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 温华军 杨涛
摘要:随着环境的变化、灾害性天气频发,麋鹿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种群的持续发展与动物疫病暴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结合石首麋鹿保护区麋鹿的现状,提出疫病防控措施,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麋鹿;疫病;防控;现状;措施;石首
中图分类号:S85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9-0037-03
麋鹿,俗称“四不像”,为我国濒危珍稀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在中国绝迹数千年,园林种群在中国历代帝王的庇护下得以保存,1900年前后因洪水和战乱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灭绝,少量的18头麋鹿流落海外,后被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收留,放养在自己的庄园里。1985年8月重新引入回中国,在北京原皇家猎园旧址重建麋鹿园林种群。1991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国家环保总局,湖北省环保局,石首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石首麋鹿保护区,总面积1 567 hm2。1993年、1994年、2002年三次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进鹿94头,经过近20年的野生放养,目前在石首市境内形成保护区核心区、杨波坦、江南三合垸3个野生种群近1 000头。
1 石首市麋鹿疫病防控现状
1.1 环境容量的问题
保护区位于石首市境内的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形成的“三角形”夹角,规划面积1 567 hm2,实际核心区面积1 000 hm2,其中浅水面积130 hm2,意杨林地200 hm2,原生旱枊林70 hm2,芦苇面积100 hm2,应急饲料基地70 hm2,其它为草地约430 hm2。每年11月至来年的5月份为枯水期,麋鹿可以在1 000 hm2大范围内活动觅食,6~10月份为丰水期,特别是每年7~9月份为主汛期,长江及长江天鹅洲故道都是高水位,大部分草场被淹,麋鹿活动区域迅速减少,食源地减少。1998年、2010年、2012年淹没的面积超过1/2。麋鹿集中在小范围内活动,高温、高湿、食物不足容易诱发病症,导致大量死亡。据统计,天鹅洲故道高水位持续时间的长短与麋鹿的死亡率成正比。2010年4~5月份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一度达到700余头,超过了保护区存载量,环境的自然降解能力下降,剧烈天气变化诱发大量死亡200余头。
1.2 水源污染问题
1998年以前,天鹅洲故道与长江联通,保护区内每年都要经过长江洪水冲刷,天鹅洲故道的水位随长江的涨落而变化。1998年天鹅洲故道封口,水体不能自然循环,冬、春季节水体达到国家二级水质标准,而夏、秋季节因暴雨,石首市江北3个乡镇、农田渍水生活污水都会迅速集中排入天鹅洲故道,再加上洲滩草场被淹,植物长时间浸泡腐烂,水体变黑发臭,水质变坏。根据白鳍豚保护区每年监测6~9月份水质降为3~4级标准,不洁净的水源也是诱发麋鹿疫病的重要原因。2010年5月保护区内发生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而同在长江北岸相距20 km左右的杨波坦没有发生此病,一是杨波坦面积大约是保护区的5倍,二是水体循环畅通,与长江自然联通,三是种群数量少(200头左右)。
1.3 湿地生境退化
在保护区土地产权没有解决前,1994年开始在保护区内种植意杨树,1998年天鹅洲故道围堤修建,阻碍了长江与天鹅洲故道水体循环, 2005年保护区内湿地洲滩开垦成农田,长江三峡蓄水后,长江水位偏低,天鹅洲故道盲目养殖螃蟹。保护区内的湿地草场旱化,麋鹿喜食的水生植物绝迹,湿地植物减少,旱生、中生植物增加蔓延。1997年本底调查植物238种[1],2005年再次调查比较,植物种类256种,麋鹿喜食的植物减少8种,麋鹿不能采食的旱生、中生植物增加26种,可食用的植物种类多样性减少、生物量减少,导致麋鹿营养的缺乏,降低抵抗力容易产生疾病[2]。
1.4 缓冲区散养家畜的问题
保护区缓冲区尚未解决土地权属问题,无法实施有效管理,据调查,缓冲区内散养的家畜(牛、马、羊)500余头,圈舍沿保护区拦网而建,家畜在堤坡上采食活动,排泄的大小粪便随雨水直接流入水渠里。麋鹿属偶蹄目动物,能与牛、羊交叉感染疫病。对麋鹿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危险。
1.5 麋鹿自身的因素
麋鹿最后种群1仅为18头,现生麋鹿都是18头的后代属近亲繁殖,缺少遗传多样性[2],对某些疫病的抵抗力较差;麋鹿野性恢复后,捕捉困难,无法预防注射疫苗或对生病的个体治疗。麋鹿群居生活,喜泥浴,饮不洁净的水,喜欢采食水生植物或浅水边的螺、死鱼、死虾,易感染体内寄生虫或感染寄生在死鱼、死虾的体内病菌。根据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连续几年的检测,感染麋鹿的寄生虫主要为吸虫类,如肝片吸虫、前后盘吸虫、血吸虫等。
1.6 人为活动的影响
3个野生种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影响[4],特别是三合垸和杨波坦不属保护区范围,芦苇承包主、开垦湿地种地的农民、长江汛期洲滩上捕鱼的渔民、春季捡角的村民采笋,捡菇的活动都对麋鹿造成很大影响,导致麋鹿生存压力大。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不法分子在湿地毒鸟、毒鱼,导致麋鹿直接或间接死亡。2010年3月三合垸麋鹿死亡90余头,除感染魏氏梭菌病,还因采食病死鱼而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加剧死亡。
2 麋鹿疫病防控措施
2.1 以防控为主
