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方式和策略的思考

2013-04-29 03:44周婧秋
关键词: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策略

周婧秋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传播主要立足于三个方面:物质文化、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身处各个层面的传播者都要利用时代造就的传播优势,摒除劣势,立稳民族文化之根,真正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1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共同文化圈意识到建立实体机构有意识、主动地占领文化传播阵地的重要性。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等,①均是主动占领文化传播市场的代表案例。中国从2004年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的“孔子学院”更是被评价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因此上到作为宏观群体的国家、社会、机构、学校,下到作为微观个体的教师、汉学家、留学生、移民等,都要积极发挥传播主体的作用,在多层面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中华文化,树立民族形象。着力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两翼的对外文化传播体系。②

一、继续扩大输出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最表层的文化表现,产生的文化认同最微弱,但也是占文化输出比重最大的部分。从“China”一词来源于“瓷器”就可以看出,对中国的印象提留在表层物质文化由来已久。与其说外国人认识了中国文化,不如说他们只是接触了众多的文化符号。但我们也要看到,符号也是文化的象征,是某种抽象意识的具象表现。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扩大物质层面的全球输出,深挖其内在意义,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来传播中华文化。

(一)站稳文化传播基地的脚跟——孔子学院

截至2013年3月18日,中国国家汉办已在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10所孔子学院。③作为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旨在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促进教育和文化交流。因此从硬件设施层面,要尽力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氛围,增加教学建筑设计到课堂内部装饰的中国元素,如红黄黑等中国颜色、中式桌椅、盆景等,使身处异国的学生们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从教学层面,要加大力气开发具有文化气息的教材。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语言,这种过分重视语言习得的目标使得现今的很多教材内容贫乏、语句生硬,缺乏文化元素,如何更自然地融入中国文化知识,由浅至深地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深层文化的兴趣,这是教材编写者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同时在能力测验时可以适当增加文化类考题,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等其他途径关注中国文化。

(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扩大宣传途径

旅游是很好的文化体验形式。当前的中国旅游业存在重视物质利益而轻文化意义的现象,我们必须让旅游业跳出单纯商业消费的误区,近年打造的一些文化演出就是很好的尝试,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西安的《梦回大唐》,峨眉的《圣象峨眉》等,此外阳朔的学做中国菜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反映了外国游客乐意体验有参与过程的活动,这对中国旅游开发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电影《指环王》在全球上映以后,就以其精良的特技制作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大幅拉动了新西兰及欧洲很多国家的旅游。越南也曾有旅行社专门组织网络游戏玩家到访湖北武当山和四川峨眉山亲身体验中国各门派的武术秘技。如此看来,旅游的链条不仅仅局限于旅游本身,书本、电视、电影乃至网络游戏都是宣传旅游、丰富其文化价值内涵的重要途径,各领域的媒体人要努力发掘中国广大地域文化的潜在空间,共同拉动中国旅游的附加价值。

(三)开设体验课程,推广手工艺品

中国的手工艺品有较好的外国市场,但是如何变单边的符号吸收为双向的文化交流,如何在静态的实物增加动态的意义呢?那就是开设体验课程。笔者从四川省博物院了解到,每周二、四、六的下午博物院都会开放一些手工制作区,让参观者体验陶器、瓷器等工艺的制作过程。这不仅复原了各个文化时期的手工生产的动态原貌,增加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还让小朋友也成为了文化的接受体。对于成年的文化接受者,他们更希望能参观甚至参与到中国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去。

目前为了保存一些民间技艺,很多单位和个人都在想办法扩大技艺的传承范围,以四川成都为例,四川省博物院开设了蜀锦培训课,锦里展示了丝织全过程,邛崃的一些小学设置了瓷胎竹编的兴趣课,市区的一些中小学开设了剪纸、中国结编织等第二课堂。因此不论国外还是国内的中国旅游景点、培训机构、学校,都应该有针对性的开设一些手工艺体验课程,将文化推广贯穿在动手的过程中,也为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提升平台,打造品牌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从广义上,既包括电影、音乐、戏剧、文学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各种民俗文化。④艺术文化相对于物质文化更强调其“存在”的过程以及它在文化上的内因,所以是更为深入的传播的中层。艺术文化是对民族共同心理的折射,要想把对外传播提升到这一层,目前主要有内外两个着力方向。

