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占坤 李欣新
【摘 要】从高校职业指导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阐述多元化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指导 问题
多元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77-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之间关系日趋紧密。为此,职业指导受到了高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指导角度单一、指导人员单一、指导形式单一、指导环境单一等,导致职业指导在具体实施中效果不明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探索一条实用、高效的职业指导之路。
近年来,多元化职业指导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不少研究者通过中西职业指导理论对比、借鉴,对国内高校教育和用人企业的调查、研究,逐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元化职业指导体系。所谓多元化职业指导体系即是要求高校以多元化的指导视角,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指导资源,设置多元化指导环境,采用多元化指导形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多元化职业指导旨在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和活动的所有环节,贯穿大学生自身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以期兼顾个人特征与社会需求,指导学生自觉、自主、合理的规划职业发展。这种指导体系已被多所高校采纳实施,实践证明该指导体系能够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的需求,实现高效、全面、长远的指导作用。
一、现阶段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从人才需求的角度看,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了解各行业人才供需情况,有效调节人才流向,缓和供需矛盾。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合理认知自我,客观定位职业取向,从而增强大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和稳定性。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计民生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和引领下,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逐步在管理机制、机构设置、教学形式和服务方式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体系。但从实际指导效果来看,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职业指导出发点存在偏颇,忽略本体需求。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211”院校为16%,非“211”本科院校为26%),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未能得到有效的职业指导,就业前对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对职业和自我的合理认知定位,没有做好长远的职业规划。加之学生的职业决策和选择能力不足,信息搜集渠道不畅,对就业形势与市场需求把握不准,往往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二是部分高校迫于就业形势和高就业率的压力,其职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出现偏离。一些高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为追求高就业率,仅从迎合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就业,忽略学生本身的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特征。短期来看,如此职业指导的确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就业;长期来看,学生择业过程并非是从本身条件出发,入职后会出现种种问题,最终导致数据中显示的现象。
(二)职业指导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吸引力。笔者曾以所在学校大学三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高校职业指导的需求及成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2%的调查者选择“职业指导开设是有必要的”,35%选择“通过课程学习取得成效”,42%选择“已忘记课堂所学”。在“你认为那种职业指导方式最有效”的项目中,“课堂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课堂讲授结合互动沟通”、“面对面咨询”、“职业测评”、“专题讲座”、“模拟招聘”分别占32%、19%、27%、29%、25%、19%,在意见栏中多数学生期望各种方式穿插进行。
分析得出,大学生高度认可职业指导的必要性,期望得到相关指导,单纯的课堂教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更希望形式多样、气氛活泼的多样化指导。笔者所在院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已有6年时间,课程体系较为完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指导形式单一,太过注重课堂教导,授课内容单调,授课过程沉闷。指导教师未能采用多元化指导形式,设置多元化指导环境,致使课程缺乏吸引力,最终成为学生取得学分的工具。
(三)职业指导队伍人数不足,业务能力较低。200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职业指导队伍却未能得到相应发展。根据教育部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与国外相比这一要求已经很低,即便如此多数高校未能够配备足额的职业指导人员。目前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人员被编制于招生就业指导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疲于应付行政管理工作,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职业指导的工作中。
2011年上海市向阳生涯管理咨询集团进行的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网络调查显示:在全国参与调查的一百多所高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仅9.1%接受过80课时以上的职业规划师资格培训,18.2%接受过职业测评类培训,27.3%接受过心理咨询师培训,36.4%接受过中级以上的就业指导师资格培训,63.6%依靠自学或研究职业规划与发展类课程。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一个稳定、专业的队伍,且对职业指导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极高。职业指导人员需要对各行业就业形势、学生特点有清醒的认识,需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指导对象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但是,我国职业指导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各系辅导员组成,人员背景复杂,专业化程度较低,且流失率很高。
二、多元化职业指导的具体实施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职业指导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知,传统的职业指导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而多元化职业指导能够更好为高校、企业、学生服务。本文将探讨多元化职业指导在高校中的具体实施。
(一)职业指导内容设置多元化。职业指导是一门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具有指导层面多样、涵盖内容广泛、课程设置复杂的特点。鉴于这种特点,结合在校大学生不同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可从专业角度和成长角度实施多元化职业指导的内容设置。
