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学习氛围的创设策略

2013-04-29 08:14:22吴吉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探究思维老师

吴吉敏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愉悦情境法,效果明显。

一、灿烂微笑

新课改实施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全方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理解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走进学生的心田。所以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走进课堂时,总是调整自已的情绪,一定给学生一张灿烂的笑脸。这样,马上会感染学生,他们会共享你的快乐。因此,沉闷的课堂立刻会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又有谁不愿意获取知识?

二、频频鼓励

心理学家盖兹指出:“没有什么东西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恰当评价,尤其是多次的激励性的评价,显得特别重要,它能让学生高度兴奋,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取得成功。反之,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态度消极,不愿思考,甚至厌恶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时运用表扬这把小扇子,把学生思维的炉火越扇越旺。如学生发表见解时,我总是不时地插入“非常好”、“妙极了”、“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将来定能成为科学家”、“你真棒”、“你的发言真精彩”、“你的思维比老师还敏捷”等话;也可以用一个鼓励的眼神或翘起你的大姆指等来鼓励学生。这样学生潜伏的学习信心在老师一次次真诚的肯定和鼓励声中步步高升,课堂气氛也在一次次的表扬激励声中逐步走向高潮。

三、诱导探究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求问题罢了。”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程度的模糊度,造成“悬念”,给学生以利用原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机会,诱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析疑,去“异想天开”。如教学《乡愁》时,教师设疑:台湾海峡是“浅浅的”吗?为什么作者却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呢?是作者弄错了吗?又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设疑:“回国时,志愿军战士为何只要一块人民解放纪念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探索的习惯,而且可以让学生享受自己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激发竞争

马卡连柯说过:“任何教学集体中都蕴藏着一种内在动力,就是学生之间存在的竞争力。”勿庸置疑,当大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果要比竞争时高得多。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引进竞争机制,使学生群体处于情绪亢奋中,不仅创造了乐学氛围,更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竞争的形式有多种: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学生与老师竞赛(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输”给学生,这样学生才更有信心),也可以是老师激将的语言:“他已回答得较准确了,还有谁敢和他挑战?”“看谁答得又快又准?”“老师已朗读了一遍,有谁比老师读得更好吗?”“我们班聪明的同学多得很,这个问题你们一定能回答”等等。每节课结束时,教师要用肯定的语言表扬优胜的小组和个人,为下节课的乐学作铺垫。

五、调换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教师只需要当好“导演”即可:

(一)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作用,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学,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决不能包办。学生能自己掌握的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疑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如教学马致远的《秋思》时,首先让学生朗读并把这首小令绘成一幅图画,然后问:“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当然能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他们在绘图的过程中已明白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分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教学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在轻松、愉快气氛中动口、动手、动脑,而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自己“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自己学会”的基础上还需“自己会学”,教会学生会学习,就是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

“石本无光,相击而发灵光。”愉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唤起学生热烈的愉悦的学习情绪,而且缩短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亲和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这种亲和的人际关系中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思维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16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中等数学(2018年11期)2018-02-16 07:47:42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