(一)深挖中国元素,打造艺术品牌

美国在众多艺术作品中极力渲染英雄主义和救世主形象,同时也极力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因此有了电影中的拯救者,有了电视中对总统和议会的调侃,也有了音乐中的说唱,有了涂鸦和行为艺术。当前不少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印象还停留在古装的侠客、浪迹的江湖、诗意的水墨以及佝偻的农民身上,因为他们在传媒爆炸的时代,接收到的是诸如《卧虎藏龙》、《英雄》、《功夫熊猫》、《红高粱》等影视讯息,这些内容和题材大大局限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中国形象的僵化。

因此当代艺术家要深挖中国特色,凸显中国元素,比如在音乐方面多采民间之风,唱出民族之音;在舞蹈中,或挖掘民族原生态特色或结合当代社会面貌;在电影中,打破传统题材,讲述精彩的民族故事,描绘百姓的典型生活。同时要注重艺术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民族标志的文化品牌,并且长期地坚持下去,让艺术不再是瞬时的存在,而是永恒的经典。

(二)利用重大事件,搭造国际化平台

艺术文化的对外传播一定要依托一定的平台,例如近几年中国歌手宋祖英、谭晶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李玉刚在悉尼歌剧院分别举行了个人音乐会;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武林大会、国际书画作品拍卖等,都站在世界的平台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博大的艺术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短期集中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当然,这样的盛会是难得的平台,那么在其他时间,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搭建国际化平台。比如春节这个中国民俗特征高度集中的时期,就要带动全球华人同庆新年将中国的习俗教于当地人民,不论国家传媒、家庭、个人都要肩负起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同时,利用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有利形势,加强与各国的文化互访与交流,建立“中国年”,将中国艺术表演和民俗生活呈现给更多世人。

三、立足儒家思想传播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浓缩,甚至能通过民族集体无意识保存和延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中最本质、最具特性的部分,是需要对外传播的内核。2007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让世界各国尤其是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模式,力求探寻其能躲过或者说是最大限度减小冲击的原因。有人重新翻开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中的预言,只有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才能拯救世界。儒家教人优柔沉潜、修身蓄才,不急于有所施为等思想为人们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环境中提供了精神的庇佑。⑤作为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思想价值体系,儒家思想已经于无形中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军事谋略,小到为人处世的礼教态度无不透露着孔子时代的遗风。

但是思想的传播与影响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美国通过迪士尼的卡通来占领全世界儿童的启智思维一样,中国传播儒家思想也可以着力打造一些适合儿童的动画片、儿歌曲目等等,让孩子从小对中国文化传统耳濡目染,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要着力翻译儒家典籍精华,依托孔子学院等媒介向成年学习者介绍儒家观念。最重要的,要继续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力强大的国家必然会吸引其他国家主动了解、学习其文化精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的载体作用,让作为内核的思想文化真正大放异彩。

当然,中华文化还涵盖了诸多内容,在此不能一一列举。在这个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中国自身不能崇洋媚外抛弃自己的特色,务必要稳住文化根基。同时从上到下的各个传播群体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履行自己的职责,真正把自己作为中国文化的名片和符号,通过每个细节来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精神。

注 释:

①焦新平,粟进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40.

②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普世价值背后的舆论战”(09CYW012)阶段性成国中提出的观点.摘自陈勇.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思考[J].云梦学刊.2011,32,(5):145.本文主要按照原文提出的三个文化传播层面,具体分述每个层面的可能有效的传播途径及方式,以求跳出宏观的讨论,进入具体的微观操作层面。

③数据来源于光明网:http://difang.gmw.cn/hb/2013-03/15/content_7016755.htm.

④陈勇.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思考[M].

⑤朱高正,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107.本文主要参考的是《论儒——从<周易>古经论证“儒”的本义》一章,以求发掘更多适合当代社会的儒家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吴兢.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交流、互鉴、合作新平台——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N].人民日报,2012-8-10(01).

〔3〕陈勇.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思考[J].云梦学刊,2011,32(5):145.

〔4〕张江彩.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困境及其启示——以中国题材合拍电影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5):112-115.

〔5〕杨伯峻.论语释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吴德耀.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播与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19-23.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策略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