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桂腾芳 金银彩绣

2013-04-29 05:40:31徐文宁
中国收藏 2013年9期
关键词:太祖金线

徐文宁

中国传统的吉祥成语常常在许多古代艺术品上出现,如兰桂腾芳、五世其昌、金玉满堂等等,其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庆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幼学琼林 兰桂腾芳

兰桂腾芳亦称兰桂齐芳、兰桂胜芳。明末人程允升《幼学琼林·祖孙父子》曰:“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兰即兰草,桂即桂花。后人遂以比喻科举人才之美。东晋名将谢玄说:“芝兰玉树,是人人喜见的瑞草佳木,人人希望看见它们生在自家的庭前阶下。”于是古人用桂花和兰草合成芝兰玉树吉祥图画,特指对家中每位子弟科举考场成才的祝愿,图称《兰桂腾芳》。“兰桂腾芳”的桂与贵谐音,有尊荣显贵之意。程允升在这里指的“子孙发达”就是子孙仕途昌达、富贵荣尊。

《幼学琼林》是我国传统的蒙学读本,原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幼学琼林》中专门列出“科举”这个门类,向蒙童普及了大量相关知识,“士人入学曰游泮”“士人登科曰释褐”“鹿鸣宴,款文榜之贤;鹰扬宴,待武科之士。”“中状元,曰独占鳌头;中解元,曰名魁虎榜”“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金殿唱名曰传胪,乡会放榜曰撤棘”。教材还以科举荣耀的光芒鼓励蒙童苦读,将科举立为远大志向,如:“攀仙桂、步青云,皆言荣发;孙山外、红勒帛,总是无名。英雄入吾彀,唐太宗喜得佳士;桃李属春官,刘禹锡贺得门生。”“文章入式,有朱衣以点头,经术既明,取青紫如拾芥”;“虽然有志者事竟成,伫看荣华之日;成丹者火候到,何惜烹炼之功”等等。

“兰桂腾芳”类吉庆文字在科举时代,除用匾额悬挂在祠堂上,以示书香门第、代代相传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之外,还用到绣品中。民间绣品中的瑞木植物纹样,常借助延长植物的自然属性或取意植物的谐音、同音,表示某种吉祥的象征,反映人们的祈福观念和愿望,传递祈福求祥的寓意。这些瑞木植物纹样与兰桂腾芳类吉庆文字,构成民间绣品造型艺术的象征符号系统,反映出祈福文化的内涵,在中国传统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

“兰桂腾芳金银彩绣”挂屏出自广东佛山地区,边饰璎珞已失,大部分装饰金属镜片散落,主体纹样长5.5米,宽0.78米。以红细布为底,左边上款“升佐令太祖崇升大庆”,右下落21名异姓乡绅举人祭拜字样。全幅以金银线绣,中间有“兰桂腾芳”四个大字,四周有锦鸡牡丹、玉兰绶带、喜鹊登枝、兰桂蝴蝶等瑞木花卉飞禽等吉祥图案,挂屏三边以兰草桂花缠枝作围边纹饰,富丽堂皇。

开光奉祀 崇升大庆

据考证此幅大挂屏是当年乡绅举人在奉祀升佐太祖崇升大庆时所用。“太祖”称谓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民间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尔雅·释亲》:“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即祖父),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所以太祖也称七世祖,因此升佐太祖有可能与这些乡绅举人有七世祖之缘。按20岁为一世推算,也距140年至160年之久。令人惊讶的是,近15家异姓乡绅举人为何祭拜一位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太祖?是否这个太祖是当地的什么圣人?亦或是位非常值得奉祀祭拜的名士?

