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友亮
战争时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它指引着革命者们披荆斩棘,所向无敌,走向胜利;建设时期,红旗是前进者的指路明灯,引领着建设者们焕发激越豪情,发挥聪明才智和冲天干劲,奋发图强建设新中国。毛泽东对红旗在引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会至深,他在多首诗词中由衷地赞美红旗,他对红旗情有独钟。胸怀开天辟地建设一个新社会之壮志豪情的毛泽东,始终坚信“红旗一定能永远地打下去!”
在1930年2月写的《减字木兰·广昌路上》中,毛泽东这样写道:“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江……”展现给读者一幅壮丽磅礴的画面。在漫天的白雪中,红军战士正在雪地里前进,越高山、跨雄关、渡江河,有着不怕困难的“情更迫”的胸襟和情怀。眼前出现的是在隆冬雪中,风华正茂的毛泽东统帅壮怀激烈的十万工农红军将士正热火朝天地紧逼吉安县城。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情更迫”三个字注入了作者的心情以及红军将士的激情,更有动感,更为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本身的豪迈之气和运筹帷幄的军事天才。
又一首,是在1931年春写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其时正值冬春交替,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呈现出一派“万木霜天红烂漫”的盛景;而蒋介石在1930年岁末调集约十万大军,以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我们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发动了第一次大“围剿”。我军在战斗中“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迎来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迎来了“不周山下红旗乱”的伟大胜利,这就是“二十万军重入赣”,“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意志决心——是敢干革命的英雄,在这艰苦的岁月中已看到遥远的胜利曙光。
毛泽东率领红军众将士,在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后,于1935年10月7日亲登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最后一座高峰——六盘山,面对大自然的雄伟壮观、辽阔浩远,凝视远方目之所及郁郁葱葱、静穆悠然的秋天景色,豪情满怀,感慨万千,在《清平乐·六盘山》词中写道:“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多么豪迈的语言,铿锵有力。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精神振奋,在秋天山峰间盘旋向前。即红军将士,总有一天会“缚住苍龙”——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反动集团,夺取最后的胜利。
诗人1936年12月在陕北保安时,书赠著名女作家丁玲一首词牌为“临江仙”的词,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壁上红旗落照,西风漫卷孤城”,“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描写轻松自如,十分吻合丁玲的身份。全词从写实景入手,先写保安的新景观、新气象——红旗飘扬,歌声嘹亮,而后又恰如其分地评价了丁玲的变化,“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是一种最质朴而明快的语言,清新而畅达的笔墨,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女性的形象,这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一个女性形象。
诗人1959年6月25日回到韶山,离别自己心爱的家乡已有32年——多少年的梦想变为现实。重返出生地思绪连绵,感慨万千,追溯以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曾是“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而今却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的五谷丰收的壮观景象。这是一幅色彩非常绚丽的画卷,十分清晰、明快、鲜明,充满了爱憎分明的感情。这首诗生动、凝练地对32年来的斗争和胜利作了高度概括。诗之余韵缕缕不绝于耳,令人百读不厌,勾起无穷的遐想。
1965年5月,诗人写了一首激情洋溢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曾在1926年秋,毛泽东第一次上井冈山,写下了不朽之作《西江月·井冈山》。井冈山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也是工农红军成长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在激战中让人感到从容不迫的风度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而今重返故地,顿觉时光飞逝,已然“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万端感慨,“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这一切,诗人用铿锵有力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崭新成果、人民当家作主那欣欣向荣的山水画面。“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何等的壮志,又是何等的气概!
1966年夏,毛泽东离京南巡。5月15日至6月15日在杭州,途经长沙,并于17日到达韶山滴水洞住了11天,28日赴武汉,7月18日从武汉回到北京。住在滴水洞期间,他写下了《七律·有所思》,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复杂心境:
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
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
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
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诗中所述大意是:神州首都北京正经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如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处理所谓“彭、罗、陆、杨反党集团”;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等等。这里的“踏芳枝”并非指踏青游览,而是表现了毛泽东既置身事外、又在静观事态发展的心境。“一阵风雷惊世界”,指运动的兴起及其反响;“满街红绿走旌旗”,写运动初期所见。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引人遐思。“凭阑静听潇潇雨”一句,化用了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凭阑处潇潇雨歇”的句子。
耐人寻味的是,在滴水洞毛泽东还很少见地给江青写去一封信:“我的朋友的讲话,中央催着要发,我准备同意发下去,他是专讲政变问题的。这个问题,像他这样讲法过去还没有过。他的一些提法,我总感觉不安。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指《毛泽东选集》),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今年4月的杭州会议,我表示了对于朋友们那样提法的不同意见。可是有什么用呢?他到北京5月会议上还是那样讲,报刊上更加讲得很凶,简直吹得神乎其神。这样,我就只好上梁山了。我猜他们的本意,为了打鬼,借助钟馗。我就在20世纪60年代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信中所提“我的朋友的讲话”,是指林彪5月18日在政治局引用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政变事实,要求全党高度警惕,并说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当时毛泽东看了很不舒服。他在信中还说:“这样的运动(指‘文革——作者注)时间不能太长久了,两三年足矣!”但那时毛泽东未曾料到,这场运动竟然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阴谋家利用而做了大量坏事。林彪出逃后,中央把这封信作为批林整风会议文件下发,于是,这封信更显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读毛泽东的诗词,既是对历史的回味,更是对中华儿女为祖国复兴而奉献自己的强有力展现。《毛泽东诗词全集》是中国近百年的壮烈史诗,它是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中心的革命前辈的带领下实现革命理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现实写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缩影。品读毛泽东诗词,对广大读者而言是一种高标准政治思想的熏陶和最完美艺术水准的享受,永读不厌,每读总有新得,耐人品味——是中国古今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责编 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