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平
成绩滞后生对班级整体水平的影响是很大的。要提高班级历史整体水平,教师就必须帮助成绩滞后生弄清其形成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使成绩滞后生的转化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使转化工作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一、内部原因及对策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同样,一个学生成为成绩滞后生一定也是有原因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毫无疑问,一个学生变为历史成绩滞后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是主要原因。
1.偏科思想
长期以来,在社会、家长甚至部分教师中存在主科、副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部分学生。这些学生不能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但他们只钟情于语数外理化等的学习,而对历史则毫无兴趣,提不起精神。
对这部分学生,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纠正其偏科思想。首先,要尊重学生对数理化等学科的爱好,不可数落、讽刺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其本质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遇到问题,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耐心疏导。一时不能解决时,还要耐心等待。”其次,要通过教育,让学生懂得历史学科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影响,任何学科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历史作为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第三,让学生懂得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才,只懂数理化,至多只能是一个“偏才”。
2.勤奋程度
有些学生并非智力差,反应慢,他们的差主要是因为懒,不够勤奋。课前不预习,课上不积极思考,懒得回答问题,更不谈主动提问,课一下书一扔。表现在部分学生特别是部分男生考试和练习时,一些根据材料思考能得出答案的题目,他能做出来,而一些需要记忆的基础知识却经常出错。对这些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任何人的成功都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之上。更可运用本班智力水平、基础与该生相似但是勤奋的学生的进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来。”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作业检查制度,课堂上要多关注,让他们不敢懈怠,无法懈怠。
3.历史思维能力的缺陷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能力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面对同一个问题,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理解掌握,而有些学生花很长时间也难以掌握。
对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很重要。这些学生常有这样一种心理:我生来缺少这方面的能力,不是学历史的料,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这种心理暗示严重阻碍了其积极进取。首先,要努力寻找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一个历史老师,要注意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比如一个简单的问题回答得准确,要给予他们以及时的表扬。其次,适当降低要求。高要求未必就能要来高质量,相反会使他们更加害怕和厌恶,会使那些尚有一定热情的学生的热情烟消云散,荡然无存。因为他们在过高的要求下,尝到的只能是一次次的失败、失望与伤心。要转化这部分成绩滞后生,那我们就只能放弃对他们的高要求,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信心与热情,持续地学习下去,从而获得一定的历史理解和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为这部分成绩滞后生松绑。第三,要加强课外辅导。他们是很难接受、理解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内容的,如果不对他们及时地进行辅导的话,将形成恶性循环。因而课外辅导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利用一些经典题目题型的反复训练,培养和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二、外部原因及对策
历史成绩滞后生的形成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毋庸讳言,与历史教师和历史课堂也密切相关。
1.缺乏爱生思想,师生关系不和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少历史老师对课上答错了问题,提了不恰当的问题,不专心听讲,课后作业不及时认真完成的学生常常是严厉的批评,大声的训斥或冷嘲热讽。有时面对学生的提问是不理不睬,或者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也来问我,自己去想。”或者是“这个问题我已讲过,你不好好听,现在还问我做什么?”。这些司空见惯的行为在有些教师看来似乎是无所谓的,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透露出来的正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对他人劳动的漠视。这种不尊重和漠视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甚至对立。
2.教学方法呆板,缺少艺术性。历史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历史课堂本应是丰富多彩、令学生神往的。然而划书、背书,教师的“一言堂”等程式化的教学致使课堂没有了生机,让学生感到了枯躁、单调、乏味。抄写、背诵成了学生课后的“家常便饭”,这种机械、僵死的方法,夺去了学生学习的欢乐,让学生感到学历史苦不堪言,进而也就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感和恐惧感。
那么教师该如何调整才能消除历史课堂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呢?
1.要注意密切师生关系,避免紧张对立关系的出现。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要学会关心、尊重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2.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上课必须“堂堂精彩,课课实惠”,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情绪变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尊重和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和想法,努力创造和谐向上的积极气氛。可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有饱满的热情和集中的精力,并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激发思维。
3.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加强练习的针对性,提高练习的效益,真正达到巩固之效。要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比如编演历史剧、历史典故的收集等。要缩小死记硬背的面,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恐惧厌恶心理。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