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故乡情怀

2013-04-29 00:44夏远生
党史文汇 2013年9期
关键词:韶山湖南

夏远生

毛泽东生于湖南。八百里洞庭之南的这块热土,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是他出生成长、求学求知的母土;是他从事建党建团、策动工运农运、从事武装斗争的主要地区;是他开展调查研究和实施决策的重要基地。他在湖南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的领导实践,与湖南人民的血肉联系和深挚情感,贯穿于他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光辉一生,能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充分反映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和丰富多彩的理论建树以及崇高独特的人格精神。

毛泽东的故乡情怀,体现在他在湖南的丰富生活经历和革命实践。他对湖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指导,表现了湖湘文化和乡土风物及世事人情对他的深刻影响。湖南人的个性,湖南人的特质,湖南人的精神,湖南人的人格,既对他的人生追求、思想形成、精神修养、人格塑造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又在他的身心中、言行里、人生旅途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发扬光大。他与湖南,既有先天的因缘,更有后天的关联,割不断,抹不去,生于斯,长于斯,临老还忘不了叶落归根、人老还乡,很想同故乡的山水相伴同眠,有一种隽永绵长、欲说难休的湖南情结。他与湖南的人,他与湖南的事,他与湖南的山水风物和社会文化,感情特别真挚深切,联系特别长久密实,进入其中,他就进入了角色,谈笑风生,意气飞扬,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的政论中,在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生涯中,在他合纵连横、统战团结的交往中,在他兴会无前、隽美难匹的诗词中,都能领略到他那种具有“湖南人精神”、具有“湘魂”“楚风”、具有“不吃辣椒不革命”劲头的领袖风采、人格魅力和感人情怀。

一、深挚高尚的桑梓情怀

1950年春天的一天,在当初青年毛泽东“立志出乡关”走出故乡的乡村小路上,走来了一个瘦高个的年轻人,他牵着马,大步走进了村子。

寂静的韶山冲,顿时热闹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岸英回来了,岸英回来了。”最先看到毛岸英的村民很惊讶:岸英怎么是走着进村来的?知情的人说,他是从银田寺就下了马,步行了20多里山路,走到韶山的。

乡亲们说,到底是毛主席的崽,没架子,好有礼性,竟走了20多里山路进村,有马都不骑。

下马进村,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味。毛岸英这样做,是出发前父亲毛泽东特地交代的,是为了表示对故乡人民的尊敬。

然而,这次故乡之行竟成了28岁的毛岸英和乡亲们的永别,半年后他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个志愿兵”,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毛岸英回乡时,就住在韶山一间简陋的公祠里,睡的是木板拼成的床。他到家乡后,代表父亲问候乡亲们,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状况。

而这时的毛泽东,开国未久,正在首都北京忙于处理纷乱的国事政务。但无论多忙,每每有家乡亲友来信,他总要回上几句话。从1949年到1953年的4年时间里,毛泽东给韶山的亲友就写过25封信。

1949年11月28日,毛泽东给毛泽荣写信:“托毛、李带上皮衣料一件,为弟御寒之用。”

1952年10月2日,毛泽东给毛宇居写信:“毛泽连来信叫苦,母尚未葬,脚又未好,兹寄人民币三百万元(旧币),……另寄二百万元给泽荣(逊五)助其家用。”

但凡有湖南亲友和故旧在来信中诉说生活的艰难,毛泽东就会从自己的稿费里拿出钱补贴他们。在回信的最后,他还不忘写上一笔:“这些钱均是我自己的稿费,请告他们节用。”

1949年8月,毛泽东接到了一封来自长沙的信,写信的是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信里告知毛泽东,母亲向振熙仍旧健在。毛泽东十分高兴。从此以后,照顾杨老太太成了毛泽东主动承担起来的义务。杨老太太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1962年以92岁高龄去世。毛泽东得知后十分悲痛。在信中,他这样说:“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

