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澳大利亚文化与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

2013-04-29 02:54赵家红郭彧斌
关键词: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

赵家红 郭彧斌

摘 要: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澳大利亚的文化是英国文化的移植和再创造。在澳大利亚文化形成的不同时期,澳大利亚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着不同的理解。早期移民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并不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他们怀揣英国梦想,以自己具有英国人的身份而骄傲自豪,但随着澳大利亚人逐渐克服文化自卑,他们后来因自己的澳大利亚人身份为荣,从而确立了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这一身份认同的过程是曲折的,也是痛苦的。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分析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过程,试图说明在人的身份认同方面文化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化;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D7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84-02

一、引言

澳大利亚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只有两百年多年的历史。1770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登陆,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殖民地。1788年1月26日,英国首批移民抵澳,这一天后来被定为澳大利亚的国庆日。此后,英国陆续在澳各地建立了一些分散的殖民区。19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各殖民区先后成立自治政府。1900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澳大利亚联邦宪法》,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各殖民区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自治领。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澳大利亚复杂独特的历史造就了澳大利亚与众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时期,澳大利亚有着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不同的理解:1788年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之前,住在这个岛上的居民是土著人,那时没有澳大利亚人;1788年之后,白人逐渐移民到澳大利亚,这一时期转身于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并不完全认为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但澳大利亚人的身份意识慢慢开始形成;二战以后,非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不同民族相继来到这个地方,是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形成时期,也是澳大利亚人获得自信,对自己澳大利亚人身份逐渐认同时期。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在相互矛盾、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文化。一般来说,澳大利亚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788年到1901年是澳大利亚文化的起始阶段,它是澳大利亚社会新纪元的象征;1901年到20世纪60年代是澳大利亚文化的发展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进入了多文化社会阶段。在不同的文化阶段,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并不相同,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试图探寻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过程。

二、不同时期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

(一)起始阶段的澳大利亚人身份—没有澳大利亚人只有英国人

从1788年英国人在澳大利亚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1901年澳联邦成立,很多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们和为了自由幸福与英国作战的美国的先辈们有很大区别。那个时期的澳大利亚人,强调自己来自英国,他们的祖先是央格鲁撒可逊人。他们保持着英国的传统,庆祝英国的节日。他们保守着自己从英国带来的文化。同时,他们忠诚于英国和王室。美国的缔造者放弃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而澳大利亚人却照搬英国的一切。当然,澳大利亚实施的政策也是从他们的宗主国移植过来的。他们有相同的政治体制,同样的信仰,同样的风俗习惯,同样的传统,同样的生活方式等等。因此,在那个阶段,澳大利亚人认为拥有英国人的出身对他们来说,是件荣耀的事情。本阶段的澳大利亚文化只是英国文化的翻版,或可以说成是英国文化的延伸:在澳大利亚,没有澳大利亚人只有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就是英国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早期的移居者大多都是传统的英国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里,他们与外界隔离,倍感孤独和无奈,他们没有归属感,英国便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其次,那时的澳洲大陆是一片贫瘠荒凉、杂草丛生的土地,人们必须依赖他们的宗主国为自己提供食物、衣服和其他日常必需品,换句话说,在早期,没有英国的帮助澳大利亚人就无法生存,因此,虽然他们人在澳洲大陆,心却留在了英国;最后,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人对于成为英国的一员倍感骄傲,而且他们可以得到英国的保护。

(二)发展阶段—澳英纽带的日渐松弛和澳大利亚人身份逐渐确立时期

1901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澳大利亚文化的发展阶段,也叫做澳大利亚“白人文化”阶段。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除了那些英国殖民者,很多欧洲国家的人也移民到澳大利亚。不过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他们都是白种人。当时,白种人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仅英国人就占到百分之七十五,非欧洲人只占到百分之五。尽管澳大利亚人保持种族纯洁性的初衷难以放弃,然而,劳动力缺乏,而来自英国的移民人数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于是,大量的欧洲移民涌入这片土地。当时的政府对非欧洲移民采取拒绝态度,因为他们仍想让这个国家成为白人的乐园。这样做导致了当时非常严重的种族歧视。

白人排斥来自于其他国家的人。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黄祸”。澳大利亚人拒绝接受华人和其他来自亚洲国家的人—黄种人。他们偏执的认为这些人抢走了原本属于澳大利亚人的工作,使澳大利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他们憎恶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总是把他们在澳大利亚赚的钱寄回家,这样无益于澳大利亚社会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华人难以融入澳大利亚社会,因为华人有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虽然那时澳大利亚人想要保持一个纯白人的国家,但那只是一相情愿,澳大利亚人口的构成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英国人、其他的欧洲人和非欧洲人都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但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接受其他文化,保护自己的文化,使不同的文化共存于同一社会。这样,澳大利亚人开始了自己的多元文化阶段。

