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桂香
语文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语文学习的特点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算好,怎样做才能做得好;让学生明白要这样做的意义,从而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语文教学中,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相信学生,教师少包办,对于新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悟,拿出充分的时间来预习新知识。在预习中,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可得到提高,如分析能力、巩固知识能力、新旧知识的衔接与转化能力、延伸与拓展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内在的能力,不经过大量的时间来训练是培养不出来的。而有的教师却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只有学生自己思考了才是自己学到了,而不是强加的,才不会忘记。当然,这种放手应在教师的教学框架之内,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要一味放手,又不能包办,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但也要及时反馈、了解。在预习中,能动手操作的要动手操作,千万不要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课堂时间本来就属于学生,何谈浪费?通过预习,80%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自己消化。充分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潜能,学生的理解、思维、语言表达、动手操作以及对学过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才能提高。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用心读书、动笔读书的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教师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为此,要提倡学生在课堂上“潜心读书”。所谓“潜心读书”就是默读时要集中注意力,一边读一边思考,边读边圈圈、点点、划划、写写笔注;碰到好词佳句及时摘抄下来;产生了疑问记录下来。这也为“厚积薄发”做好准备。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曾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种感官读书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徐特立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即是“手到”的最好解释。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读书须经过“手到”,方可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读者“见得亲切,知古人之用心处”。阅读时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总之,让学生养成不带感情不朗读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主钻研的能力
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学会乐观地对待生活,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
教育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中学生由于身心状态的变化、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和个体身心走向成熟,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择者。“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学生阅读探究的园地,改变那种以教课本、学教参为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敢于独立思考。要做到这些,教师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要用新的理念审视教学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方式,真正让学生自主互动,教师退居为引导者,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共同探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形成师生、生生对话的课堂格局。教师要尊重学生质疑、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探究问题的快乐,试着自己去阅读、探究,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
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要日积月累。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而应循序渐进;也不能半途而废,而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指的是学习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和提高,这是由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决定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法指导、客观规律的总结、非智力品格的养成,千方百计促使学生主动发展、自我求知,实现学习过程的个体化,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增强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榆中县金崖中学(7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