然而,对如此亲密的“我们两家同是一家”的杨家人,毛泽东有时候却显得“不近人情”。

1949年,杨开智向在京工作的表弟向三立写信,问能否帮他在京安排工作或在长沙有厅长方面的位置。向三立给毛岸英写信转达了杨的愿望。当时杨开智提出这样的要求在他自己看来,也许并不十分过分,他是20年代北京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照顾过毛泽东的三个儿子,自己的女儿杨展21岁就为革命牺牲了。其实建国初有这种思想的人并不少,觉得自己为革命做了贡献,现在革命成功了,应该得到些回报。一些领导干部也希望能给亲友做些弥补,对于这些想法毛泽东十分警觉。

毛泽东的担忧早在进城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过,他一再警告全党,革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切功臣思想和享乐观念都必须禁止。

毛泽东率先实践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针对杨开智提出的问题,10月9日他专门给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王首道写信,用坚决的语气说:“任何无理要求不应允许。”同时他又叮嘱杨开智:“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如今,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陈列了一封特别的近2000字的长信。这是1949年10月毛岸英给表舅向三立的回信,信中认为那种依仗权势、一步登高的思想是要不得的。26岁的毛岸英不无激动地说:“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以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

毛泽东严把“人情”关,不仅不给亲戚的高升开方便之门,就是对于他们的错误也密切关注,及时给予纠正。

唐家坨是毛泽东的外祖家,他童年大部分时光在此度过。解放后,毛泽东也尽量地照顾外祖文家人的生活,还经常接他们到北京小住。

文家的个别人,因赴京看了毛泽东,回去后就摆架子,不大服从政府的管理,在互助合作运动中想搞特殊。毛泽东了解后,在1954年4月29日给湘乡县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写了一封信说:“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

在这封信里,毛泽东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毛泽连,是毛泽东的堂弟。建国初期他也萌生过到北京工作的念头,毛泽东对他说,你还是当农民的好。毛泽连后来果然当了一辈子地道的农民。

韶山和唐家坨的毛泽东的很多亲戚,至今仍旧是普通农民,在山村里过着普通的农家日子。他们的祖父或父亲,虽然是党和国家领袖的亲属,却没有因此获得过什么特殊的利益。

1959年的盛夏十分炎热。这一天韶山招待所松山一号住进了一批客人。第二天一大早,从招待所的门口走出了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他是毛泽东。新中国建立后,他第一次回到家乡。一别故园,已有32年了。

伴着清晨凉爽的山风,毛泽东信步向前走去。几分钟之后,他来到一座坟前,简陋的墓碑上写着他父母的名字。摄影师侯波告诉人们:当时毛主席对着父母的坟鞠了三次躬,嘴里轻轻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他们都没想到毛主席会到这里来,什么准备都没有。一个机灵的警卫员折了些树枝,缠了一下,递给毛泽东。毛泽东把树枝放在父母的坟前,站了一会儿。侯波就在旁边拍照。

后来,毛泽东对陪同的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我下次再回,还得去看他们二位。

在离开的路上,当地的干部问毛泽东要不要把坟修一下,他只是简单地说,不要了,给它添一下土就行了。

这一天,毛泽东来到自己的旧居。他在各个房间走走看看,和随行人员谈谈笑笑,显得很轻松。到了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停在毛泽民的遗像前看了一会儿,说:“我们毛泽民这个像很像。”

在烈士遗像前停留的瞬间,毛泽东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定想起了那些再也看不到的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的近亲中,有六个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妻子杨开慧、大弟弟毛泽民、小弟弟毛泽覃、妹妹毛泽建、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

毛泽东回到韶山,让乡亲们兴奋异常。他们都想见一见这位了不起的老乡。在故乡两天时间里,毛泽东接见了3000多名群众,和大多数人握了手。他自己说过,握手握了几个,不握了不好意思,干脆我下个决心,一直握到底。当他离开韶山时,握手握得手掌都有些红肿了。