1901年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文化的发展,澳大利亚人对于自己身份的理解也随之而变化:他们先是把自己看作是英国人,然后是维多利亚人,塔丝玛尼亚人……最后才是澳大利亚人。历史证明,澳大利亚的“白人政策”是愚蠢且不实际的。首先,澳大利亚虽然地广人稀,但并不是所有的英国人都想移居于此。其次,在国际社会,澳大利亚的“白人政策”也受到的强烈反对,特别是来自日本的反对。最后,二战以后,澳大利亚人逐渐意识到,为了发展经济,他们必须承认自己的身份,他们必须自立。澳大利亚不能依靠其他国家。澳大利亚就是澳大利亚,一个不同于其它社会的国家,一个由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融入同一社会的国家。因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开始了它的新纪元 —步入“多元文化”的社会。

(三)“多元文化”阶段—“英国情结”的垂死挣扎和澳大利亚人身份完全确立时期

多年以来,很多澳大利亚人饱受低人一等的心理阴影以及在别的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面前产生的那种自卑的心理折磨,他们认为海外的东西比澳大利亚的好。在澳英关系问题上尤其如此,但是澳大利亚人坦然接受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后,这种看法也逐渐消失。澳大利亚人对英国仍旧是又爱又恨。一方面,他们嘲笑所谓的“古国”势利,鼠目寸光,等级思想严重。另一方面,有很多放弃澳大利亚国籍而定居英国的人,其中包括作家Germaine Greer和Clive James,他们在英国的名气要比在澳大利亚大的多。对于英国他们有两种感情:其一,澳大利亚不可能和英国彻底脱离,因为他们彼此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二,澳大利亚不想依赖英国。

当然,澳大利亚在逐渐克服它的文化自卑感,虽然澳大利亚文化源于英国文化,但是他们已经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他们的主流文化是多元文化主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已经慢慢融入澳大利亚社会,他们虽有着不同的文化,但他们能够接受彼此的文化并保留自己的文化。这就是澳大利亚的文化特点。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喜欢运动,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工作努力,效率很高,注重团队精神,他们更喜欢休闲的生活方式。他们有自己的梦想,沙滩别墅和环游世界。他们风趣幽默,平易近人。他们尽量说澳大利亚英语,希望别人把自己叫澳大利亚人,他们以拥有澳大利亚国籍而自豪。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澳大利亚人的身份是独一无二的,是一目了然的。

平等主义是澳大利亚人身份的一个重要特征。澳大利亚人不接受特权。他们认为公民在社会上是平等的,没有贫富贵贱、地位高低之分。他们强调每一个人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比如政治、经济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1年发生在总理鲍勃·霍克身上的“安全带事件”。①他们反对不平等,反对特权。他们崇拜在这方面给大家树立榜样的电影主人公。因此,在他们眼里,奈德·凯利,一名著名电影里的主人公就成了他们的偶像,因为他抗击特权,为得到属于他的权利而奋斗。实际上,澳大利亚人几乎已经克服了文化自卑感,但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对英国有某种感情。毕竟,澳大利亚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和传统,而这个传统是由英国人带来的,是由他们的子孙继承的。因此,英国对澳大利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三、结论

从上面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塑造人的身份认同方面,文化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这从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就可见一斑。澳大利亚人从最开始拒绝被看作澳大利亚人,到最后强调自己是澳大利亚人这一过程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澳大利亚独特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澳大利亚文化,这一过程也是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的过程。虽然澳大利亚人已经在文化上克服了自卑,但从内心来说,他们不可能切断与英国的关系,虽然这种感觉日渐微弱以至于他们也许感觉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存在于澳大利亚社会和澳大利亚人的心理之中。

注 释:

①澳大利亚法律规定:只要坐上车,就必须系上安全带。而当时总理鲍勃·霍克在车上未系安全带的事件被媒体暴光,后总理鲍勃·霍克在媒体上公开道歉并接受了处罚。

参考文献:

〔1〕Sharp, Ilsa. Culture Shock Australia. KUPERARD, 1994.

〔2〕Jupp, James. The Australian Peopl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McGregor, Craig. The Australian People. Hodder and Stoughton (Australia) Pty Ltd., 1980.

〔4〕Jupp, James. The English in Austra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5〕Bennett, Tony. Culture in Austra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6〕Macintyre, Stuart. 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7〕杜学增.澳大利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澳大利亚人身份认同
一个澳大利亚人的中国春节
为什么澳大利亚人不爱吃辣
为什么澳大利亚人不爱吃辣
An Aussie takes a dive
Australians Enjoy Life 享受生活的澳大利亚人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