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保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不仅来自课堂,还来自现实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这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那么,如何架设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学好数学呢?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识,让学生感悟数学就在生身边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平时看的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从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时,教师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取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自己身边。这样,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了,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根据小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和对周围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地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
二、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自新生入学到现在,我几乎每节数学课都在联系生活,以此来促使学生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找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如学10以内的数的认识,“认识5以内的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去观察教室,找出能用5以内数表示的事物,学生找到:前面有一块黑板,有一位教师,一个教室里有一班人,前后共有两块黑板,一行有四个人,窗台上有五个杯子等。我再让学生找家中的数学,学生找到:我家有五口人,两个男的,三个女的,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桌子上有四个菜,一人一双筷子、一个碗等。通过找生活中的数学,学生理解了数,体会了数的含义,从而养成了在生活中找数学的习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程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境,在讲台上摆了许多玩具,并标出相应的价钱。利用这个场景,我向学生:如果你想买玩具,你想买哪两样玩具?买这两件玩具要付多少钱呢?一提到他们自己选择心爱的玩具,学生顿时精神百倍,马上选好玩具并算出价钱。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我还布置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和妈妈一起去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四、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我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五、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植树方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体会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六、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桌交流。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解答。
3.让学生小结。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经常进行有目的地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数学教学向生活靠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数学意识,数学的思维方式,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是基础和前提。探索创造又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关键。让我们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未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是学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