毛泽东对当时的韶山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说:“我离开韶山30多年了,这村子附近50多岁的人,他们都认识我,一讲起我也认识他们。我想请一部分人来吃餐饭,谈一谈,你给我列一个名单。”毛继生按他的要求,开了个名单,邀请了当地老地下党员、老赤卫队员、烈士家属等几十人在26日晚上到松山一号吃饭。那天晚上真是热闹,毛泽东频频地向乡亲们举杯敬酒。

当毛泽东端着酒杯走到一位白须飘飘的老人面前时,老人急忙起身,客气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不假思索地答道:“敬老尊贤,应该应该!”这位老人叫毛宇居,是毛泽东的堂兄,曾经当过少年毛泽东的塾师,毛泽东一直把他当作兄长和老师看待。

当晚夜深了,毛泽东的房间里还亮着灯。后来,毛泽东走到房子外面的地坪里,坐了一会儿又回到房间写东西,还不时地在房间内踱来踱去。他回想起1927年考察韶山农民运动时对乡亲们说过的话:三四十年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也不回韶山来了!他缅怀往事,百感交集,夜不能寐,挥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一诗。诗中,他回忆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的斗争历史,“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现实与理想,讴歌了韶山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抒写了湖南人民敢于斗争的冲天气概和旷世豪情。

毛泽东,对于师长、同志、朋友,对于曾经给予过自己知识或影响的人,总是怀着浓厚的感情。他曾经感慨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这颗‘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老师的‘三春晖啊!”

对于韶山私塾老师李漱清,湖南省立高中老师符定一,湖南第一师范老师徐特立、黎锦熙,毛泽东一直对他们尊敬有加。在一封致徐特立的祝寿信里,毛泽东饱含深情地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建立后和毛泽东交往最为密切的早年好友之中,有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同学周世钊。

周世钊早年是新民学会会员,后来一直在长沙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后一度担任母校湖南一师的校长,在湖南是颇有声望的教育家。对于周世钊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毛泽东是很赞许的。

1950年国庆节,毛泽东请王季范、周世钊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安排他们住在北京饭店。王季范说,像我们这种对革命没有什么贡献的人,住这样高级的饭店,实在感到惭愧和不安。周世钊也表示同意。毛泽东却说,你们过去搞了几十年教育工作,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就算是有益的贡献嘛!

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在湖南视察工作,在省委书记周小舟和老同学周世钊等人陪同下,重游湘江河,重游岳麓山,重赏白鹤泉、云麓宫、望湘亭。并和周世钊作诗一首:“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借湖南的江、山、风、雨,呼唤全省、全国农业合作化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抒写了毛泽东一贯重视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情怀。

作为从湖南走出去的一代伟人,毛泽东无疑是爱湖南爱家乡的,但党和国家领袖的特殊地位,又使得他对家乡的爱不能等同于普通人。

1949年的湖南迎来了大批南下的解放军,征粮任务十分繁重。在湖南宁乡,有些纳粮大户发了牢骚。一位湖南籍的革命家写材料给毛泽东,怀疑征粮中有违反政策的行为。毛泽东把材料批给湖南省委后,通过走访调查,证实并没有违反政策的地方。毛泽东把调查结果告诉了反映情况的那位革命家,并且要他今后不要轻易过问家乡的事,以免影响下面开展工作。

毛泽东自己也从来不会越过常规干涉家乡的工作,但有一次他却破例了。1950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准备为毛泽东家乡韶山修一条公路。毛泽东得知后连忙给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写信,要求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并嘱咐说:“是为至要。”

湖南是和平解放的省份,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全省解放大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建国后,毛泽东第一次回湖南,就十分重视统战工作,他叮嘱省委领导说,省委书记要抓统战工作,在湖南尤要摆在首要地位。他带头探望国民党起义将领程潜,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党政军干部作出了示范。

