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东成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讨论国民党人在中国创建过程中的作用是研究中共创建史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中共创建史的研究中这一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主要是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探讨国民党人在中共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阐释中共创建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国民党人;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创建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74-0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件,在这个创建过程中早期的共产党人无疑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国民党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加速了中共的创建,也才能使中共能够更早地投入到解救民族危机的革命中来。
一、国民党人在辛亥革命中对中共创建的影响
(一)辛亥革命带动了社会环境的变革
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加强了人们的民主共和观念,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社会环境。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没有最基本的民主权利,从而造成民众严重缺乏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普及了民主共和观念。辛亥革命推动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这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1]。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民没有新闻出版和言论的自由,整个社会弥漫研究考据古旧之风,不经世务。
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早期国民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社会封建专制,死气沉沉的社会面貌,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发展,为中共创建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国民党人在辛亥革命中引入了政党政治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君子以结党为耻,皇权更是无法容忍结党现象存在,政党政治缺乏生存的土壤。辛亥革命改变了这一传统的观念。1905年,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小政党,组建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1912年12月的国会选举历时4个月,选举人数达到4000多万人,而参加1909年咨议局选举的人数才170多万人,前后三年,选举人总数翻了24倍,使广大的民众受到了一次民主政治的洗礼[2]。政党政治的出现,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政治意识,提高人民的政治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民众传统的政党概念,帮助人民树立全新的政党观念,为五四时期组建社团和政党高潮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现代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土壤。
(三)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阶级必不可少,但是在封建专制的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无法产生大量的无产阶级群体。中华民国的经济政策致力于经济强国,大力发展民族实业,从而刺激了人们投资办厂的热情,民族资本企业迅速增加。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不足60万,但是到了1919年,已近达到200多万,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创造了条件,也因此为中共创建提供了一支庞大的阶级力量[3]。
(四)辛亥革命后,国民党人探索救国道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和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革命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封建军阀所窃取,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归于失败。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开始了新的救国道路的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国民党阵营发生了分裂。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者探索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探索。旧民主主义探索道路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归于夭折,而新民主主义探索道路却焕发着蓬勃的朝气。通过对这两种革命方式的对比,促使了先进的知识分子抛弃旧民主主义改造,转到新民主主义救国道路上来,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就不断地高涨。
1.以孙中山为首的旧民主主义者的探索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因宋教仁被袁世凯所刺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袁,失败后流亡日本。1917年7月,因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气《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进行护法战争,因受军阀排挤,第一次护法运动归于失败。孙中山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幻想于用民主和法制的方法去实现其救国建国的理想。但是在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的中国,这种方式根本行不通。
2.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探索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提倡文学革命,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全面批判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和封建历史传统。这种态度主要表现为对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否定,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人民带来幸福、民主和自由,根本原因在于旧的观念无法适应新的制度;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造中国群众的精神面貌。激进民主主义的主要进步作用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二、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对中共创建的影响
(一)为中共创建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惊醒了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纷纷走上斗争的前沿。以蔡元培和邵力子为代表的国民党知识分子积极组织和发动广大的爱国青年学生,走向街头宣传政府在外交上的腐败,号召大家奋力救国。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同情并且支持各界爱国行动,号召人们“坚持不懈,再接再厉,唤起国魂。”[4]孙中山积极支持的态度,对国民党人促进五四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中,国民党人通过《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建设》等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6年6月,以邵力子担任主笔的《觉悟》刊载了大量的马列原著和日本学者研究马列思想的文章,并且刊登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5]。具有比较彻底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初步的社会主义倾向。是当时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戴季陶和沈定一合办的《星期评论》汇集了一批早期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刊载了大量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劳动问题的文章。戴季陶本人也在《星期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许多译文和评论,这些评论对增进当时人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如:发表的《马克思传》、翻译并发表的《马克思资本论解说》等,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其对马克思的评价中,他公开宣称马克思是科学和哲学上集大成的思想家、实行家,他称赞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经济学、国际社会运动的创造者。他明确表示自己“赞同唯物史观”,称赞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的不是国家的”,“是一个世界的时代精神”。而在译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戴季陶还针对攻击马克思阶级斗争学说言论的胡适和“工读互助团”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等进行了驳斥,戴季陶的这些驳斥与评论,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至于后来陈独秀发表评论说“戴季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甚笃,而且有过相当的研究”[6]。《星期评论》还邀请了李汉俊并翻译出了中国第一部《共产党宣言》,为我国先进知识分子研究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准确的参考。戴季陶和朱执信等人受孙中山指示创办的理论刊物《建设》,从1919年8月到1920年4月间刊发的文章中约有五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可见其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虽然,国民党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动机是为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来佐证三民主义的正确性,而不是让中国成立一个马克主义类型的政党,但是,在客观上确实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共诞生的步伐。
(二)为中共创建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由于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上的一致性,许多国民党人参与到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或者直接成为了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甚至还有一部分国民党人放弃了三民主义信仰转变为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做出了贡献[7]。先后参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筹建活动的国民党人有:上海方面:戴季陶、沈定一、邵力子、林伯渠;北京方面:江浩、李韶九;武汉方面:刘伯垂、董必武、张国恩;广州方面:谭平山。长沙和济南方面虽然没有国民党人直接参与中共筹建活动,但是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29名团员中就有36人加入过国民党(这些青年团员先后转成中共党员)。济南小组则在筹建前,得助于国民党人、山东省议员王乐平的大力支持[8]。因此,可以说这些国民党人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筹建活动的过程中,均作出了不同的贡献。董必武和陈潭秋则代表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共“一大”,在会议上,董必武向大会汇报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和工作情况,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肯定。邵力子虽然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但是其为“一大”做了许多重要的筹备工作,起草了“一大”文件,参与“一大”代表的联络和总务工作。
三、结论
国民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政治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启迪了禁锢多年的知识分子的思想。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迫使他们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解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辛亥革命又促进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大量涌现和不断壮大,扩大了工人阶级的规模,给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可以说,国民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共的创建准备了有利的社会土壤,使中共能够完成所背负的历史使命有了物质上的保障。一大批信仰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人投入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宣传,参与到中共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中来,并最终使董必武、邵力子等高层国民党人放弃三民主义信仰转到信奉马克思主义,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1980.
〔2〕[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宋健.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4〕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刘永明.国民党人与五四运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王先俊.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理论界,2009(9).
〔8〕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共产主义小组[Z].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