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义近字辨析(十九)

2013-04-29 00:19嘉行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春城滇池蓝藻

嘉行

珍珠不论“棵”

——谈“棵” 与“颗”

“棵”与“颗”作量词也有误用的情况,如下例:

①这颗古树是栾树,树龄约一百多岁。(《京华时报》2007.07.30)

②像一颗疯狂生长的畸形大树。(《江南时报》2007.07.25)

③像一棵棵细小的珍珠钻入地上堆积的尘土中去。(《市场报》2005.06.14)

④一棵棵团圆椰子格外引人注目。(《华南新闻》2004.06.28)

例①②計量的是植物,应当用“棵”,例③计量的是珍珠,是颗粒状的东西,应当用“颗”,例④计量的不是椰子树,而是圆圆的椰子果实,应当用“颗”。

“棵”与“颗”都可以用作名量词,但用于计量的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棵”本义指断木,后主要借用作量词,用于计量带有枝干的植物,是植物的专用量词,如:一棵树、几棵草、三棵白菜、一棵向日葵。“颗”是形声兼会意字,从页(人头部象形)果声兼义,《说文》释为“小头也”,引申泛指小而圆的东西,作量词也多指较小而圆的球状或颗粒状事物,具体可用于三类事物:①指球状的东西,如:一颗珍珠、一颗心脏、两颗豆子、两颗人造卫星。②指小的粒状东西,如:一颗印章、几颗钉子、几颗星星。③枪弹、炮弹,如:五颗子弹、一颗地雷、两颗原子弹。汉语量词具有区别事物性质的功能,如果珍珠用“棵”的话,恐怕将来珍珠还会长成一棵树呢!

“黏土”不粘

——谈“粘(nián)”与“黏(nián)”

2007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A3版有一篇报道新华社关于“蓝藻暴发”的报道,遭滇池管理局反驳的文章,题头部分刊发了《春城晚报》拍摄的一张照片,下面附有一段说明文字:“6月25日,《春城晚报》拍到的滇池蓝藻。据拍摄者介绍,当时他们在滇池岸边看到的蓝藻像绿油漆一样粘稠,而且带有腥臭。”这段文字中用的“粘稠”实为“黏稠”之误。类似的错误还见于《财经》2007年第13期《黑砖窑生态》:“从山头挖粘土烧砖”“晋南地处黄土高原,粘土随处可寻”。从《百度网》搜索看“粘稠”的使用频率为267万,“黏稠”的使用频率是76.5万;《光明网检索》“粘稠”的使用频率为33篇,“黏稠”的使用频率是2篇。可见现在多数文章使用的是“粘稠”而非“黏稠”。然而,多数并不意味着正确!

“黏”在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曾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粘”读zhān,除作姓氏外,“粘”不再读作nián,同时在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了“黏”为规范字。自此之后,表示事物的粘连性质,只能用“黏”而不能用“粘”。可见,“黏稠”不能写作“粘稠”,“黏土”也不能写作“粘土”。语用中存在的上述现象,说明人们对国家有关“粘”这个字读音的认定和它的功用缺乏了解,也说明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媒体没有认真执行。

猜你喜欢
春城滇池蓝藻
China marca hitos ante el cambio climático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针对八月高温蓝藻爆发的有效处理方案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用新批评解读卞之琳的《春城》
可怕的蓝藻
浅析《春城地铁报》的发展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