程潜,与毛泽东的渊源深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湖南省省长,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几乎每一次回湖南,都要看望他,对他尊重有加。

1958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汇报工作。听取汇报后,毛泽东邀请省长程潜共进午餐。席间,程潜因为任省长多年,又被补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郑重其事地再次向毛泽东提出辞去省长职务的请求。毛泽东真诚地挽留道:颂公怎么要辞职?是不是以为自己用了两个右派就引咎辞职?不要紧嘛,我也用了右派。要不您可以半年在北京,半年在湖南。夏秋两季来北京住,春冬两季在长沙住。现在大局安定,颂公德高望重,还是您担任省长为宜。盛情难却,程潜只好点头说:好!好!好!我尽力而为。

作为著名的民主人士,程潜担任湖南省长10多年,成为统一战线的一大标志。

毛泽东一生,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乡、为家乡人、为亲友谋过私利,但是,他确实多次说过,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友,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毛泽东在致亲友的信中也说过,我为全社会出一把力,是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的一切穷苦同乡。

几十年过去,毛泽东那种深挚高尚的故乡情怀、桑梓风范,在三湘四水和祖国大地传为佳话。

二、芙蓉朝晖的殷切期盼

1961年,是毛泽东在全党倡导实事求是之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这一年,他几次回故乡湖南搞农村调查。年底在北京,又收到湖南友人赠送的家乡礼物,有带有乡土气息的诗词,还有别具特色的竹制品。这些竹子来自美丽的九嶷山,竹子上独特的斑斑点点,据说是娥皇和女英思念舜帝的泪痕。毛泽东在一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词《七律·答友人》中写道: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湘南的神话传说优美动听,充满诗情画意,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演化成斑竹一枝,红霞万朵。在诗篇中,毛泽东表达了对烈士的怀念。

故乡的美景风物,尽收眼底,洞庭湖,岳阳楼,湘江,橘子洲。鱼米之乡辛勤劳作的农民,在钢花飞溅的工厂里做工的工人,一起聚上心头。

对于故乡的现实和未来,毛泽东充满了赞美和希望。他赋诗祈盼: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诗作最后一句寄寓了诗人对故乡湖南以及整个中国未来的期望,倾诉着一个壮观辽阔新世界的向往和理想。从诗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即使在祝愿湖南人民(也祝愿全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时,用的仍然是形象思维方法,写出了“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这样既富实感、又富气势、色彩绚丽、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诗人、伟人的心脏,与湖南、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脉搏一起跳动,音律强劲,激发共鸣,谱写了新时代的奋斗之歌。

“芙蓉国里尽朝晖”,成为代表湖南的华彩词章,在抒写湖南的文字中引用率居高不下。

湖南自古就有芙蓉国的美称。湖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向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湖南也以人文荟萃、惟楚有材而著称。为国为民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岳麓书院设坛讲学的湖湘学派,都把思想观念和人格精神化入湖光山色之中,源远流长。现代史上,湖南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1949年8月15日,《新湖南报》创刊。30年前五四运动中,毛泽东办过一个《新湖南》,让军阀当局又恨又怕,如今《新湖南报》诞生了,在筹建新中国的繁忙工作中,毛泽东应邀为家乡的党委机关报题写了报头。20世纪60年代定名为《湖南日报》后,他又重新题写报头。

在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湖南全省很快融入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和运动中。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解放。

1951年韶山建立了第一个互助组。李漱清带着韶山乡党支部的嘱托,到北京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很高兴,鼓励老师李漱清说:“当年你老是主张废庙宇、兴学堂的,是个激进派!现在搞合作化,你老也带个头!”