据广东地方志记载,升佐太祖是指明万历二十七年(1600年)岁末,南海西樵的李升佐。当年他在大南门已末牌坊脚经营一间草药店。有一天,他乘船经商归来,发现有人遗失一包银两。李升佐虽是商人,却不因财昧义,在码头久候失主。等了很久,见一人焦虑万状沿途寻物而来。这人是九江陈体全,一个小本生意人。李公当即奉还原银,陈公有感李公之义,遂揖拜深交。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以此银之半数入李公草药店为本,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两人各取其姓,取名“陈李济”,寓意同心济世。历经几百年,产品有使慈禧太后老而愈壮、朱颜不改的蜡壳“乌鸡白凤丸”;有医治同治皇帝偶染风寒、腹痛吐泻不止的“追风苏合丸”等。

由此可知,李升佐是以诚信著称400多年老字号药店的开山鼻祖。即便如此,也难和那些乡绅举人联系起来。查地方名人志,发现“陈李济”药铺深谙品牌推广艺术。清朝每逢京试,学子云集,对商人来说,这些“高端客户”必然是极力争取的对象,粤商“陈李济”自然也在这些未来的达官显贵身上大做文章。考生们为应付乡试,确保会试及第,必去“陈李济”买成药定精、提神、进补,以防日夜动脑费神,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些成药回乡济世同学。“陈李济”发现这是一个推介产品的好机会,就派人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或人手一丸全部赠予,并送上印有宣传的纸扇。与此同时,还跟踪揭榜,若某人中举或考中进士,则大肆宣传:“某某考生服用陈李济养心宁神丸,精神爽利、笔走龙蛇……”。

“崇升”是古代修建、重建祖庙或祠堂,或奉祀祭拜日开光庆典的专用词语。如竺摩长老大事记(1969年至2002年)“为王心江居士等发心新塑之释迦佛及迦叶,阿难二胁士圣像开光崇升宝座。”再如佛山《三水古今对联集》中“黄恩荣复安太祖修建崇升大庆联”,《重修广州都城隍庙碑记》中“庚寅岁之秋,崇升大庆,虽曰人力实仰,赖于政府之昌明。政和人兴,百废俱举,滋庙之重修,非特道门之幸,亦吾邑之幸。”因此“兰桂腾芳”金银彩绣挂屏应是举人在会试前,在升佐太祖崇升大庆聚会上使用的奉祀品,为护佑体健、保公车会试及第的开光之物。金银彩绣工艺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传统,与祈福、纳吉及伦理教化密不可分。

金银彩绣 富丽堂皇

丝织物中加金织绣的技艺,最早见于西汉恒宽《盐铁论》中,那时的人们已经用金线装饰以毡做质地的衣服了。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了5件唐代“蹙金绣”织物。从衣物的金线刺绣技术来看,唐代盘金绣已达到极高水平。宋元时期受北方女真人影响,服饰用金成为一种时尚,尽管宋大中祥符年间曾下诏禁止服饰上使用金彩及盘金、织金、金线等贵重金属,却禁而不绝。元朝统治者喜欢用织金表现富贵,所以织金锦的消费量非常大。元政府在弘州(今河北阳原)和大都(今北京)都设有专局制造。

元朝织金锦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金箔捻成金丝,与丝线交织而成,称为“圆金法”织锦。这种锦光泽比较暗淡,但是牢固耐用;另一种是将切成长条的金箔夹在丝线中织成,即“片金法”织锦,这种锦的金片比丝线阔粗,服饰金光闪闪,十分艳丽,与明清时期金银彩绣手法中的包金绣、垫金绣等有密切的渊源。

《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明代使用金银线最普遍的广东金银线绣,俗称“钉金”。1957年广州东山明代戴绪夫妇墓(正德年间)出土了多件金银线绣衣裙,其纹饰、针法技艺已具有很高水平,采用金银线为绣线,先用金线或银线,铺或迭在绣料上,然后用不同色泽的绣线把金银线钉牢,以不同色彩的绣线表现图案的颜色、明暗,绣品富丽堂皇,光泽夺目。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十分喜欢广东的金银线绣,亲自倡导成立英国刺绣同业公会,从中国进口丝绸和丝线加工绣制贵族服饰;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进一步倡导英国人种桑养蚕,发展英国丝绸业,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广绣艺术传播到英国以后,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清代宫廷绣称为“京绣”,是统治阶级利用真金纯银等高贵的工艺材料,集中最优秀的技术力量,不计代价制作最华美壮观的服饰显耀尊荣的历史。

