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论坛”成为“谈论”

2013-04-29 00:44苏海峰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笔者交流活动

苏海峰

当下,我们的论坛有点泛滥化,“泛”指数量之多,“滥”指粗制滥造。大到全国性小到县市范围甚至学校一级,参加论坛活动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然而在近些年越来越多地接触论坛后,感觉其变了。

一次笔者参加了上海某教育部门承办的全国“创建××建设基地”的高级论坛活动。论坛开了五天,主要采用嘉宾作报告与演讲的形式(所邀嘉宾大都是高校教授与小有名气的教育专家)。笔者听了三天共九场,感觉味同嚼蜡。嘉宾的发言,除了其中的几场确实比较精彩外,大都没有什么新意与现实意义。最“难忘”的场景是第二天下午,一個老先生摇摇晃晃走上主席台,作了题为“校本教研的五大原则”的主题报告,只讲了五分钟。然后是受聘仪式,观众鼓掌。还有一次是笔者所在地一个小学承办的教学研讨活动,其中有项议程是承办学校举行涉及“有效教学”的主题论坛活动,听起来不错,笔者便前往去旁听。结果是只听了三分钟便后悔莫及了,原因是所谓的主题论坛,说到底是将一篇论文让七八位教师念一遍。这样的论坛没有新意,没有生成,更没有互动,整个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死气沉沉。与会教师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鼓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不少组织机构将论坛活动作为教育发展大讨论的一个平台,其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论坛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类似上述的论坛,只能被我们的教师“谈论”甚至唾弃。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无法左右“教商联姻”式论坛的存在,但我们不能做风中的杨柳,被眼前的论坛风左右自己的行动,竟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那么,开一场成功的论坛应注意哪些呢?

一要想清楚论“什么”。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论坛的主题。主题选择一定要“细、小、真、实”,不要一上来就是“有效教学“之类的主题,这等于没主题,太虚了。要小题大论,针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微观层面的剖析与研讨。如我校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教育的研究”安排了近10个“怎么办”系列论坛活动,其主题是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关的“个人卫生”、“伙伴交往”、“课外阅读”、“安全自护”等细微话题。

二要想清楚“为什么”论。“为什么”论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论坛的意义。这个意义体现在是否有利于预设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利于教师的智慧碰撞,是否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倘若我们不搞清楚“为什么”论的问题,仅仅把论坛视作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方式之一,依葫芦画瓢为论坛而论坛,那么它的价值也就几乎为零了。这样的论坛只会加重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多了、烦了也就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三要想清楚“怎么”论。“怎么”论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论坛的模式。我们见得比较多的是网络式和会议式,网络式一般由民间自行发起,会议式一般由行政部门组织。相比较而言,会议式论坛的前景更为广阔些,但组织难度也更高一些。会议式论坛最忌讳一成不变的大会交流模式:主持人客串点评,3至5名教师集中交流。因为类似的方式过于频繁,教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倘若交流对象选择不恰当,如主题是“教学有效性”的论坛,结果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教师未作交流,倒是让教学质量一般的教师作经验介绍,这样的安排令人啼笑皆非。总的来说,“怎么论”是项细活,需要论坛组织者拿出足够的智慧,创新论坛模式,让论坛更有成效。

猜你喜欢
笔者交流活动
“六小”活动
如此交流,太暖!
“活动随手拍”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老师,别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