韶山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表现突出。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以上,亩产增加了120公斤,人均增收10元钱。毛泽东给家乡人民写信说:互助合作大有发展,极为高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毛泽东从事领导工作,强调对人民负责。他说过:“既然做了第一书记,对于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就要担起责任。”“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外出视察,常常被群众认出来,造成人们围观、交通拥堵的现象,有一次在长沙,他想游湘江,谁知被市民发现,江边顿时围上来成千上万的群众,他只好作罢,索性与父老乡亲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有关部门担心毛泽东的安全,便作出规定,对他外出加以这样那样的限制。

毛泽东很注意随时随地拉近党政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长沙街头视察时,他不时地指点着省委、市委主要领导对围观上来的群众说:他是你们的省委书记,他是你们的市委书记,有事就找他。

“有事就找他!”毛泽东的这句至理名言,对党政干部来说是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对人民群众来说是关怀备至的照应,指引他们寻找排忧解难的渠道。时过境迁,细细琢磨,这仍然是一个深入浅出的执政理念。

毛泽东针对不少地方党委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对湖南省委领导同志强调说:要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干劲越大,越要关心,生产、生活要兼顾安排。

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在向干部作报告时说: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一点也不能忽视不断地检查和改正我们工作中的缺点。要十分强调坚持领导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斗争的最前线,参加生产,领导生产,遇事与群众商量;防止飘浮和强迫命令。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方针,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进行协作,防止本位主义。坚持密切关心群众生活和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原则,严格批判和纠正铺张浪费的大少爷作风。

张平化从湖北调到湖南担任省委书记时,秘书仇书忱也跟随他来到长沙工作。在长沙的一次活动中,毛泽东见到仇书忱,便认出了他,说:你怎么又到了这里?这里是我的老家呀!接着,毛泽东嘱咐他说:你到了这里,第一要学会吃辣椒,第二要学会讲湖南话,要不你怎么接近群众?

毛泽东很关心湖南地方病防治的问题。湘潭地委书记华国锋曾经向他突出地汇报了洞庭湖区防治血吸虫病等流行疾病的情况。岳阳黄沙街的血吸虫病很严重,死了许多人。除了积极设法治疗晚期病人外,主要是采取许多防御措施。第二种病是草虫病,华国锋还把草虫标本拿给毛泽东看,介绍情况,开始用草药治疗,效果不大,后来改为锑剂,用化学方法杀灭。第三种是钩虫病,宁乡一带较多,患者有脚肿症状,对劳动力损害很大。第四种是疟疾,通过飞蚊传播,危害也很大,俗语说“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湘南一带最严重。毛泽东听着汇报,时而速记,时而插言,并提出3年消灭蚊子行不行。常德地委书记孙云英说洞庭湖区不行,水面太大,有外湖、内湖,蚊子多,3年时间不行。毛泽东说湖区不行,其他地方要求3年基本消灭行不行?大家表示一定要争取达到这个目标。

1965年,为了解决湘中农村严重干旱问题,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省委决定修建韶山灌区工程。1966年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时,正好毛泽东来到湖南,省委领导请他为工程题词,他摇摇头说:要高产才算,灵了再写。

韶山灌区工程建设,目的是要彻底改变灌区7个县农业生产的落后面貌。投产40多年,成为湖南最大的农业水利枢纽,在工程管理、生态环境、灌溉效能、繁荣经济等方面,达到世界同类灌区先进水平,创造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符合了毛泽东当年说的“高产”和“灵”的要求。

水网纵横的水利灌溉系统,在农业大省湖南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湖南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特别是整治洞庭湖,修建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等大型灌溉工程和上万座水库,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成为湖南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

