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

2013-04-29 00:44:03武梅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义语法

武梅琳

内容摘要:语言是由词语这种符号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需要符合一定的组合规则,但在言语表达中,为了表意明确,求得生动别致的表达效果,会有意超越常规组合,形成超常搭配。超常搭配在艺术语体中运用十分普遍,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大量运用了超常搭配这种言语变异手段,使表达声情并茂,气韵横生。为了更好地了解超常搭配在毛泽东诗词中的运用,可以从语法、语义两方面对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进行分析,并探求其产生的独特语用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超常搭配 语法 语义 语用价值

一.引言

词语在组合搭配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标准和语义标准,也就是常规或规范,如若随意搭配,就会使人们无法理解。但有时,出于特殊表达效果的需要,往往会有意构织一些表面上不合常规的搭配关系,引发受话人去思索联想,从而领悟话语的蕴含和美感,这样不仅不违背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还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应,这就是超常搭配。“超常搭配主要运用于艺术语体……是艺术语体的语言特征之一”。诗词属于艺术语体中的韵文体,具有更强的审美性,因此诗词中超常搭配的运用多于其他语体。而毛泽东作为现当代伟大的诗人和语言大师,其在诗词中大量运用了超常搭配这种言语变异手段,从而使词语形象生动,质朴精炼,使诗词感情充沛,典雅而富有神韵。毛泽东诗词是现代汉语艺术形式的典范作品,全面地考察毛泽东诗词中超常搭配的运用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书面语中超常搭配的基本面貌,帮助我们划清语言规范同语言艺术之间的界限,这对词汇学、修辞学、语言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二.语法上的超常搭配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一方面在句子中要符合句法成分的组合规则,另一方面,词语组合要受到各自语法功能的制约。毛泽东在诗词中为了表现深刻丰富的情感,突出独特细腻的体验,往往超越句法成分组合规则,运用语序倒装的手段,超越语法功能的制约,运用词类活用的手段。

2.1语序倒装

“词语在句子里的组合顺序叫做语序,又叫‘词序。语序是汉语的重要表达手段。语序不同,表达内容也不同”。有时为了加强语势、协调平仄或错综句法等目的而改变词语的先后位置叫做语用性移位,也就是倒装。

(1)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般情况下,状语在前,谓语在后。结合该诗内容此句应为“粤海饮茶未能忘,渝州索句叶正黄”。谓语前置意在突出作者与柳亚子先生“饮茶”、“索句”这两次交往的深刻记忆,表达出作者对柳亚子的重视和无限关怀的感情。

(2)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谓语主要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一般放在主语后面。“一唱雄鸡”为雄鸡一唱的倒装,李贺《致酒行》:“雄鸡一声天下白。”作者借用其诗句并稍加改动,意境大有不同,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2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却是对语法规范的颠覆。在语言运用中,为了使用词形象鲜明,简练紧凑,富于变化和创新,往往对词语进行一种临时的变通使用,“使A类词临时借用作B类词”,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极大丰富了超常搭配句式的内容。

(1)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西江月·井冈山》)

“森严”原为形容词,但这里活用为动词,并且是使动用法,即“使……森严起来”,这一用法生动体现了毛泽东重视防备敌人的军事理论,读起来铿锵有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菩萨蛮·大柏地》)

“洞”是打洞,在墙壁上打了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描写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

三.语义上的超常搭配

词与词的组合搭配不但要符合语法要求,还要受到语义内容和逻辑规律的制约。超常搭配内部词与词的深层语义关系往往突破常规,分布在不同的句法结构中。在毛泽东诗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语义上的超常搭配。

3.1“人”的语义特征与“物”语义特征的组合。

这种组合常用于表示人的心理或生理感觉的词来形容无生命物体的性质、状态或某种行为。使读者对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将人格、心理、动作、思想赋予物,借物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把人当作物来描述,以此来表现自己情感。

(1)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努力”意为把力量尽力使出来。本是描写人的品质特性,这里用来形容枯木朽株,指枯木朽株都在帮助红军,阻止敌人逃跑。表现了红军作战胜利的博大恢弘气势和作者豪放浪漫的情怀。