1.对现有专业进行分类,将专业大致分为开放式专业和对口式专业。所谓开放性专业,即是专业适应性强、就业面宽、发展方向多样的专业,例如: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等。针对这部分专业,职业指导内容设置方面更加注重职业意识、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更加客观认知自我,确立合理职业目标,做好长远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对口式专业,即是指专业性强、就业面狭窄、发展方向较为单一的专业。如铁道交通类、建筑工程类等。对于这部分专业,职业指导在内容设置上更加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信息,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未来所从事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自我,最终顺利就业。
2.大学生自入校至毕业存在一定的成长规律,在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特点,存在不同的职业指导需求。笔者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新生适应阶段、专业学习阶段、职前准备阶段、求职阶段。职业指导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在内容设置上贴近学生的成长规律,做到在关键时间给予关键指导。第一阶段,学生刚刚升入大学,其心理特点是新奇中伴随迷茫,学习和生活目的性不强,从众心理严重。应抓住其新奇的心理特点设置专业介绍、职业启蒙,又针对其职业目标淡薄、从众心理严重等,设置职业测评、生涯规划概述。第二阶段,学生已适应大学生活,视野不断开阔,其心理受到大量社会信息冲击,是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在内容设置上不宜太多,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阶段,学生即将面临就业,虽然已经确立了就业目标,做好生涯规划,但其目标往往过于理想化,且缺乏基本的求职能力。职业指导在内容上应设置择业决策、求职技巧、就业信息搜集处理。第四阶段,学生穿梭于人才市场、招聘会,应对各种面试、笔试。求职中会经历种种挫折,对于未经世事的大学生,其心理会出现诸多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职业指导内容应设置心理辅导、就业政策、就业权益保护。创业教育也适合在此阶段进行,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单独设置。
(二)职业指导形式多元化。职业指导形式单一、指导环境单调、指导过程沉闷,已成为时下高校职业指导的共性问题。指导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指导形式,设置多元化指导环境,使课程丰富多彩、贴近实际,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1.融合多种教学手段,谋求最优教学效果。受到理论研究水平和职业指导资源的限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课堂一对多职业指导形式仍会是职业指导的主要形式。因此,必须深入挖掘各种教学方法,力求指导效果最优。首先,学生学习职业指导课的目的在于运用,而非研究,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淡化理论教学,一些概念性问题点到即可。应多采用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在案例选取方面,其形式可采用视频、动画、图片等较为直观的媒体元素;其内容必须贴近指导对象层次,可采用本校毕业生的案例。其次,为营造更好的课堂气氛,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可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游戏和体验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再次,高校中许多职业指导人员理论有余而经验不足,其指导效果往往难以贴近实战。针对这个问题,可邀请校内有经验的人员参与到授课过程。亦可聘用校外人员开展主题讲座,以增强课程的说服力。例如:校内已成功签约的在校生、已就业的本校毕业生、公司人事培训机构等。
2.创造多元指导环境,身临其境现场指导。在指导环境方面应做到两个突破:一个是突破课堂,进入校园。即将职业指导工作从课堂扩展到学生活动。目前,各高校都会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组织、策划、参与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据笔者了解,其中存在一定问题,如活动主题性不强、学生盲目参加等,如此浪费了学生大量时间精力,较之收获得不偿失。职业指导中心应当与校内学生部门通力合作,明确每个学期学生活动的数量、主题、时间,指导学生结合本人的职业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活动,并提供跟踪指导。同时,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就业创业学生社团、图书馆、就业创业网络平台等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多的校内指导环境。一个是突破校园,进入企业。即将职业指导工作从校内扩展到企业。许多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成绩不错,建立了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就业基地。职业指导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营造校外职业指导环境。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学生三年大学,其中有近一年时间进行实训、实习,这一时期学生处于半职业状态,遇到的职业问题数量多、情况复杂。为避免这一时期的职业指导缺失,可采用职业指导人员定期现场解答、企业人事部门讲座、网络互动、定期提交工作报告等方法,做到全方位、不间断、时效性的职业指导。
(三)职业指导人员的多元化。职业指导人员数量少、背景复杂、实战经验不足、流动性大,是制约职业指导效果提升的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机制、明确身份,积极组建专业、稳定的校内职业指导队伍。二是深入挖掘校外指导人员,做到学校、家庭、企业的无缝对接。
1.组建专业、稳定的校内职业指导队伍。目前,校内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数量稀少,且经常身兼数职,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职业指导工作中,而兼职人员则缺乏职业指导理论素养,指导水平有限,且工作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学校应制定完善的职业指导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奖励机制、评估机制等。明确职业指导人员身份,将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其薪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的考虑范畴。加大力度送校内人员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邀请专业职业指导机构来校讲座,组织员工进行职业指导理论学习,其涵盖对象应包括全体员工,以提升其职业指导意识。
2.紧密联系企业和家庭,组建社会化职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不仅是学校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也不能仅仅由高校承担,需要家庭、企业、政府三方面的积极配合。其一,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常态沟通机制,并形成“学校—家庭档案”,包括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状况、生涯规划等,以供双方参考和互通。其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在岗实习、实训的时间愈来愈长,企业应当参与到职业指导工作中。学校主动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校—家庭档案”,以便企业参考和对学生进行后续指导。同时,企业也应就学生在岗期间的情况与学校实时沟通,形成“学校—企业档案”。其三,近年来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许多中央和地方举措,以帮助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认真细致了解举措细则,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和执行能力,推动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何玲霞.高职院校“多元全程”式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构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3(1)
[2]陈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职业,2013(5)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