作为农民的儿子,毛泽东对中国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抱有特殊感情和浓厚兴趣。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毛泽东指出,湖南要以农业为基础,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他建议省里要对农业进行产业调整和优化,从单一经济向多种经营转变,由只搞粮食转到棉花、苎麻、油料、林业都要搞。植树造林也不要太单一,可以种植杉树、松树、梓树、樟树、桑树。多种经营要讲12个字: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他的这些思想,在湖南农村工作中得到切实的贯彻。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多次到湖南,根据全国全党的工作重心,对湖南省委的工作给予直接指导,要求贯彻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争取工农业生产的好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求干部不要浮在上面,要多下乡,下去蹲点很重要,是转变作风的关键,不管哪一行业,都要摸清情况,才能有正确的政策;要求加强相互学习,反对夜郎自大,克服固步自封、骄傲自满。湖南省委积极贯彻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几位省委书记都下到基层任职,派华国锋下去兼任湘潭地委书记,万达下去兼任常德地委书记,胡耀邦兼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后,华国锋又兼任湘潭地委第二书记。干部下去了,作风转变了,农业生产就上去了。这使历届湖南省委班子树立了比较深入扎实的良好工作作风。毛泽东在湖南提出的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在湖南农村工作和农业生产中得到切实的贯彻。湖南大力发展农业,抓紧粮食生产,注重科学种田,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稻谷、苎麻、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猪牛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三位。重视“三农”问题,加强“三农”工作,促进“三农”发展,成为历届湖南省委的共识。

湖南工农业生产的高产丰收景象,符合毛泽东当年的心愿和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在恢复土钢、土铁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钢铁工业,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但直到1957年,全省产钢仅0.71万吨,铁9.2万吨,数量太少,质量也不高。毛泽东接见湖南省领导时强调:“搞工业,没有重工业怎么行!湖南要自己办点钢铁,不能光靠中央调拨。”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湖南加快了筹建钢铁厂的步伐,拉开了涟源钢铁厂建设的序幕。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要注意发展地方。为什么我们不能一个省有一个钢铁厂、两个钢铁厂。各个部应该有60%的力量去帮助各省搞钢铁厂。你们要把你们的眼光,注意到六亿人民。”

毛泽东多次回到家乡,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为“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而咏而歌。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以重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从1958年起湖南相继开工兴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工业项目,其中包括湘潭钢铁厂、涟源钢铁厂等大型钢铁企业。为湖南现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初步构成了湖南工业体系。毛泽东视察湖南时高兴地说:“有了这样多的工厂,有了工业基础,以后就好办了!”

毛泽东在湖南大力倡导社队企业这个新生事物。“文革”后期,湖南部分地方出现对社队企业又喜又嫌又怕的现象,搞社队企业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1974年12月,湖南省委的一个报告推广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经验。毛泽东作了批示,赞成大力发展社队企业。他还在湖南省常德县蔡家岗发展乡村企业的内参材料上批示:“光辉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

1970年4月11日晚上和4月13日,毛泽东在长沙两次与湖南省党政军负责人黎原、华国锋、卜占亚谈话,主要谈了国际形势、备战备荒、三线建设和内地建设,郑重询问湖南能不能10年建成工业省。当时毛泽东特别关注三线建设和内地建设,把湖南由农业省建成工业省是他思考已久的事情,多次提出来同湖南党政军负责人商量。9月11日,毛泽东的专列到达长沙大托铺,在专列上,与华国锋、卜占亚、杨大易谈话,第三次提出:你们湖南什么时候可以建成工业省?华国锋向毛泽东汇报了正在建设中的湘黔铁路、枝柳铁路湖南段和凤滩水电站、资江氮肥厂、省维尼纶厂等大型项目的情况,表示湖南一定抓紧工业基础建设,落实主席建成工业省的指示。

湖南省委积极落实这一重要指示,不仅迅速研究制订了“鼓足干劲,争取十年建成工业省”的计划,而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工业省的建设,特别是1976年以后,组织进行了电力、煤炭、钢铁、农机、化肥生产建设5个“大会战”。经过不懈努力,农业基础有了较大加强,工业落后状况有了一定改变。

三、叶落归根的故乡情结

1974年10月15日的清晨,长沙的天气已经有点凉了。毛泽东回湖南休养已经两天了。按生活惯例,毛泽东一般通宵工作,上午休息。可是这天一大早,他却踱出卧房,径直朝省委九所六号楼前的空坪走去。服务员和紧跟上来的秘书问毛泽东去哪儿?他脱口说:“到橘子洲头看看。”