(2)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二首·送瘟神》)

在这两句诗中,“随心”、“着意”两个词本是人的心理状态,这里用来修饰红雨、青山。着意凸显作者看到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后产生的无限喜悦之情。

3.2抽象语义特征与具体的语义特征巧妙结合。

这种结合利用两种事物的相关性,用表示具体概念的词修饰抽象事物,使抽象事物真实可感,增加了语义的丰满度和审美张力。

(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沁园春·长沙》)

“岁月”是时间概念,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用“稠”来形容,顿时令诗句生动形象起来,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往昔不平常的斗争生活多么地丰富。

(2)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

“心潮”是心理活动,指内心的思潮,是“无形”的,这里用“有形”的“高”来修饰,把“有形”和“无形”融合在一起,表现作者与反革命到底的昂扬斗志。

3.3不同感官词语语义特征的相互渗透。

这种渗透利用联想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互换,使各种官能互相沟通,不分界限,使读者产生类似的心理、生理体验。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从视觉看到金沙水拍高耸如云的悬崖,使人产生暖的感觉,又看到的大渡桥横,铁索裸露,转到感觉的寒,这是通感。突出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时的英勇无敌。

(2)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念奴娇·昆仑》)

因为飞雪之大,所以感觉整个天空冷透了,从视觉的飞雪转向感觉寒冷,运用通感描绘出了高寒积雪的昆仑山,唤起了读者的联想想象。

四.超常搭配的独特语用价值

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具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如若换成正常搭配或者只一味堆砌形成搭配不当就不能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无法增强言语表达效果。

4.1运用超常搭配能够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决定了言语表达者应该采用什么样言语表达形式。毛泽东的诗词总是格高意远,独创新境,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其中超常搭配的运用能够紧扣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出崇高的革命情怀。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用“从容”描写“劲松”是超常搭配,作者紧扣诗文主旨,表面描写高山上劲松对于外界的干扰从容镇定,毫不动摇,实际上深刻地表达出革命者对外来势力的蔑视的大无畏精神。倘若将“从容”换为“不动”、“挺立”等词,成为正常搭配,就会使思想内容表达不清,不能突出主题。

4.2运用超常搭配能够增强言语表达效果。

言语表达效果,当然是由一定的言语形式造成的。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往往使言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连用七个单音节名词组合而成的联合词组,是超常搭配。太阳光谱的几种基本颜色令人感受到一条光彩绚丽的长虹横跨长空。这与生拼硬凑的搭配不当不同,作者并非玩弄语言技巧,而是巧妙抓住彩虹的特点进行发挥。

4.3超常搭配适应了诗律的需要,达到了言简意赅的目的。

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都以很少的容量凝聚了丰富的意义,并且很好的维护了诗词的平仄。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春·雪》)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仅八个字就为我们勾勒出打好“北国风光”:群山的一个个山峰绵延起伏,像银蛇在舞动,秦晋高原上白雪皑皑的丘陵,像一只只白象在奔跑。

(2)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为营步步”原作“步步为营”,为了适应诗词的平仄需要,将其倒装。

五.结语

5.1从语法的角度看: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主要语序倒装和词类活用两种手段来实现。在句子中违背句法成分的组合规则就形成了语序倒装,违背了词语语法功能的制约就形成了词类活用。

5.2从语义角度看:毛泽东诗词中的超常搭配所形成的深层语义关系可以大致概括为“人”的语义特征与“物”的语义特征的组合;抽象与具体语义特征的巧妙结合;不同感官词语语义特征的相互渗透。

5.3从语值角度看:超常搭配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在毛泽东诗词中,主要体现为更好的表达思想内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适应诗律需要,达到了言简意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广义.《超常搭配》[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2]荆贵生.《古代汉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汪国胜.《现代汉语》[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周振甫.《毛泽东诗词欣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语义语法
好懂、好记、好用的语法来了——《讲道理的语法》
语言与语义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
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2011-01-29 0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