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教师希望幼儿站在鼠小弟的立场上思考借或不借,而涛涛却站在了小鸭的立场上质疑:小背心这么小,小鸭穿不下,它会提出借背心这样的要求吗?面对幼儿的提问,教师选择了回避。正因为这样,涛涛继续对故事情节提出质疑:猴子跑到地上来干吗,海狮为什么能上岸……涛涛的多次质疑虽然没有得到教师的正面回应,却引起了同伴的注意。以致幼儿“集体溜号”了。
(江西抚州 吴丹)
所谓“溜号”是其原有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冲突的反映。正因为涛涛联系前后画面、调动生活经验,发现“鼠小弟小、小鸭大”的矛盾,才会问“小鸭穿得下吗”。大班幼儿确实已有清晰的大小概念,这是合情合理的发问,我觉得应给予肯定:“你已经把鼠小弟与小鸭作了大小比较,真棒!小动物们还没想到呢,只觉得背心好看就想借来穿呢!猜猜,鼠小弟会借吗?”关于“猴子”这部分,也可以顺着涛涛的思路回应:“是啊,是什么把猴子吸引到了地上呢?原来是鼠小弟漂亮的红背心啊!”如果猴子的问题解决好了,海狮的问题也许幼儿自己就解决了。只要我们以幼儿的经验来看画面,就能理解幼儿,并给以充分的回应。
(江苏太仓 陆永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