毛泽东突然要去橘子洲,工作人员一阵忙,都不知道老人家大清早去橘子洲干什么。轿车驶过清水塘、小吴门、老火车站、五一广场。这是毛泽东早年熟悉不过的地方。他特意选择了这条路线,重游旧地,感受渐渐远去的风华正茂的年代。轿车驶上湘江大桥。服务员告诉毛泽东,湘江大桥只用一年就建好了。

就在前一年,省委领导把新建的湘江大桥照片拿给毛泽东看,说有多宽多大时,他却说:什么湘江大桥,应该叫湘江小桥才对。

今天,亲眼看见北去的湘江上横跨两岸的湘江大桥,毛泽东没有再说它小。

轿车在橘子洲水陆寺遗址停下来。橘林笼罩着薄雾,冷冷的江涛拍打着江岸沙滩,低厚的云层涂抹得江天一色,空气中飘浮着袭人的凉意。

毛泽东很想下车走走,但是天气很凉,工作人员极力劝阻,他也就没再坚持。透过车窗,他看到了熟悉的湘江水和橘子洲,远处是若隐若现的岳麓山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50年前,30岁出头的毛泽东,独立寒秋,望湘江北去,踏橘子洲头,挥洒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革命激情,豪迈万分!而今,81岁高龄的毛泽东,坐在车中,意会当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历史,百感交集。许久,他说了一声:回吧!

在长沙休养期间,毛泽东想看看湘剧、花鼓戏和京剧的传统剧目。可是这些剧目在“文革”中已经销声匿迹多年了。省委一声令下,马上组织剧团和演员重排,把传统戏曲《刘海砍樵》《讨学钱》《苏三起解》《哭碑林》,通过电视转播,放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又看。

邻近省区偶尔收到了这种当时被称为“封资修”的节目,有些吃惊,湖南省委只好搪塞,说是传统戏曲,古为中用。其实,对于文艺政策,毛泽东确实一直在考虑进行调整。

趁着这个机会,湖南省委特意给毛泽东安排放映了湘剧故事片《园丁之歌》。在这之前,《园丁之歌》曾遭到江青指使的国务院文化组的批判。

放映厅里,毛泽东看得很认真,看到精彩的地方,还鼓起掌来。一旁的服务员很吃惊,对毛泽东说这是部受批判的片子。他大为不解,追问道:“受批判?”“错在哪里呀?”服务人员也讲不出到底哪儿有毒,他便问其他工作人员:“为什么批判?你们讲讲看,有什么问题?”人们都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错在哪里,实际上反映了湖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园丁之歌》受到无理批判的共同看法。不仅在湖南,就是在全国,当《园丁之歌》作为“毒草影片”在内部放映供批判之用时,许多观众也不知道这部影片究竟错在哪里。

毛泽东微微一笑说:“我看是出好戏。”说完,他继续观看,也继续微笑,继续拍巴掌。他一直把《园丁之歌》看完,再未说一句话。

毛泽东对于《园丁之歌》“我看是出好戏”的评价,使湖南省委和省委领导同志喜出望外。上至主持省委工作的第二书记张平化,下至湖南湘剧团的编剧和演员,无不感到欢欣鼓舞。毛泽东称赞《园丁之歌》是出好戏的事,在全国文艺界悄然传开,此戏虽然没有正式开禁,但批判之风已慢慢成了强弩之末。而且,这件事开了1975年党的文艺政策调整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湖南的电视转播工作,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并说,希望把彩色电视发展起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电视。湖南也可以搞个电视台嘛!湖南省委按照毛泽东的指示,争取到了国务院的支持,搞起湖南电视台和潇湘电影制片厂,还恢复了湘潭大学。

