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磊 曹艳美
摘 要 随着我国电网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智能电网将成为所有地理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能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还能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以及其安全运行的稳定性。本文简要的探究了电网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的有关内容以及其涉及到的技术。
关键词 电网调度 操作模式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一、电网调度一体化的必要性
国家的安全、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与电网的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在我国电网以及止电源的建设相当不协调,同时脆弱的网架结构与各方利益主体间的矛盾激化越来越严重,导致电网的改革举步维艰,甚至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电网安全调度方面影响最大。
调控一体化模式就是指在某个地域建造一个调控中心,然后按作业半径设定合适数量的运行维护操作站,虽然变电站不要人值班,但是调控中心却要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而且在运行维护操作站也有少量的人,同时设备的监控、电网的调度以及遥控操作等管理及运行维护方面,都是需要调控人员的。当运行维护操作站接受到调度命令时,调控人员就要进行设备巡视和消缺,现场调度操作及应急处理等工作。
调控一体化模式不仅让调度中心账务设备的运行信息更加快速、准确且全面,还能快速的下达处理事故异常的指令,使得整个管理层次变得更加简单,大大的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所以该模式将成为未来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融合贯通调控一体化的管理观念
目前我国建设的调控一体化项目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太过于关注技术对整个系统统一的支撑,而忽略运行维护与管理方面对整个系统的重要性,针对以上问题,就必须规范日常管理以及业务流程两方面的全面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调控一体化模式站在全面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角度上,对所有资源的配置、管理的规范制定、人员的整合及配置实行最优化处理。与此同时,管理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监控调控中心,不断对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为创造更适宜的管理模式打下基础,在技术的支持系统帮助下,就可以链接到各个部分的业务,高效率的实现一体化或者统一化。
在建设技术支持系统时,最重要的是要实行战略规划,只有制定出优秀的计划方案,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最终目标,取得最大成功。要依据调度一体化的发展规模来建造相对应的支持系统,然后就是将生产技术系统与建造的系统联系起来,为该地域电网的生产运行供给支持系统,促使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使得技术更好的支撑这两方面,这样就完成了对电网调度生产运行和管理以及指挥中心,调整控制了各个部门。
三、关于调控一体技术支持系统的关键技术
调控系统是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一切基础,所以在对应的变电运行方面很容易出考虑不全面的现象,这也就造成了目前存在的监控技术及涉到的技术与调控一体化模式不相适应的状况,下面简要介绍几种恰当的关键技术:
(一)高可靠性技术。
集控监控业务是调控一体化模式所涉及到的技术支持系统中的一种,它可信地运行系统能在很高程度上保障电网的安全。许多调度一体化模式所涉及到的技术都包含在这种可信性类型的技术中,如监控功能,通过这一功能能有效的对各种网络设备以及工况进行监控,还能同步实现多个系统的监控,监控的功能不仅能发布大量的管理信息,方便调控人员的查看和监督,还能将异常或故障情况进行隔离与研究,可靠地、全面地保障系统的运行,它还同时拥有异地设备技术和系统级自备等系统備用技术。
(二)智能监视技术。
智能监视技术分为电网智能监视和电网智能展示两个方面。智能监视通过对多方面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提供全面、准确的分析结果,这样就可以分类和排序异常测量,提示和警告系统中脆弱的部分,这样就可以为运行维护人员在进行及时处理时提供方便,对于智能展示方面,它可以凭借三维棒图的方式来展示分析结果与电网潮流,使电网的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三)高效灵活的运行管理技术。
调控一体化模式中的技术支持系统,不仅能服务于以前调度、方式和自动化人工服务,还能集合了监控、运行维护以及继保人员等服务。目前系统的操作和监视的控制,都是由责任分区技术来解决的。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通过研究调控一体化模式中的运行管理技术来达到调控中心各个专业各取所需的目的,这样不仅能适应一体化模式的发展趋势,还能为实施县镇级配电网自动系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语
调控一体化模式不仅能加强电网运行管理,还能最优化业务的流程,在提升人力资源使用率的同时,也强化了企业快速处理电网事故的能力,从而全面地提升电网的管理水准。尽管如此,在建设实施调控一体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对整个电网自动化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保证电网安全的条件下,还需加强对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的研究,从而探索出更加合适的调度操作模式。
(作者单位: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小卫,崔长江.广西电网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研究[J].广西电力,2011(3)
[2]徐坤.电网调度操作模式一体化的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