吉庆文化 为民文创

近年来,各种绣品不断出现在国内大型拍卖会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绣品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潜力。由于刺绣艺术品是艺人一针一线手工制成,不可能原样重复制作或批量生产,所以每件刺绣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作品,古代纯金银彩绣精品的收藏价值更是不言而喻。因金银线都是纯金银线,由纯金(银)制成金(银)箔,金(银)箔再切成0.2毫米至0.5毫米的片金线,这些片金线可直接用做绣线,或再由片金线制成金(银)细线,以棉线(或丝线)为芯线,将片金线旋绕于芯线外层。

压金彩绣和钉金绣是金银彩绣的常见针法。压金彩绣以1根或2根金线(银线)为一组,将刺绣图案的外轮廓绣出,再用彩色丝线填绣纹样内部。钉金绣是将金线(银线)平铺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细线垂直钉住盘线,钉线距离为1分至1.5分(约为3毫米),按所绣形状盘旋垫满,一般2根金线为1组钉1针,组与组之间钉线针迹相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仅用金银线刺绣纹样轮廓,用工较省;后者则是大范围使用金银线,装饰效果更加富丽堂皇。盘彩绣源于钉金绣,钉金是按照纹样的空间盘绕垫实,效果比较简单,一般只表现块状图案。而盘彩绣则是在垫实纹样空间时,按照画面效果在钉线上做文章,疏密结合地使用各种色线钉出浓淡相宜的各种色彩,增加了金银彩绣的生机感。现今只有某些高级传统织物如中国的云锦和日本的西阵织仍使用传统金银线。一般现代的金银线大都使用20世纪40年代以来发展的化纤薄膜金银线,是由两层醋酸丁酯纤维素薄膜夹粘一层铝箔再切割成细条而成。这种金银线细度匀称、色泽光亮、色牢度好、强度高、无刀痕、耐酸碱、耐皂洗、耐摩擦,一般作为传统金银线的替代品。

“兰桂腾芳金银彩绣”挂屏出自广东佛山地区,以盘金绣为主要工艺特征,属于“广绣”作品。根据升佐太祖(公元1600年)按20岁为一世计算,七世之久的崇升大庆,估计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此广绣挂屏历经数百年,依然绚丽夺目,足见当年乡绅举人集资以宫廷“京绣”规格,彰显“陈李济”同心济世的功德和诚信,弥足珍贵。

今日的宁波、广州将金银彩绣工艺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对于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一定支持和保障。许多地区的金银彩绣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而从西方传进的十字绣却非常红火。究其根源,是由于中国刺绣工艺复杂、成本高,绣制过程需要极其的耐心和细心。因此我们必须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下进行创新。广绣传承人难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高薪吸引。明末到清中期,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绣品价格很高,单是纳税每幅就要白银1.2两,可以推测当时绣工收入应相当可观。民国初年,广绣远销欧美和南洋等地,一条4英寸×4英寸的花巾售191港元(白银40元至50元),绣1钱丝线可得工钱白银3毫 5分,每人一天可绣2钱,得工钱7毫。以当时米价折成现代货币也相当可观。所以,此幅“兰桂腾芳金银彩绣”挂屏应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为故里的刺绣博物馆、中药博物馆、科举博物馆传承历史信息,向世人昭示“存心济世讲诚心讲诚信,坚持取信于民”的道理,让更多人了解“兰桂腾芳”这一科举吉庆成语的含义。但,笔者更期盼在文化大发展号召和文创动力鼓动下,使金银彩绣与陈李济养心宁神丸再度结合,开创出专为现代考生旅游服务的文创良品。

猜你喜欢
太祖金线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八月十五月儿明
婆婆纳
花叶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08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中成药(2017年7期)2017-11-22 07:33:56
曹植聪慧
金线莲人工培植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
金线莲分化芽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地龙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