长沙的冬天来了。毛泽东还是忘不了他一辈子的爱好,游泳。不能够再到湘江中劈波斩浪,他便要求去省游泳馆游泳。

原湖南省体委主任张德隆回忆说:当时游泳馆没有加温设备,青年人冬天游泳都打哆嗦。毛主席却在11月至12月,先后5次到省游泳馆游泳。他在池里自己上下梯子,不用人扶,游泳时一会仰游,一会侧泳,一会又踩踩水,兴致很高。他邀北京来的老中医赵炳南下水一游,赵医生连连说怕水,毛泽东激励他,说只有水怕人,没有人怕水。在游泳馆游了几次,他说不过瘾,提出要到湘江中去游泳。当然,省里是不会同意的。

1974年12月26日,毛泽东81岁生日。建国后,毛泽东先后50次回湖南,其中有几次遇上他的生日,但他从来不主张也不接受别人给他做寿。所以,81岁生日时,他仍然没有过生日的概念。但是,远道而来汇报工作的周恩来,和湖南省委工作人员,悄悄地为毛泽东安排了一个生日庆祝项目。省委九所六号楼会客厅,一大早就摆上了毛泽东喜爱的腊梅和白茶花,湘潭的灯芯糕和交切糖。

这一天,毛泽东踱出卧室,走到会客厅,看到桌上摆上了自己喜爱的腊梅和白茶花,会心地一笑。工作人员请他品尝了家乡的点心、食品,他拈起一根灯芯糕送到嘴里,吃了一筷子长寿面,呡了一口芙蓉酒,然后指着酒瓶,要大家喝完,说不要浪费了。

毛泽东不爱喝酒,但对于故乡的酒,他没有拒绝。品尝了长沙酒厂出品的白酒后,毛泽东给取了个名字“白沙液”,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一天,周恩来特地掏钱请湖南省委的同志们一道吃晚饭,并抱病喝了白沙液酒,举杯祝愿毛泽东健康长寿。

生日之夜,毛泽东请周恩来到住处长谈。两人谈了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全国人大的人事安排,对党中央领导成员的情况作了比较分析,商量了党和国家的前途问题和领导体制。

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关于学习理论、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意见。这些意见后来被邓小平概括为三项指示,成为1975年国民经济全面整顿的指导方针。

有关四届全国人大和中央全会的重要事宜就是毛泽东、周恩来在这次谈话中最后敲定的。当时在场旁听的只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汪东兴一人。深知这次谈话重要性的汪东兴后来认定:毛泽东在长沙的重大决策是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关键。

1975年1月13日,四届全国人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周恩来带病宣读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赢得会场内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2月2日,周恩来病重住院,病情一天天恶化。毛泽东得知后,马上要秘书打电话到北京,询问总理的病情。他念念有词地默诵着一首古诗:“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2月3日,再有8天就要过春节了。大家都盼望能和毛泽东共度佳节。但是,2月3日这一天,毛泽东突然提出要走,他说:我在这里住了100多天,客散主人安,让大家过个好年!我走啦!九所的工作人员都哭了,赶紧弄了一些家乡的新鲜蔬菜送给他,请求他老人家再回家乡来住。毛泽东缓缓地说,今年冬天再回来吧!

离开湖南后,毛泽东还特意让秘书打来电话,向湖南的同志们问好,感谢照顾他养病的工作人员。但是,冬去春来,九所的橘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毛泽东再也没有回来。

韶山,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诞生地,正以其丰厚感人的红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世人的瞩目,年游客量与日俱增,达到七八百万人次。人们来到韶山“洗脑”“洗心”“励志”“提神”,追思伟人,感受崇高,洗涤心智,激励奋斗。毛泽东的名字,毛泽东的精神,毛泽东的情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大文化符号,仍然发挥着其强劲而深刻的陶冶教化功用。

(责编 曲星)

猜你喜欢
韶山湖南
毛春山:让韶山村人过上更美好生活
满江红·七月半到韶山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中国共产党在湖南境内有几次重大转兵?
湖南最早的农工会组织在哪里成立?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沁园春·韶山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