2.1.1 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 未经允许,禁止其他外来人员进入保护区核心区。同时保护区还对保护区的人员、车辆实行检严格的检疫制度。对于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和车辆,一律需要通过消毒后方能进入。
2.1.2 加强对麋鹿巡护监测 在对麋鹿日常的巡护监测过程中,巡护监测人员利用高倍望远镜、相机等设备,对麋鹿的种群状态、健康状况、行为、粪便等进行监测和拍摄。
2.1.3 制定完善的防疫应急机制,储备充足的应急物品 保护区制定了完善的防疫应急机制,在疫情发生的时候明确了分工和工作内容。对于主要的应急防护用品,如专业的安全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雨靴、大动物剖检器械、治疗药品和器材、生石灰、“84”消毒液等,进行定期检查,不足的进行购买,过期失效的进行更新。
2.1.4 改善麋鹿生存环境 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导致一些寄生虫、病菌的滋生。保护区按要求强制意杨林承包主对意杨林按比例进行间伐,改善林下环境;对区内定期进行机械和人工除杂,防止接骨草等有害植物的疯长;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尽量保证麋鹿饮用到洁净的水,减少麋鹿感染疾病的风险。
2.1.5 实行春季补饲和补充矿物质元素 春季,保护区常遭遇“倒春寒”气候,气温回升较慢,植物生长较慢,麋鹿没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为保障麋鹿有足够的能量储备,保护区打开麋鹿应急饲料基地的栅栏,将里面提前种植的冬小麦、油菜等青饲料供麋鹿食用,确保了麋鹿安全度过“倒春寒”,区内投放复合盐砖供麋鹿饲食,增加营养元素,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2]。
2.2 多方合作开展防控
近年来,在湖北省环保厅和石首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与科研单位和畜牧局开展合作,共同对麋鹿开展疫源疫病防控工作[5]。2011年,保护区与石首市畜牧局合作,建立了保护区麋鹿和家畜疫源疫病管理信息网络,每月分两次向保护区通报周边家畜当前流行的疫病情况,在疫病流行的高峰季节每周向保护区通报一次,从而使保护区及时做好疫源疫病的防治工作;2012~2013年,湖北省环保厅每年列支30万元支持保护区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开展病原调查与防控研究,弄清保护区存在的麋鹿疫源疫病,并制定防控方案。
2.3 做好死亡个体的无害化处理
2.3.1 拍照解剖取样 按照要求对每头死亡个体都进行拍照,检查有无外伤,或异常情况,照片可以与进行对比弄清死因,可以传给合作单位的专家参考确诊。
2.3.2 建立死亡档案 记录死亡时间、地点、体征、死因、体重。
2.3.3 将动物尸体支出保护区外集中焚烧、和深埋 消灭寄生虫和病原体,防止尸体流落市场,影响人们的健康。
2.4 加大宣传,加强执法
动物疫源疫病的防控工作开展的好坏与公众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加大对疫源疫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加强对捕杀、买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工作。针对保护区周边社区,保护区主要通过博物馆、宣传牌、宣传单等形式开展疫病防控工作的宣传,通过联合当地派出所对保护区违法行为进行打击;针对保护区外两个野生麋鹿种群所在地的社区,保护区会联合当地林业、公安野保站等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等对当地老百姓进行宣传,通过联合执法对捕杀、买卖麋鹿肉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防止人畜共患病发生。
2.5 加强人才建设
利用空编或增加编制,破格录取本科以上的畜牧兽医人才,保护区无专业兽医人员情况;另外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兽医方面的知识。2011年4月,邀请英国兽医专家或饲养麋鹿专家来保护区授课;2013年4月,安排两名有一定基础的同志前往英国乌邦寺庄园、野生动物园学习人家的在动物疫病防控经验;2013年6月,将再次邀请英国专家到保护区传授经验。
3 麋鹿疫病防控建议
3.1 解决麋鹿生存空间,减轻野外种群生存压力
首先要解决缓冲区的土地权属问题,这样有利于保护区加强管理、扩大生存空间、增加承载量。对野外两个野生种群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决农损补偿问题,加大保护力度,减轻麋鹿种群的生存压力。
3.2 促进水体自然循环,改善天鹅洲故道水质
现阶段是要解决保护区内水体的小循环,疏通渠道建小型提水泵,促进水渠内的水体流动与故道内的水体交换,解决麋鹿饮水安全。长远要解决天鹅洲故道的水体循环,在故道上游建电力提水站,下游建电力排水站,合理调度天鹅洲闸,尽量利用与长江落差自然排泄,必要是启用电力排灌。
3.3 开展麋鹿疫病防控方面的综合研究,指导保护区做好防控工作
由于麋鹿在我国绝迹近百年,数量少,现阶段属保护阶段,不能进行开发利用,中国除三家大的保护单位外,目前没有一家科研单位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希望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多一些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弄清楚麋鹿疫病及流行病学的情况,建立数据库及防控技术共享平台,指导保护区做好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建章,邹红菲,贾竞波.野生动物管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54.
[2] 李俊清,李景文,崔国发.保护生物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盛和林.中国鹿类动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24-233.
[4] 杨凤良.平塘县标准化规模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