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宁
摘要: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重要转折点,正是项羽的“竖子”之行,成就了刘邦大汉的基业。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项羽和刘邦的冲突始终存在,而人物感情的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故事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关键词:感情变化;解读;《鸿门宴》
《史记》说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非有尺寸”乘势起义,却能在三年之后“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实力强大,天下之首。
刘邦以布衣之身,出身亭长,可谓贫寒,在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之前屡败屡战,攻打秦时,先破秦入了咸阳。
鸿门宴前,刘邦兵十万在坝上,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无论是驻军地还是双方兵力,项羽占绝对优势,可出人意料的是在鸿门宴上二人的命运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最后结局——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成为胜利者。刘邦能在“此迫矣”的危机情况下顺利逃脱,看似出人意料,细思却在情理之中——情变则理变,理变则势变,势变则事变。鸿门宴中每个人物的感情都处在复杂的变化中,正是这情感之变昭示了胜败之理,改变了胜败之势,成就了刘邦的胜事和盛世。
一、大怒与大惊
鸿门宴前,项羽听说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觉得冒犯了他的尊严,不禁“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怒气中既有“关中王是我的”,刘邦竟然敢抢的愤恨不平,也包含着对刘邦的不屑,鄙视。项羽不仅怒气冲天,而且对打败刘邦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项伯为报旧友救命之恩,夜访张良,无意中泄露了军情,沛公听后“大惊”,问张良“为之奈何”显得惊恐不已,无计可施,然而随即平静下来,询问张良与项伯的过往,听说张良救过项伯的命,而项伯又是项羽的叔父,刘邦觉得看见了一线希望,继而听从张良的计谋请见项伯,他强装镇定对项伯敬之以礼、诱之以利、说之以理,使项伯成了自己的同盟者。
二、怒喜之变与不露声色
鸿门宴上,面对刘邦卑词“谢罪”,项羽怒气全消,动了“不忍”之心,加之刘邦在言语之间维护了项羽的尊严,给了他极大的尊重,使项羽洋洋自得,脱口把曹无伤告密之事全盘托出。对范增多次暗示竟“默然不应”,对项庄舞剑不表态,项伯阻拦也听之任之,完全一副看戏的表情。因为他根本不把刘邦看在眼里,认为刘邦根本没有和自己抗衡的能力。樊哙闯帐,本是极大的不敬,项羽却赞“壮士”,赏“卮酒彘肩”。面对斥责——“欲诛有功之臣”,不应不怒反而赐座,表明此时项羽有理亏之感,内心之愧使他对刘邦逃走也无动于衷。从消气、自得、不以为意、惭愧到欣然受礼,项羽的的情绪趋于平静也失去了最好的时机,让人察言观色便知其心,别人是“知己知彼”,项羽以后的失败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太史公对鸿门宴上的刘邦所用笔墨极少,除了开始卑辞谢罪和最终顺利逃走,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几乎一笔未写。但是随着项羽情绪的变化,刘邦的心理就可以想见。既有面对鱼肉地位的忧惧,又有觉察项羽有和解之意的稍稍放松,更有对无伤告密的了然与憎恨,却面上毫无波澜。项庄舞剑使刘邦恐惧,项伯庇护让刘邦松了一口气,樊哙闯帐波澜又起,刘邦必然唯恐获罪,但很快就看到了希望,见项羽有理亏之心不防之意,借如厕之名,逃走就成了必然之选,以防万一。可是就是不露声色,胸中波浪涌,面上作平静。即使担心“今者出,未辞也”,听了樊哙一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劝告也当机立断“于是遂去”。回到营中果断地杀掉曹无伤,解心头之恨,除心腹之患。
项羽的狂妄,胸无城府,妇人之仁和刘邦的隐忍、心思机敏、沉着镇定、果断两相对比,胜利当然更倾向后者。
三、张良与范增:忠诚智慧悉心扶助与出谋划策无奈背离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显示了对刘邦一以贯之的忠诚之心和悉心扶助之情。面对项伯“欲呼之于俱去”的善意,张良想到立刻报告刘邦,并为其引荐,出谋划策“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鸿门宴刘邦逃走以后,冒险留在项羽营中替刘邦献礼,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而范增则经历了从劝说项羽杀掉刘邦之急切“急击勿失”,示玦之焦急“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到计谋失败之失望恼怒怨恨“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到最终的背弃之意。
同为谋士,为主上尽心不尽心,主上信任不信任,结果不仅是谋士个人的得失,还有局势的巨大变化。刘邦有张良这样的谋士可谓幸矣。而范增跟了项羽也只能自叹满腹智谋无用武之地,抱憾终身了。
四、樊哙与项伯项庄:忠勇之臣与糊涂的背叛者
樊哙闯帐之前有对刘邦的关切忧虑“今日之事何如”;闯帐之后有生吃彘肩的忍辱求全“拔剑切而啖之”,有面对“复饮”“斗卮酒”的慷慨宣言“死且不避”,有斥责项羽“欲诛有功之臣”“亡秦之续耳”的激昂慷慨,也有劝说刘邦“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的睿智果敢。
项伯无意告密,只一心报答救命之恩,完全失去大局意识。刘邦三言两句的表忠心加上“结为婚姻”的小恩小惠就让项伯彻底成了刘邦的忠诚盟友,立刻回去见项羽,抓住一切机会帮刘邦说话,坚决阻挠项庄舞剑“以身翼蔽沛公”,表面看是一心为项羽着想,“反正刘邦也不争关中王,不敢背叛大王,何必跟他为难”,结果却适得其反。项庄根本就是一个听从命令却不能完成使命的无能武士,“只是意在沛公”却未见非杀不可。
同为武将,樊哙忠勇智慧,大局意识强,关键时刻能帮刘邦脱困,项伯糊涂,项庄无能。无论项羽怎样“力拔山兮气盖世”,没有得力的臂膀,也敌不过刘邦众人一心的力量。
面对大事时一个人的情感变化是一个人性格的最好体现,性格决定命运,外部环境又能推动命运的发展,鸿门宴刘邦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能逃走是意料之外更是情理之中,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成就大业也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