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最先是一个地域概念,后来又有了“共同文化”的内涵。当BBS出现,它让全球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网络社区形成,成为独立于传统社区形式之外的一种新型社区。当手工艺进入社区,它即找到了最好的生存土壤,而作为社区本身,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手工艺。
手工艺生存的最好土壤
在一个社区里,有时候,只需要有一个人精通一门手工艺,那门手工艺的魅力就很容易吸引一批本来就有共同文化认同的人聚集到他身边,社区手工艺氛围逐渐就这样形成了。
浙江东阳县六石街道后周村现在是著名的东阳竹编手工艺社区,谁也没想到,这个社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最先只有一对卢姓夫妇做竹编。当时,随着这对夫妇做的竹编越来越多,并且销到东阳县城。其他的后周村居民发现,他们的竹编制品和大家平时用的竹编制品相比,要精致美观许多,并且这个家庭因为做竹编的收入,过得比一般的家庭稍微宽裕一些。竹编的美和经济效益刺激着其他的居民,他们纷纷到这家学艺。后来,这个村子会做竹编的人越来越多,直到现在成为远近闻名的竹编村。
像后周村这样,在少有的几个手工艺人创造的美和经济效益影响下,普遍走上手工艺创作道路的村子并不在少数。贵州著名的银饰锻造工艺村——控拜村,肇庆著名的端砚村——白石村,云南省大理著名的剑川木雕村——狮河村等手工社区村落大体都是遵循的这个路数。
而在网络上,这样的故事也多如牛毛。武汉指舞线手工工作室的主人王莹就经历了一个从个人手工到社区手工的过程。早在2004年,王莹就把自己的拼布作品晒到手工网站上,由于她的作品造型别致,富有创意,渐渐被许多人关注,并陆续有人跟着她在网上学拼布,最后人数聚集到50多人,大家即约定每个月在某咖啡厅聚一次,进行一次集体手工交流。一直到现在,这群热爱拼布的人依然定期组织手工活动,定期聚会。
激发社区无穷想象力
手工艺如果单单只有美和经济效益,而在社区存活下去,那样的生命是单薄的。手工艺还因其能激发社区居民身上的创造力和无穷想象力而被世界许多国家推崇。
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美国南加州的社区就会举办一个“庆祝想象力”的活动,这个活动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组织居民一起做手工艺。社区会免费提供手工材料给居民,而居民可以任意挑选他们喜欢的材料,天马行空地按照自己的设想做一些手工作品。作品聚集到一起后,还会评出各种名目的奖项。美国的社区居民参与十分踊跃,即使是没有任何手工基础的居民,也会来助兴。
而作为举办方的美国政府也从来不担心居民们会不来参加或者只有极少人参加。为什么呢?
除了手工艺本身的特点之外,还跟社区居民的集体求同心理有关。当一个亲密的社区形成,社区居民就会向往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出现,来表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就像感情和睦的大家庭成员爱穿家庭装,相处融洽的班级爱唱同一首歌曲,志同道合的村庄维护同一条公约一样。而美国是一个对“创造力”和“想象力”极为认同的社会,当社区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培养自己想象力的机会,核心的社区成员很快就能带动大批的居民来参加。
因此,可以说,社区是手工艺存活的最好土壤。而对一个社区来说,如果要发展,发动居民做手工是一个最容易出成效的方式。在所有的文化活动里面,手工艺似乎是最容易介入、且成果最为直观的。
社区发展文化的好方法
当机器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人类几乎所有的工具、器皿、物件、装饰品都是手工制造,而最先并没有老师教人们做手工,人们是从大自然那里得到灵感,而创造出了丰富的手工制品。这样看来,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做手工的天分。并且不管手工水平如何,只要能坚持,都能做成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也摸得着的作品。直观而有质感的东西最能激发人们心中的成就感。
而这种智慧似乎早早地被日本人掌握了。上个世纪70年代末,日本大分县发动了声势浩大的“一村一品”运动。在运动中,大分县的旧大山町选择发展手工食品。旧大山町盛产梅子,在此之前,那里只有少量人会把梅子做成梅子酱食用。发动这个运动后,会做梅子酱的人被组织到一起教村民做梅子酱。而大多数居民很快就学会了这门手工艺,并不久从这个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研发出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20多种产品,形成梅子产业链。现在,旧大山町的梅子酱产值已经达到数亿日元。
毫无疑问,手工艺能进入社区,而社区也能发展手工艺,对社区居民来说,终究是一种福音。基于这种思路,全世界热爱手工艺的人总是在用他们的行动在推动手工艺社区化,并且已经形成许多有用的模式以供大家去模仿和参考。