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艳
【摘 要】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开发典型工作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数控编程课程的改革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 数控编程 职
业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
0150-02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一百多年前的英美国家,其理念与传统的学科式教育模式有较大不同,即以职业为导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这一理念在我国职业教育界已得到广泛认可,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过硬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奠定基础。本文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数控编程课程改革实践进行探讨。近两年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数控编程课程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一、根据职业能力分析,明确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和往届毕业生,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数控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主要是数控编程员、工艺员、设备维护、调试员、数控设备销售员等,在对以上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师与行业、企业中的技术专家共同探讨与研究,按照“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并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数控铣/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工的能力要求,共同制定出数控编程课程的课程目标,即包括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使学生通过对数控编程课程的学习,不仅具备过硬的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个人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组织与纪律观念等各方面也有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创新开发典型工作项目
通过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研讨,按照企业相关岗位的需求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和安排,对企业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员的岗位能力、工作过程和员工职业素质进行分析,以实际工作中出现频率高而且较重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参照工作计划、决策实施以及工作成果检测和评价等完整工作环节内容,形成融设备操作技术、维护保养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生产管理技术于一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具有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符合学习规律和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构建还应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量与度,尽量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顺序安排上按照由易到难的四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层次以简单零件为载体,学习数控编程的基本指令和编程方法,训练学生数控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以中等复杂零件为载体,学习工艺编制和数控编程能力,训练学生熟练操作机床及参数修调能力。第三层次以中等复杂或复杂零件为载体,学习工艺及程序优化能力、CAM应用能力、检测能力。第四层次以技能大赛项目为依据,设计包含典型特征的项目载体,以技能竞赛要求为标准,训练学生复杂零件的工艺编制能力和CAM应用能力。
三、以行动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本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思路,采用边教边学、学做合一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的实施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分组教学,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教学过程采用“六步教学法”,即任务分析及资讯提取—决策及计划—新知学习—任务实施—检测—反馈与评价。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也是工作经验的积累。通过对每个典型任务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产品生产的整个流程,强化了自我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既能体验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又能体会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和现场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生动积极的双向学习氛围,并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四、模拟企业工作氛围,创新管理机制
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对实训中心进行生产管理,引入企业生产技术规范、生产管理流程、质量规范和安全规范等,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布置在实训中心内,让学生身临其境,接受职业素质的潜性教育,感受企业经营管理的理念。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设备的操作者和维护者,不仅需要按照真实的生产要求生产出真实的产品,而且要按规范完成对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在生产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为将来的工作实现“零对接”。教师既是授课者,也充当着技术主管和管理者的角色,负责生产组织、技术咨询、过程监控、日常考勤、故障处理、质量控制等工作。其中,设备管理、工具、量具和工件毛坯等管理是实训中心管理的重中之重,应做好出入台账记录,控制好实训中心的生产管理成本。
五、融入职业考核标准,优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标准上,立足岗位需要,融入国家中级数控操作工职业标准,从安全操作、加工质量、维护保养、工作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评。理论考核以期末笔试为主,实践技能考核评价的方式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的内容有综合技能考核和平时实践考核。综合操作技能评分主要根据零件加工质量、动作规范程度、熟练程度和学习报告等方面进行考核。平时实践考核则采用提问、现场操作、讨论陈述等方式多角度考核。考核的主体除教师外,还有学生本身,即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小组互评主要根据工作积极性、团队协作、贡献大小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这种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等作出综合性评价。
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反思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广西清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柳州市江航工贸有限公司等,为数控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数控机床操作工员、数控机床编程员、工程技术员、质量检验员等实训岗位。但如何使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一直以来是推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难点。学校作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实施中的“主办方”,有责任和义务设法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这方面已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学校提供场地、设备、基础设施等,企业提供工作任务、技术标准、管理机制、技术骨干等,共同组建加工实训中心或技术开发中心。企业减少了征地、基本建设和配套设施的投入,而学校可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习,了解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在现场亲自指导实践,教师则以技术员身份进入企业职员角色,共同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工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科研水平。这实现了企业生产和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和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促进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双赢的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模式下数控编程课程改革初步取得成功,不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激发了学生对数控专业的学习热情,近年来学生在技能竞赛和认证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用人单位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也表示了充分肯定。当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逐步解决。今后,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和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逐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要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志雄.冲突论视阈下高职工学结合的社会动因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周新源.浅谈教学层面校企合作制度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4]钱建栋,杨毅红.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瓶颈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32)
【作者简介】丁 艳(1981- ),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控加工。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