的创设。“家长信箱”是美国幼儿园班级向个别家长传递特殊信息的偶发形式,而我国也还没有完全加以设置和使用。在美国,许多幼儿园班级都在不同的位置设立了“家长信箱”,以方便家长获取孩子的作品、教师的便条,了解班级的教育现状。我们在创设中国化的、班本化的“家长信箱”时,应该注意如下几点:以儿童为坐标,科学排列;以空间为平台,因地制宜;以材料为基础,合理呈现;以活动为轴心,适时更新。
2.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内容:要完善。
(1)幼儿园“接送交流”的加强。“接送交流”是美国幼儿园教师与家长进行日常交谈的一种灵活形式,我国虽然也有这种形式,但却在逐渐淡化。幼教专家要求幼儿园做出明确严格的规定,告诫家长必须陪伴孩子进入班级,因为这既有助于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情感安全,也有助于他们与教师保持日常的联系。而今,“接送交流”的重要性已被美国广大的幼教工作者所认同,并落实在行动上。我们应该吸取美国幼儿园的经验教训,重新审视我国幼儿园的“接送交流”,充分认识这种“简单交谈”的潜在价值,彻底清除“安全上的拦路虎”、“卫生上的绊脚石”,和家庭建立信任、合作的友好关系。
(2)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壮大。“家长志愿者”是美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一种悠久形式,我国虽然也开始使用这种形式,但还比较稚嫩,不够规范。为了完善我国幼儿园的“家长志愿者”工作,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美国幼儿园的有效举措:不断开展家长志愿者的招聘工作,及时给予家长志愿者指导和帮助,恰当安排家长志愿者的分工协作,表扬奖励家长志愿者的无私贡献。
3.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时间:要互补。
美国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共育时,非常重视时间的互补性:一方面,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来讲,既有开学初的交流,如《家长手册》;也有开学后的交流,如“家长信箱”;此外还有学期末的交流,如“家长-教师会谈”。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使用频率上来讲,既有每天的交流,如“接送交流”;也有每月的交流,如《班级简讯》;此外还有每学期的交流,如“家长-教师会谈”。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以满足不同家长在不同时间节点(学期初、学期中间、学期末)上的不同需要。
4.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对象:要兼顾。
美国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共育时,极其重视对象的差异性:不仅考虑到全园家长的普遍需求、班级家长的基本需求,而且还兼顾到个别家长的独特需求;不仅考虑到新生家长的特殊需求,而且还兼顾到老生家长的常态需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参照的,以满足不同家长在不同教育阶段(小班、中班、大班)上的不同需要。
5.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媒体:要融合。
美国幼儿园在与家庭合作共育时,十分注意媒体的融合性:使用的媒体既有书面语言(如《班级简讯》),也有口头语言(如“接送交流”),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书面语言交流(规范性、灵活性)和口头语言交流(直观性、简明性)的优势。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的,以满足不同家长对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