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立体城市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但实际运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日前,有媒体陆续报道称,成都立体城市虽然框架初现,但并未达到原先预期的效果。在规划设想中,成都的立体城市项目,包括1.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以及周边4.5平方公里的绿色田园产业带,能容纳10万居住人口。如此,在1~29层楼居住,第30层楼打造花园,31~39层楼为医疗、生活服务设施,第40层楼做酒店大堂……屋顶再盖一个种植植物的农场,绝不是梦想。
这个听起来颇有些乌托邦的造城计划不乏合作者,新希望的刘永好、巨人的史玉柱和远大的张跃,都踊跃参与其中。然而,乌托邦的梦想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此前冯仑已经折戟廊坊。当初,他把视线先放在有着“北京后花园”之称的河北廊坊,事实上在立体城市这个设想提出后的最初两年里,几乎关于万通的所有新闻报道,都是以“廊坊”为主角,但到后来,该项目却以夭折告终。据知情人士透露,廊坊计划的失败原因在于后期与政府协商不妥,导致政策扶持不够而失败收尾。相关立体城市研究专家认为,城镇化过程中,企业是导演、政府是监制,政府应当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支持城市化发展的新兴模式,涉及到具体事务则由企业来运作。国际人士也曾表示,立体城市的完善有待社会体系的支持与进化。比如要把酒店大堂挪到40层,开始总要让地方政府先接受这一观点,否则接下来的建设根本无法实施。
随后,冯仑带着国内立体城市的计划,陆续进入成都、西安、温州3地,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口号提出已有近5年时间,但立体城依旧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它比起东京和纽约寸土寸金、结构密实的超高容积高楼大厦,以及香港比比皆是的“牙签楼“,至今仍没有具体产品面市。
安徽建工学院教授姜长征认同立体城市“打破城市功能区”的理念,认为这一理念有助于解决“城市建设摊大饼”问题。但在实际操作方面,姜长征认为如果真的按照现在宣传的方向打造,冯仑版的立体城市操作性存在问题。从建筑学角度来看,这 3个问题体现如下:一是消防;二是交通组织,包括垂直交通和水平交通;三是日照和通风条件。
成都爆出立体城市价格为每1平方米会盖10平方米的房子,一共有600万平方米的巨型高层建筑,房价每平方米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姜长征坦言,如果立体城市真的如目前宣传的模式建筑,单价绝不止1万元人民币,楼层越高导致实际上的造价越高,过度地堆砌高层建筑,会浪费巨量资源。从这个角度看,1平方米盖10平方米房子的提法,也值得业界深入思考。固然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但为了节省1平方米土地所付出的成本也要有限度,如果成本非常大,那么增加出来的1平方米空间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
兰德经济地产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冯仑的立体城市概念极具前瞻性,有领先优势,但真正落实到实际还有较多壁垒,包括政策、土地、技术、生态、能源、商业模式等。不过宋延庆又分析称,立体城的盈利模式一点不复杂。作为土地一级开发商,熟化土地、规划和概念打造,将土地转让给二级开发商,得到土地开发环节的溢价。此外,在自留开发项目中,还可以得到住宅或办公产品出售时的溢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