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4月7日,曾有人在新浪微博上称“天上突然出现了地震云,有种不祥的征兆,预计三至六天在重庆西南方向有地震发生”,并配发了一张当时所拍的地震云图片。无独有偶,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前3天,安徽合肥、甘肃天水和山东临沂等地也均有人声称看到地震云。这传说中的地震云是何方神圣?它真的是“地震使者”,能够预报地震吗?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键田忠三郎,他在1948年日本福井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条状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是一条狭长的云带,类似所谓的“飞机云”;或是辐射状的“扇骨云”;或是一条一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地震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颜色各种各样,不尽相同,但往往奇异可怖。
关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热量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些气流就于高空形成“地震云”,带状云的头端指向或辐射状云的辐射点所在方位即地震发生处。
电磁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会使电磁场出现相应的局部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压磁效应”。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故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等离子体)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地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早期核物理学家曾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将纯净的饱和蒸气充入容器中,然后使其绝热膨胀,气体温度便会降低,从而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若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蒸气便会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这一现象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形成了所谓的“地震云”。
氧气顺磁性说。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氧气属于顺磁性物质。因此空气中的氧气经过磁场时,在某个距离会被吸引过去,风潮聚会产生雾气,如同线条或带状的云。
地震前会观测到气象异常的说法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地震成因说。亚里斯多德认为,地震的成因和风有直接的关联,从而使地震与气象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地震是由地壳破裂所造成的,并非受气象影响,故“地震云”的说法并无严谨的科学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更直接表示,地质现象虽能影响天气,但却必须历时百万年,且是在地震发生后,而非发生前,认为那些形状的云的出现与地震没有特殊联系。因为地震在地球上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所以任何现象出现后的两周之内都可能会有地震发生,并不能确定其就是地震前兆。
而对于利用卫星云图观测地震云预报地震的做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认为:“地震是固态地理的现象,现在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事后分析之外,还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因此“地震云”几乎完全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既不是气象学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学术名词。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它只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间想象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